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沙面島秋風微涼,將南街夜市撲鼻的香氣吹向四面八方。街燈亮了,溫柔的光投射在沙面大街的現代藝術雕塑上,島上宛若一間開放的城市夜間博物館。經歷一場微改造後,如今的沙面愈夜愈美麗,江邊的雜草地不見了,蒸騰的煙火氣和沸騰的人氣,留住了老城的味道與溫度。
街上的年輕人漸漸多起來,老城荔灣正在悄悄變化:多次榮登「頭條」的永慶坊,從一條不起眼的老街,成為紅遍全網的潮街;規劃十年的大坦沙,向國際健康生態島發起衝刺;看似風格迥異的荔灣南北片區,將在白鵝潭商務區的「一張圖」中協同發展。
種種變化的背後凝聚著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城市更新。今年以來,荔灣區累計啟動20條城中村改造,傳統歷史文化老街加速活化,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掛牌國家4A級景區。與此同時,新一輪土地整備也駛入快車道,明年,白鵝潭商務區擬出讓30宗商業用地,助力荔灣區大招商、大建設、大發展。
無論是聞名全國的微改造「繡花功夫」,還是加速中心城區「退二進三」的騰籠換鳥,城市更新始終是荔灣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重要抓手。在盤活存量的基礎上,讓「老資源」服務「新需求」,助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南片發力
推廣村改幹部掛點工作模式
從最新的荔灣區舊改地圖來看,珠江以南片區20條城中村被標記得密密麻麻。未來3年內,廣州市將全面改造83條城中村,其中,荔灣佔19條城中村,改造數量居全市之最。不僅如此,荔灣還在此基礎上自我加碼,將被劃入5年內改造的1條村,提前納入3年內改造範圍,至此,全區共20條城中村都將在3年內啟動改造。
今年,一陣轟隆隆的倒塌聲使河沙村改造進入了拆卸階段,規劃十年的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取得又一實質性進展。作為廣州首批推動成片連片改造的項目,最受矚目的河沙村改造一直是全島開發的關鍵節點。在大坦沙更新改造指揮部的努力下,自2020年6月啟動籤約後,僅2個月時間,河沙村整村籤約率便突破了80%。截至2020年12月14日,河沙村改造籤約完成率達90.1%,已有703戶村民完成籤約,完成拆卸量1.5萬平方米。
在「以情動人、以利感人、以法促進、以勤促成」的十六字方針指引下,河沙村改造刷出了荔灣舊改新速度,其創新的領導幹部掛點指揮模式,也被荔灣區推廣至十多條城中村改造方案中。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局長遊志紅介紹,荔灣堅持在「一村一策」中尋找普遍規律,及時總結成效顯著的工作經驗。
鑑於河沙村改造採用的高效掛點工作模式,目前,荔灣區已部署區領導各掛點一個城中村項目,並在每個月召開例會分析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荔灣區進一步深化事權下放,在城中村成立以街道黨工委書記為組長的城中村改造領導小組,由各職能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任副組長。「通過在村成立領導小組,以集中力量辦事,高效保障了各項工作及時推進。同時,街道黨工委書記可直接指揮各掛點職能部門負責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街道粘合劑的作用。」遊志紅告訴記者,這是在河沙村改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套制度。
目前,在荔灣區全面推進改造的20條城中村中,8條村已處於批後實施階段,其餘12條村正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其中,海北等5條村的基礎數據已經審定公布,現正進行公開招商;山村等7條村正在開展基礎數據調查或核查。
今年,廣州市發布「1+1+N」城市更新政策,明確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荔灣區根據市級政策精神,結合區情出臺了《荔灣區舊村改造項目基礎數據調查(核查)工作指引》等文件,並以龍溪村改造為樣板,通過政府職能部門與屬地街道、經濟聯社、調查、核查單位到改造現場踏勘,逐戶走訪,實地解決疑難問題,並推而廣之。在此後的東塱、南漖等村也加以實踐,既保障了前期摸查數據的真實性,也堅持了讓村民皆有所居的改造原則,為後續片區策劃方案編制奠定了基礎。
「堅持到現場去解決問題是荔灣在城中村改造中倡導的做法。2021年是荔灣舊改的關鍵之年,20條納入改造的城中村都要進入審批報送階段。」遊志紅透露,為實現這一目標,區裡將成立專責小組,調動全區之力推動城市更新。
老廠有夢
助力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在水清岸綠的花地河畔,一座大型工地裡傳來緊鑼密鼓的施工聲,已經砌好紅磚的外立面,與一旁的老樓仿佛矗立在不同的時代中。工人們站在爬架上叮叮噹噹地敲擊著,為這片曾經的老廠區打出新的節拍。建設中的珠江鋼琴創夢園仍舊「養在深閨」,但它的前身——「珠江鋼琴集團」卻聞名海內外。
自1956年建廠以來,珠江鋼琴廠的發展關鍵期均在花地河沿岸。從國企改制、兼併重組,到融資上市,2001年躍居為全球鋼琴產銷量冠軍,珠江鋼琴集團的晉級之路奏響了民族製造業的凱歌。隨著實力不斷上漲,珠江鋼琴集團也先後獲得了「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等榮譽。
花地河見證了珠江鋼琴集團的發展壯大。然而,2008年,廣州印發《關於推進市區產業「退二進三」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開啟了中心城區部分廠房分批遷移的進程,直至2018年,珠江鋼琴集團告別了紮根30餘年的花地河。所幸的是,這次搬遷將鋼琴生產製造部分遷至增城時,珠江鋼琴集團賦予原廠房一個新身份——珠江鋼琴創夢園。
根據《意見》,對市區產業「退二進三」企業的工業用地處置,企業可利用原有建築物從事除房地產開發的第三產業,優先鼓勵長期利用廠房出租或自營創意產業。「與其將舊廠房出租給別人,不如自主改造經營,讓園區傳承老廠的產業基因,引領文化產業升級轉型。」廣州珠江鋼琴文化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恆表示,這片土地是廣州老工業遺址所在,但今後的產業潛力卻不可同日而語。
此外,依託舊有的產業、廠房、人力等資源,未來的珠江鋼琴創夢園將打造成以音樂、影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雙創孵化園。為使園區運營更加專業,2017年,珠江鋼琴集團專門設立全資子公司——廣州珠江鋼琴文化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改造、招商、運營。計劃耗資3.2億元打造的創夢園,將匯聚7大功能板塊,成為集產業孵化、演藝展示、商業配套、文化走廊等於一體的多業態園區。2020年廣州文交會將珠江鋼琴創夢園評價為全市七個最有價值文化園區之一。
「自主改造是基於珠江鋼琴集團長遠發展利益考量的決策,而非以短期炒賣租金為目的,集團希望借著城市更新的機會,向大文化產業進軍。」曾志恆表示,傳統樂器製造、數碼樂器和文化產業是目前珠江鋼琴集團的三大發展戰略,創夢園承前啟後,將在原廠房基礎上續寫轉型升級的新篇章。
今年以來,隨著城市更新不斷推進,荔灣加速南部老工業片區土地整備,加快重要產業招商載體建設。在前不久召開的白鵝潭產城融合高峰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處長竇勇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規劃的主題,其中一個新趨勢就是從製造業到現代服務業的轉型。CBD就是要搞生產性服務業,白鵝潭要打造廣州西翼CBD,需要依靠科創服務業推動千年商都轉型升級。」
老房有喜
以資源整合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在車水馬龍的中山七路上,寫字樓與商鋪交錯林立,一條不起眼的窄巷「藏」在高樓大廈的夾縫裡,像是城市中一處隱秘的角落。敬梓裡,一個每天被無數人經過又錯過的地方,這裡是老房子的聚集地,一棟棟帶有閣樓的複式建築緊密排列著,單從外立面也能看出裡面逼仄的空間。
走進去卻是另一片天地。溫柔的燈光投在粉刷一新的牆壁上,為老屋灑下一片暖意。隨處可見的藝術家畫作裝點著整棟房屋,雖無華麗的裝修,卻是一派古樸的時尚氣息。在成為敬梓裡文創社區之前,這裡曾住著23戶人家,人均居住面積約15平方米。」通過微改造,我們將這裡變成一個集咖啡、插畫、零售、手工為一體的文創社區。目前,已引入8家商鋪入駐營業。」敬梓裡文創社區主理人馮正敏介紹,通過打造設計師工作室,敬梓裡社區將展示與經營功能相融合,充分發揮老屋在空間上的聚集效應。
如今,整條敬梓裡已初現規模,咖啡屋、創客空間紛紛開進了老房子裡,為了與街坊鄰裡更多互動,馮正敏團隊在微改造中打通了非承重牆,營造出更多活動空間,還在老屋裡設計了小型影院。「敬梓裡是個社區大家庭,歡迎街坊們來串門,我們正在與附近寫字樓籌劃聯合舉辦聖誕活動。」馮正敏說。
在荔灣,人們在老街中常會轉角遇「驚喜」,改造後的社區猶如星星之火,既點亮了老街區的市井畫像,也調動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改造的潮流中。「以完全商業模式運作的歷史文化街區很難大批覆制,今後,自主改造將是城市更新的趨勢,通過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說。
另一條老街代表是有著「西關三寶」之一美譽的寶源路。如今,這裡依舊保留著自帶天井的獨棟庭院,依稀可辨「72家房客」的居住格局。由於地處西關永慶坊旅遊景區,近年來,寶源路也成了投資者眼中的「寶地」。經過自主改造,曾經生活氣息濃厚的居住區,漸漸成為小店鱗次櫛比的商業旺地:理髮店、西餐廳、麵包房、青年旅舍等間隔分布在沿街的老房子裡,個性化的裝飾風格彰顯出廣府文化的多元、包容。
走進寶源路81號龍藏公館,21間充滿西關特色的客房,讓南來北往的旅客感受到濃鬱的在地文化。運營方負責人表示,該棟房屋幾經易手,曾被改造過三次。「龍藏公館極具文化底蘊,這樣的房子應該交給了解在地文化的人經營,讓文化價值在市場中充分體現,絕不能像管理一般連鎖酒店那樣。」龍藏公館運營負責人認為,來這裡開店的人看中的是特色鮮明的西關IP。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寶源路人流量呈自東向西遞減之勢。以逢源路為界,寶源路東側受長壽路地鐵輻射,人流較多,商鋪也開得更為密集;西側則因靠近居住區,且環境仍待整治,並未有太多商家入駐,只剩下幾家古董倉庫和物流公司。寶源社區工作人員透露,寶源路西側也曾在產業導入方面做過努力,但終因區位與人流量的原因,致使入駐者寥寥。
事實上,敬梓裡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由於位置不顯眼,便有商家在靠近中山七路的地方加裝霓虹燈指示牌。儘管如此,多數社區改造採用微改造形式,對建築外觀改動並不顯眼,若要增加人氣更需依靠商家的聚集效應,和周邊環境的整體提升。此外,不同街區的資源稟賦不同,如泮塘擁有公園景致,永慶坊有豐富的粵劇文化底蘊,每條老街的改造都是量體裁衣。
對此,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郭謙認為,個性化改造恰恰是老街的活力所在,通過集思廣益,由設計方、運營方、本地居民、政府部門共同參與,讓老街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郭謙表示,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不單體現在資金方面,更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參與。
南方日報記者 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