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整理和統計》也是小學數學畢業複習的重要專題內容,雖然這部分內容在考試中出題大部分為「送分題」,但大家一定要重視。要知道,《數據的整理和統計》這部分內容在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甚至在科研中都廣為應用。
學好、複習好了這部分內容,也會有利於大家在中學數學學好統計和概率的相關內容。
接下來,針對《數據的整理和統計》這一專題來進行一下總結,希望能夠理清大家的思路。
一、總述
關於對數據的操作行為,包括數據的收集、整理、表達、分析等過程。
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如果是形如「記錄投票」、「記錄不同種類的興趣愛好人數」之類的在不同項之間來回記錄的情況,則建議用「畫正字」的形式來記錄,每一個筆畫代表一票(或一個人),一個正字代表5票(或者5個人)。
如果是形如「記錄每個人在體檢時所測量的身高數值」這樣直接針對每個人記錄數據的情況,則可直接把數據記錄在統計表中(如下圖所示)。
數據的整理和表達可分為統計表、統計圖兩種形式。
二、統計表
正如上圖所示,統計表是用橫行、縱行所組成的表格來整理並表達數據的一種方式,給人以內容清晰、有條理的感覺。
統計表的第一行以及第一列為表頭,表頭只能提示表中對應數據所表示的內容屬性,因此表頭中是禁止出現統計數據的。
表頭的最後一列(或最後一行)通常為總計(或合計)、平均值、所佔百分比,這些也是數據整理的重要標誌,是需要大家經過計算後得到。特別注意的是,「百分比」在計算出數值後一定要化為百分數形式。
關於求平均值和所佔百分比,大家要記住以下兩個式子:
①平均值=該組數據的總和÷數據的個數
②所佔百分比=每一類別的數據個數(或總和)÷所有數據的個數(或總和)×100%
另外,雖說在大型考試中「統計表」這部分絕大多數為「送分題」,但是大家也一定要注意,如果在大型考試中出「畫統計表」的題,大家一定要在最後一行(或者最後一列)設置「合計」這一項並計算,很多人往往因統計表中僅僅少了「合計」這一項而丟掉一些分數,非常不應該,大家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統計圖
統計圖也能夠用來表達統計數據,只不過相比於統計表來說,統計圖給人的感覺往往更直觀一些。
統計圖可分為條形統計圖(又稱柱狀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又稱餅圖)。
條形統計圖(又稱柱狀圖)一般用於表達一組數據中不同個體之間的橫向差異對比,例如在上面那張「體檢身高統計表」中的數據,則適合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
折線統計圖一般用來表示同一個個體在不同時間(或不同階段)的數據如何隨時間變化而上下波動。例如,某一位考生在各種大型考試的總分變化(或名次變化),或者某一地區在不同年份的年降水量的變化,都更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
扇形統計圖(又稱餅圖)則多用來表示每一類別的數據個數佔所有類別的數據個數的百分比,讓人更直觀地看出佔百分比最大的類別是哪一類。比如,統計一個班組的員工上班途中所用的每一種交通工具所佔的百分比,就比較適合用「扇形統計圖」來表示。
四、關於對統計表、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數據在統計完之後,不能只是擺出一組數據或者一個統計圖表就完事了。人們做統計的最終目的,不外乎通過統計數據的表達,用統計表(或統計圖)來進行數據分析,並說明一些問題。
例如,當統計莫斯科的居民喜歡乘坐的每一種交通工具種類所佔百分比時,當發現「地鐵」所佔的百分比最高,則說明莫斯科的地鐵很受當地大眾歡迎;當統計一個班的每一組學生在一周內分別使用的白色塑膠袋個數時,使用塑膠袋最少的那一組,則可認為是全班範圍內「環保意識」最強的那一組。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對大家進行小學畢業前的總複習有所梳理和提高。
關注教育,我們一起提高,四海興家教永遠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