「睡前泡腳,賽過補藥」,一句民間俗語道出泡腳的養生作用。雖是廉價又簡便的方式,卻不輸於上養生館化費百元、千元的效果。
廣東人有每日洗澡的習慣,專家建議,其實冬季可減少洗澡次數,多些泡腳養生。最簡單的熱水泡腳,可驅風活血通經;如果加入生薑泡腳,則增加陽氣,尤其適合遇風寒感冒者;還有艾草、鉤藤、夏枯草、桂枝等等藥材,都可作為泡腳的原材料,應對不同的保健需求。
養生達人
團哥:
養生就如跑馬拉松
在忙碌的一天工作後,分出一部分時間來照顧身體,對於很多人來說比登山還難,更多的時候人們會說「心有餘而力不足」,然後繼續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然而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並沒有想像中複雜,既然我們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心,那就放開手腳。本期我們一起來和廣東省中醫院的中藥師、助理研究員吳遠團,分享他的養生故事。
朋友們都稱吳遠團為「團哥」或「阿團」,年過四十的他有著一頭向上豎立的利索短髮,露出光潔、沒有絲毫皺紋的額頭,雙眼清亮有神。坐在椅子上的他腰背自然挺直,沒有中年男性常見的大肚腩,顯現出健康的體態。長期在醫院工作,見到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他更加懂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從學校到社會,從職場到家庭,角色在變,但健康的生活習慣多年不變,這也讓他和同齡人比起來更有精氣神。而吳遠團強身健體方法也早已是名聲在外,我們也是慕名而去採訪。
每天慢跑10公裡
「團哥」的業餘生活最喜歡的運動就是跑步。每天晚上7:30—9:00,在廣州的珠江邊上都會出現他身穿運動服奔跑的矯健身影。「團哥」說,除非工作太忙要加班,否則基本上天天都跑。他打開網頁地圖,用測距工具一點點畫出自己的慢跑路線。「因為住在醫院附近,就從這裡開始,然後沿著沿江西路,經內環路到濱江路,再穿過江灣橋返回跑,這麼一圈,大概9、10公裡。有時候我也換路線,在人民橋和海印橋之間繞圈。」
上世紀90年代,「團哥」剛工作的那會,因為忙碌,自己沒有注意身體鍛鍊,生活上日益懶散,身體防禦能力下降不少,秋冬天氣變化的時候很容易感冒。「後來有一次體檢,檢查出高血壓和輕度脂肪肝,人家和醫生都很驚訝,怎麼年紀輕輕血壓就這麼高?」「團哥」說,那時自己開始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於是決心改變生活習慣,鍛鍊身體。
從每天兩三公裡開始,一點點增加距離,到現在的他,有時間就在珠江邊一小時跑10公裡。「我今年還參加了廣州馬拉松5公裡跑,本來從去年開始就想跑半馬,但報名太困難了」,「團哥」語氣略帶遺憾,「不過下次再爭取,能參與總是好事情。」
就這樣堅持跑了一年,輔之清淡一點的飲食,「團哥」一年多後再體檢,發現生化指標都非常理想,跑步的好習慣也一直維持到現在。他從抽屜裡拿出體檢單,「我去年體檢得了90多分。」
堅持冷水浴
除了跑步,「團哥」還有一項堅持了幾十年的生活習慣:洗冷水澡。
有醫學背景的吳遠團很了解冷水浴的養生作用。不過他的冷水浴習慣是在中學時代,歪打正著開始的,那時山區學校住宿條件較差,只有周末才供應暖水,吳遠團平日不得不洗冷水澡。後來到山東讀大學時,這個習慣也沒有改。「冬天外面是零下七八度,我還是天天洗冷水」。
工作後有一段時間,使用熱水器方便了。天冷時,「團哥」曾中斷過冷水澡,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體質明顯變弱。吸取了這個教訓,他就一直堅持洗冷水澡,從此以後沒有中斷過。前幾天廣州降溫,「團哥」洗完冷水澡還親測了一下手部體溫,他從手機裡找出照片給記者看,溫度測量器顯示為16℃,「洗完之後手也通紅,水溫也就十一二攝氏度。水溫如果超過20℃,對人就沒有什麼刺激了。」
「團哥」強調,冷水浴並非對每個人都適合,要根據體質來判斷。此外,以前沒有洗過冷水澡的人,如果突然洗冷水澡容易身體受涼,因而洗冷水澡應從夏天開始,從夏秋季一直堅持到冬天,其間最好不要中斷。
聽歌作畫寫文章
在廣州馬拉松官方網站上有一首MTV《超越自我——馬拉松之歌》,詞作者就是「團哥」。「團哥」說,這已經是由他作詞的第5首歌了。「我跑步的時候產生的一些想法和靈感,回去就用文字表述出來,成了歌詞。」
有人說練書法繪畫是「不練氣功的氣功鍛鍊」,平心靜氣、全神貫注、排除雜念……最終達到修心養性的養生目的。寫字畫畫十分契合「團哥」淡泊瀟灑的生活方式。
「團哥」說,小時候生長在農村,耳濡目染老一輩良好的傳統習慣,比如逢年過節用毛筆寫對聯,自己也就跟著練,現在也依然會寫一寫。他笑著說,「醫院有活動,歡迎牌都是自己寫的。」除了看書寫文章,「團哥」還會畫些畫,提到這些文學藝術,他謙虛一笑:「喜歡,但是沒什麼研究。」
談及對當下人尤其是和自己一樣的中年人有何養生建議,「團哥」說:沒有什麼取巧之處,「還是那句老話,管住嘴,邁開腿。」他說,一個人的身材和修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存在關聯。懂得節制,管理健康,就是一種成功。養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貴在行動,貴在堅持,就像《馬拉松之歌》的歌詞裡寫的一樣:「有心動,就要有行動。會疲憊,會感動。超越自我,就是成功。」
足部對寒涼敏感
傳統醫學認為「病從寒起,寒從腳生。」據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治醫師方芳介紹,足部離心臟較遠,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又是個重要的全身經絡匯集處,而足部的表面脂肪層很薄,自身保暖能力較弱,所以,足部對寒冷非常敏感,一旦腳部受涼,不僅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感冒、腹瀉、急性腎炎等疾病發生。
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在足掌這個狹小的空間卻匯集了身體一半經絡。足為三陰經(肝、脾、腎)之始,三陽經(胃、膽、膀胱)之終,足部有52塊骨頭、66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密切聯繫。小腿皮膚角質層薄,血管、神經、肌肉豐富,利用藥物吸收,所以我們常常選用小腿到足作為局部泡浴的部位。
泡腳可溫通經絡
老百姓常說的泡腳,來源於中國古代就有的泡浴法。早在春秋《禮記》翔實記載了以中草藥煎湯燻、浸泡的「燻、蒸、浸、泡」療法。《禮記》中有「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的記載。可見藥浴是中醫中一種重要的養生、治病方法。
中醫有「暖身先暖腳」的觀念,方芳醫師指出,泡腳的主要作用為溫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泡腳是通過溫度和藥物,利用皮膚的御邪、分泌、吸收、滲透、排洩、感覺等多種功能,作用於局部皮膚、肌肉、關節,改善三者的代謝,強化其功能,並且通過皮膚對藥物的吸收,針對局部及全身的疾病進行輔助治療,調和周身氣血,調整臟腑功能。
泡腳並非越熱越好
方芳還談到,日常沐足存在一些誤區。比如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泡腳的最佳水溫在50℃以下,老人肢體神經末梢功能減退,對溫度不敏感,則一般控制在40℃為宜,要求熱而不燙。糖尿病、神經炎等患者則更要小心,他們的四肢遠端溫度感知能力更差,容易燙傷,泡腳水溫需嚴格控制在接近體溫的範圍,35-37℃。
對普通人來說,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出汗不宜多,以身體微汗為度,切忌大汗淋漓。
方芳醫師還特別提醒,泡腳時間不能太長,一般控制在15-20分鐘。時間過長,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過快,體內血液也會更多地流向下肢,會造成心血管超負荷。而且冬季氣候本來就乾燥,皮膚在熱水中浸泡時間過長,還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容易得皮膚瘙癢症,因此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士泡腳,結束以後最好使用一定的潤膚產品,讓皮膚保持一定的水分。
■連結
常用泡腳藥方
溫熱水泡腳時,如果能在水裡加上中藥,對某些老年慢性病患者來說,能起到一定的針對性保健作用。方芳醫師介紹,疏通經絡的中藥材都可用於泡腳,像桂枝、防風、羌活等,還有平時常見的生薑、艾草、桑葉等,均可用於慢性病等不同情況。
1.日常養生足浴配方
材料:當歸15克、黃芪20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澤蘭10克、生地10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細辛6克、黃芩15克、酸棗仁15克。
做法:用上藥加水1000煎至600毫升,去渣後倒入足浴盆,每晚睡前泡腳30-40分鐘,配合腳步自我按摩手法。
2.高血壓
材料:鉤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葉20克、菊花20克。
做法:將泡腳方劑煎湯至2000毫升左右,水溫保持在40℃上下為宜。
3.失眠
材料:五味子20克、香附20克、夜交藤30克、鬱金30克、百合30克、石菖蒲30克。
做法:將材料加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用蒸汽足浴盆浸泡30分鐘。
4.腳溼氣、足癬脫屑、乾裂者
材料:白鳳仙花30g、皂角30g、花椒15g。
做法:上藥任選一種,放入250ml醋內泡24小時後,睡前加入溫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20分鐘。
5.腳氣
材料:蘇葉梗,防風,檳榔,羌活,當歸,木瓜,乳香,沒藥各3克。
做法:將上藥煎湯取汁,加入溫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
6.感冒或感冒頭痛
材料:生薑200克或水松枝葉適量。
做法:上藥煎水去渣後,混入溫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