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青年論壇現場。(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江海蘋)昨日,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十七屆海峽青年論壇在廈門舉行。省政協副主席杜源生、全國青聯副主席奇巴圖、市委副書記陳秋雄等出席。
來自海峽兩岸的知名學者、社團負責人及港澳各界青年代表等500多人共襄盛舉、共話交流。
杜源生表示,海峽青年論壇舉辦16年來,內涵不斷深化,領域不斷拓展,影響不斷擴大,成為在兩岸具有廣泛影響的重要交流平臺,為凝聚兩岸青年共識、促進兩岸青年融合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當前,福建省正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希望兩岸青年抓住契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爭當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我們熱忱歡迎臺灣青年來大陸、來福建追夢、築夢、圓夢,攜手同心,共創未來。
本屆論壇以「匯聚青春力量築夢共同家園」為主題開展「1+4」活動,舉辦主旨論壇和第十一屆兩岸青年社團負責人圓桌會議、第三屆兩岸青年公益說、第二屆兩岸青年人才論壇、2019兩岸青年科技創新論壇4個子論壇。
昨日上午還舉行了閩臺兩地青年社會組織締結友好社團儀式,並對福建省臺灣青年「創業之星」獲獎者等進行表彰。
【同步】
臺灣青年分享「融陸」故事
本報記者江海蘋
「跨過海峽,勇敢開始。」「在血脈相連的土地上開出最美的薔薇。」「雙手不要怕沾泥,要破釜沉舟離開溫室圈,開疆拓土越挫越勇。」……
在昨日舉行的海峽青年主旨論壇現場,無論是上臺分享經驗的臺灣青年代表,還是臺下的福建省臺灣青年「創業之星」獲得者,他們從登陸、紮根、發展、融合四個方面,「接地氣」地講述自己在大陸追夢、築夢及圓夢的「融陸」故事。
福建平潭臺籍幼教老師、第十六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陳亞妏,講述自己在平潭推動閩臺幼教融合發展的生動故事;在廈臺灣青年侯彥志,講述自己來到大陸的初心,如何用塗鴉賦予傳統陶瓷新的生命力,從而成功創業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讓大家講述各自的故事,推動彼此認識和理解。」參加論壇的嘉賓鄭博宇說。
本屆海峽青年論壇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接地氣。通過生活在身邊的普通臺灣青年,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體現論壇的親和力和人情味。二是聚人氣。邀請近百家兩岸青年社團參與活動,涵蓋創業、公益、交流、文化等各類青年社團,約1000人參與相關活動。三是打基礎。兩岸青年社團負責人圓桌會議聚焦基層青年群體,夯實社團對接交流的基礎,共同為基層青年提供更多服務和幫助。
【聲音】
臺灣青年林欣德:
大陸發展前景廣闊
臺灣青年租住公租房,是廈門市在大陸率先提出並落實的惠及臺胞的措施。來自臺灣臺中的青年林欣德是首批享受到這項利好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對於來到大陸就業創業的臺灣青年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一位「引路人」。第一次參加海峽青年主旨論壇的林欣德告訴記者,論壇讓更多臺灣青年全面了解大陸的惠臺政策和相關資訊,為他們今後的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機遇。福建啟動的「101臺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對臺灣青年創業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不僅能學到更完整的創業知識,還能認識更多的臺灣創業青年夥伴。
「從去年開始,我選擇在廈門創業,正致力於為兩岸汽車企業提供商務諮詢服務。」林欣德認為,大陸發展前景廣闊有目共睹,不少新興行業處於起步和成長階段,有很多機遇。建議想到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不要冒進,要有正確良好的判斷,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才能立穩腳跟。本報記者江海蘋
臺灣青年陳光中:
來大陸發展要先接地氣
來自臺北,擁有材料工程博士學位的陳光中選擇落地廈門創業,轉型賣「比薩」。
談起來到大陸,陳光中表示:「我應該更早一些來到大陸,這裡充滿活力和機會,一切皆有可能。」陳光中祖籍廈門同安丙洲,在宗親和朋友的幫助下,多次來廈考察市場,最終選擇用自己的知識研製自動旋轉的「電子窯」,助推烤比薩量產。
陳光中還說,廈門離臺灣很近,「小三通」非常方便,在廈門創業又有優惠政策。因此,建議選擇外出創業的臺灣年輕人優先考慮來廈門。同時,他提出自己的建議,來大陸的臺灣青年,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最好是先到大陸就業再創業,要先「接地氣」,了解大陸的就業環境,先當「員工」進行適應,再考慮未來的發展。本報記者江海蘋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