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發現藝術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要,這是人類文明意識的提高,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曾聽一位家長說:「我感覺美術可有可無。」其實美術在生活中,是最普遍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美術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領域,任何的服裝、化妝、整體造型、機械外觀設計、室內室外裝潢、產品外觀設計、舞臺設計、書籍設計、汽車外觀設計、廣告設計等等等等。走在大街上,凡是能看見的人造物,都跟美術有著密切的關係。
簡單來說:
1 衣食住行離不開美術,人類發展已經從溫飽轉向追求美。
2 美術是人類意識通過社會實踐產生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3 美術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4 學習美術是對優秀歷史的傳承。
美術是追求美、表達美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如果沒有美術,世界就會變得簡陋而枯燥。任何東西和事物在最原始狀態下經過人為的修飾和裝潢,它將變得光彩奪目,令人賞心悅目。所以美術的好處在於它可以將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升華為美。
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說,就是通過對物質的改造來達到服務於人的精神意識享受的目的。說通俗一點,美術可以讓事物變得美麗,讓人的心靈變得美麗,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如果對各人發展來說,學好了美術可以讓你在這個競爭激烈又極為殘酷的社會有了更多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學好美術後,可以從事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服裝、化妝、整體造型設計、舞臺設計、燈光設計、室內室外設計、遊戲開發、攝影、教育等等。美術覆蓋面很廣,滲透力也相當的強。無論是商場的大小商品還是繁華街市上的廣告招牌都多多少少映射出美術的魅力。很多朋友結婚的時候都請人為她們設計請柬,設計出來的才是真正屬於她們的,獨一無二。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多看名人名家的作品,多留意身邊的東西,哪怕是別人送給自己的一個精緻小巧的禮物,都不要錯過對它的觀察與鑑賞。因為美無處不在,前陣子去麗江,導遊對我們說,每個人對麗江的印象都不一樣,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學習美術就是培養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畫畫使人聰明,增強了理解力,提高了審美力,讓我們學會了用「心」去觀察,淨化心靈。生活到處都是美的,懂得欣賞自然就陶冶了情操,人就變得快樂、樂觀、充滿正能量,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美術,無處不在
兒童美術到底學什麼呢?
這個問題每一個家長和美術老師內心都是存在疑問的,說技法的,說創意的,到底哪個對呢?
我們從孩子的整個成長軌跡和美學能力維度來分析一下,究竟應該學什麼:
認知,認識和感知,涉及了多種感官的調動,是思維活動的基礎;基礎技法,則是是支撐創意和思維表達的基本能力。
藝術敏感度是孩子對於美術直覺和審美培養的基本素養,涉及了情感體驗。我們看到一張畫的時候產生的興奮、衝擊、舒適、崇拜、疑惑等情緒,就是藝術敏感度。
孩子們的繪畫其實包括兩部分:
1:觀察、思考、聯想和發散的能力,統稱為思維能力。
2:造型,構圖,色彩、畫種,統稱為繪畫表達能力。
繪畫的進步是,兩種能力提升,才能在也就是畫面上看到進步。以上能力直接和畫面有關,還有一些間接關係的能力,專注力、記憶力、感受力,自信心、情商、精細動作、耐心等等。
繪畫的進步是階梯式的,孩子們的進步,需要兩個方面思維能力和繪畫能力。兩種能力可能是同時提升,也可能是交替提升,當一方面提升,進步是很緩慢的,甚至停滯。
所以,對於孩子繪畫的進步,其實無須那麼在意,進步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最關鍵是,保持繪畫興趣,愛畫,敢畫。讓孩子們把他的見識、體驗和感受,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
創造力其實來源於對知識的理解基礎上,運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弄出新的東西。創造力來源於生活的。
為什麼孩子有創造力呢?其實是因為孩子思維能力不夠完善,會隨機的把很多不相關的東西都畫到自己的畫面上,好像就很有創造力的原因。
所以不必盲目迷信創造力,科學引導孩子的思維方法、繪畫方法,更為重要。
孩子有沒有在課堂中,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沒有個人思考和想法在畫面裡面,有沒有用到這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發揮,有沒有新的思考角度,有沒有個人的見解,甚至,有沒有合作,競爭,爭論等環節。用有趣的繪畫體驗,開心快樂的畫完一張作品,才是美育帶給孩子們最大的享受。
就像李佳妍老師說的,通過美術課,孩子們能夠學會觀察生活,並熱愛生活。
我見過最藝術的行為,是一個孩子拿著根小木塊想像成各種物品玩了1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