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區,俗稱「西關」,位處廣州市西部,東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屬於廣州老城區之一。提起荔灣,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就是上下九步行街、陳家祠、沙面等著名景點,具有濃鬱西關風情的建築以及享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
由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商貿業的蓬勃發展,荔灣區與越秀區被稱為廣州城市中心。但近十多年來,廣州發展重心逐漸偏移,荔灣區也漸顯疲態,不復當年繁榮景象。
2019年廣州各區GDP榜單中,荔灣區僅以1104.49億元排在倒數第三名,GDP增速也是中規中矩的5.0%,反觀南沙、黃埔、天河等「後起之秀」的GDP增速分別是10.5%、8.6%和8.0%,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荔灣這個老城區被落下的差距越來越大,衰落之態也由此漸顯。為何「老西關」荔灣會淪落至此?
不可否認,荔灣擁有著堪稱輝煌的過去。舊時廣州的範圍大致是北到越秀山(現小北路附近),南到天字碼頭(現南關戲院北京南路),西到西門口(現中山六路),東到大東門(現中山四路三路接交處)。而作為最早的建城之地,荔灣自然得到了不少發展。眾所皆知,清朝時,廣州十三行是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商貿發達。而廣州十三行就在「西關」(即現在的荔灣區),因此舊時的廣州人常說,「有財有勢住東山,有財無勢住西關」。
但時過境遷,如今縱觀廣州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廣州從零售娛樂到商務娛樂,再到高端商務一路「升級打怪」。而荔灣明顯滿足不了新時代下廣州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的需求:荔灣的佔地面積僅有59.1km,是如今廣州11個區中面積最小的區域。有數據顯示,2019年末荔灣區的常住人口達101.20萬人,可見人口密度相當大。這樣一來,可供開發的土地自然就少,土地資源面臨嚴重緊缺。再加之,作為廣州老城區,荔灣區內老舊建築多,廣州向外擴大範圍找尋新發展中心也在所難免。
早前廣州制定的城市發展戰略就已經明確了「東進南拓西聯北優」。其中,「東進南拓」成了推進的重點,「西聯」主要指的是廣佛都市圈的建設,位於廣州西部的荔灣本來希望藉助聯合佛山開拓新發展空間的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多年以來,廣佛都市圈的推進似乎進展不大,見諸報端的大多是房產信息。而被賦予了「廣佛之心」、「金融創新服務區」等定位的白鵝潭,發展進程也諸多阻礙,反觀幾乎同時期起步、同規模的新城——珠江新城卻早已騰飛,令人唏噓不已。
另外,隨著網購等新經濟形式的出現,以「商貿」立身的荔灣區也受到了不少衝擊。有知情人士透露,因廣州在重點打造位於海珠區的琶洲網際網路總部集聚區,越秀區內為數不多的電商巨頭「唯品會」,未來也要搬到海珠區。
荔灣區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這些年來一直在舊城改造與產業改革的道路上疲於奔命。但悲劇的是,多年來舊城改造任務艱巨,產業改革進程又緩慢,荔灣一步步被拖垮走向「沒落貴族」命運。
據了解,荔灣提出未來要打造文旅產業,但難度也不小。雖然荔灣文化資源豐富,但目前還未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
前路艱難,作為廣州歷史最悠久的老城區,荔灣何時能再度騰飛?
(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