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木馬組合」,
要用一顆紅糖,
讓世界愛上內江甜。
漢安糖草創始人
馬姐姐和阿木
這是一段既輝煌又略顯失落的歷史
1716年福建人曾達一攜家人,遷至四川內江梁壩村,並帶來甘蔗在此開墾種植,由此拉開了內江三百年種蔗製糖的燦爛歷史。
然而,儘管後來的內江漫山遍野都是甘蔗,三裡一糖坊、五裡一漏棚,最高時糖產量佔全國的26%,卻因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內江糖業漸漸失去市場地位。被寫入《辭海》的「甜城」美譽,如今卻令內江人尷尬,甜城真的不甜了嗎?
糖廠原址被酒精廠取代
和多數土生土長的內江人一樣,馬姐姐和阿木祖上都種甘蔗熬紅糖,相識多年,他們不願見家鄉糖業失落,決心攜手投入到種甘蔗、熬紅糖這份甜蜜又辛苦的事業中。
探訪銀山鎮糖廠工人
他們尋遍內江的甘蔗種植戶、傳統製糖人、糖廠產業工人,收集內江糖史資料,和內江農科院甘蔗研究所就甘蔗品種研發、培育和種植展開合作,用專業的力量開始了生態種植甘蔗,並請來紅糖非遺傳承人,還原古法連鍋熬製紅糖。
選高標準農田種甘蔗
紅糖好不好,甘蔗很重要,經過長達一年的準備,首批內江古法手工紅糖試製成功,由此拉開漢安糖草甘蔗原汁紅糖品牌的序幕。
漢安糖草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卻有著300年的傳承基因,堅持高標準種植優質甘蔗,堅持手工古法熬製紅糖,堅持10斤甘蔗熬製1斤紅糖的黃金比例,只為帶來最純正的原汁紅糖,讓甘蔗本來的營養和豐富的微量元素,滋養身心,讓全世界都愛上內江的甜。
+
這份甜 三百年
1716年,曾達一公從福建遷至內江,帶領內江人種甘蔗製糖,漸至內江半數耕地種滿甘蔗,並開創出三裡一糖坊、五裡一漏棚的盛「糖」局面。
抗戰期間,馮玉祥將軍兩次將內江處處紅土種甘蔗的景象寫入文章與詩篇,並盛讚內江糖商為國捐資的家國情懷;民國三十一年 (1942),據省食品工業科研所調查統計:內江蔗區所屬縣有糖廠8個、糖坊1347個、漏棚797個、糖坊兼漏棚961個、冰桔鋪47個,當時四川省的半機械製糖廠都在內江。
甘蔗林
至50年代初,內江甘蔗糖量佔全省產糖量的54.9%,1955年內江甘蔗糖量佔到全省的63%,全國的26%。
內江城市風光
內江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條件,日益精湛的製糖技術,讓糖業在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糖業和糖製品得到全國乃至國際關注。
沈從文先生曾在內江參加土改,在他寫給家人的書信中,將內江描述成一個大糖坊,其漫山遍野甘蔗林的盛景,尤為讓沈先生迷戀,傳為一段佳話。
+
八十四年 越苦越甜
成立於1936年4月的內江甘蔗試驗場,是中國大陸最早開展甘蔗科研的單位,歷經84年,迭代30個甘蔗品種,是如今享譽國際的甘蔗研究權威機構。
銀山糖廠大門
在內江甘蔗所發展的歷程中,曾迎來各國友人到訪參觀學習種蔗、製糖技術。其中,前古巴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曾至內江糖廠參觀,就甘蔗種植技術和製糖技術和內江專家深入交流。四川內江的甘蔗種植和製糖專家們,也曾走出國門將先進技術經驗傳授給馬裡、貝寧、牙買加的國際友邦。
內江農業科學院
漢安糖草,與內江農業科學院獨家戰略合作,展開優良甘蔗品種的科學種植,全程無農殘,最大限度保留甘蔗中的營養成份和微量元素。
甜城國蔗產業創新基地
+
萬畝蔗田 「蔗」才不一樣
漢安糖草,為讓每一根甘蔗都有源可尋,堅持親種萬畝蔗林。選址內江市市中區龍門鎮梁壩村,梁壩地勢平坦,略呈淺丘地貌,遍布沙土,光照適宜,雨量充沛,非常適合甘蔗生長。漢安糖草與當地政府達成了萬畝甘蔗種植產業計劃,並由內江農科院指導,優選其培育出的甜城18、甜城20、甜城21、甜城99、內江蜜蔗等優良品種,經過科學種植,全程無農殘,為熬製健康品質紅糖提供了原料保證。
甜城21號
+
以現代標準賦能傳統工藝
當代人除了對食品健康有所要求,對食品安全也倍加關注。
漢安糖草自建糖坊,從工序到工藝,由古法非遺傳承人親自領制,所有工匠需經過嚴格培訓才可上崗,並制定嚴格的製糖標準,採用傳統七連鍋熬煮,更使用現代殺菌技術,不僅保證了漢安糖草原汁紅糖的健康、安全,又保留了古法紅糖的清甜口感,滿足了現代人對健康營養的要求。
+
10斤甘蔗1斤糖 黃金製糖比例
市面各類紅糖製糖標準不一,甚至以赤砂糖為原料以次充好的企業也不在少數。漢安糖草,與內江市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反覆實驗測評,提出了10斤甘蔗熬製1斤紅糖的黃金製糖比例。甘蔗收回洗淨,去頭去尾,只取中部最壯實的部分,經古法熬製,以此標準熬製出的每一顆紅糖,都能糖份適中、甜度最佳,且最大化保留了甘蔗的營養成分與微量元素。
+
漢安糖草的鑑糖標準
10斤甘蔗1斤糖
四步鑑定真紅糖
一顆好紅糖,需要從甘蔗的選種、種植、到熬製等數個環節,層層把控。漢安糖草與萬千蔗農一起,堅守初心,以匠人精神,種好甘蔗制好糖,讓世界愛上內江甜。
來源:微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