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第十三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詞典學與二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在重慶召開。大會邀請國內外學界專家和業界同仁做了11場精彩的大會主旨發言。主旨發言人分別是英國考文垂大學Hilary Nesi教授、英國巴斯大學Gail Forey博士、丹麥奧胡斯大學Sven Tarp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章宜華教授、復旦大學高永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李蘭博士、四川外國語大學王仁強教授、華僑大學陳文革教授、南方醫科大學蔣文憑博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姚虹總經理和鄒皛白副社長、商務印書館馬浩嵐主任和上海譯文出版社朱亞軍教授。
大會開幕式
以下是大會專家發言要旨:
HilaryNesi教授的「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bout Dictionaries」(一門詞典慕課簡介)以英語詞典學慕課的設計與開發為起點,基於慕課學員的線上反饋,探討了未來詞典的發展趨勢,如詞典類型模糊化與融合性、計算機資源的介入以及百科知識和多語元素的增加,強調用戶視角研究對詞典編纂具有的針對性指導意義。
Gail Forey博士的「Genre-basedPedagogy: Vocabulary, Dictionaries and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基於體裁的教育教學:詞彙、詞典和語境中的語言教學)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引入基於體裁的語言教學理念,探討詞典介入的教學框架設計,即詞典在師生共建場景、教師建模與語篇解構、教師導向學生建構以及學生獨立建構的教學循環系統中的作用,為學生提高語言知識學習效率、發展專業語言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Sven Tarp教授的「The Window to the Future: Turning LexicographyUpside Down」(通向未來之窗:顛覆詞典學)從詞典編纂史出發,分析了當下詞典編纂的趨勢及詞典身份危機,提出對未來詞典編纂的要求,即充分利用新興技術、跨越學科界限,以用戶需求和使用為依據,建設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詞典數據平臺。
章宜華教授的《融媒體背景下多模態詞典文本的設計與編纂設想》從語言和認知的關係分析了融媒體、多模態在詞典編纂中的優勢,詳述了基於模態效應的融媒體詞典模態表徵、結構特徵以及文本構建,關注詞典用戶及其使用的差異性表現。依託融媒體技術條件使詞典信息得以數據化、查詢智能化,在提升資訊時代詞典市場適應能力的同時,也能應對用戶查閱習慣的改變。
高永偉教授的《漢英詞典應用化》首先對比了英語國家和國內紙質詞典對應APP,展示了英語國家詞典出版商和詞典網站在數字詞典方面所進行的積極探索及其存在的諸多不足,接著概述了國內詞典應用化進程的特徵,最後以現有多個漢英詞典應用為例,分析其特徵與不足,探索詞典應用化趨勢給漢英詞典編纂帶來的啟示。
李蘭博士的「M-dictionary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Criterion,Case Stud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首先概覽了國內目前存在的詞典APP,隨後介紹了基於不同理論建構的評價標準體系,最後通過案例分析指出移動詞典的應用挑戰之根在於詞典學和教學法的相關研究,並以此為基礎預測了未來詞典的發展趨勢。
王仁強教授的《超學科路徑的詞類範疇化研究及其詞典學意義》從詞類在語言範疇研究中的重要性出發,說明兼類問題不僅是理論層面的爭論焦點,也是實踐層面的現實困境;雙層詞類範疇化理論本質上是一種超學科路徑的詞類範疇化研究,滿足超學科研究的三大公理:本體論公理、邏輯公理和認識論公理,能為漢語/漢外詞典詞類標註問題提供理論和方法論上的指導。
陳文革教授的《批評詞典話語研究:詞典語篇的意識形態與權力》從詞典、詞典學本質和詞典文本特徵出發,建構了批評詞典話語研究框架,包括定義、研究視角、研究原則及分層分析模型,並基於個案詳解了基於理論框架研究的可及性。
蔣文憑博士的《融媒體詞典設計與實現的探索性研究》回顧了詞典與媒體結合的三個階段,重點介紹了融媒體詞典的詞典文本、文本組織形式和文本媒介,並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其設計得以實現的具體路徑。
姚虹女士和鄒皛白女士的《內容+:淺談融媒體時代詞典出版的必然轉型》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屏時代的到來,傳統詞典出版模式將不再適用新時代用戶需求;通過外研社出版的8大語種APP為例,提出融媒體時代中用戶視角下的詞典轉型方案。
馬浩嵐女士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APP》分析了詞典編纂中所呈現的特徵、個性化查檢功能和學習功能等新技術以及圖解詞彙、雲服務等新增加亮點功能。
朱亞軍教授的《我國原創雙語工具書發展的歷史回眸與未來走勢》,以上海譯文出版社原創雙語工具書的編纂和出版為佐證,回顧了雙語詞典工具書的輝煌歷史,討論了艱難現狀和困境,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析了雙語詞典的未來發展路向。
大會專家發言(三)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平面辭書逐步向「融媒辭書」轉變。詞典學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與國家戰略、前沿科技和用戶需求緊密結合,形成全新的內容生產方式,促進辭書編纂的「智能化」,凸顯詞典的時代責任和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