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江文史愛好者李建友編著的文史書籍《內江舊聞錄》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內江舊聞錄》以甜城風土人情、本土名人及旅內名人為關鍵詞,點、線、面結合,分「漢安流徽、文教薰染、革命浪潮、丹青遺墨、鄉土記憶、物華包容」6個篇章,共66萬餘字,立體書寫了內江曾經的輝煌。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再現了內江版「清明上河圖」。作者李建友常年行走於街巷、鄉間,尋找殿堂廟宇、亭臺樓閣、虹橋塔影、題記造像等古蹟殘留,潛心創作近40年。
40年搜尋文史資料
《內江舊聞錄》記錄了兩千年的甜城故事,滲透了李建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尋訪文史資料的心血。這本書是李建友從已發表的200篇文章中擇優錄文,經十餘稿編輯、增刪、修改,最終成書。
近日,記者走進李建友的家中,報紙、書籍、手稿、雜誌,分門別類裝滿了他的書櫃,這些是《內江舊聞錄》的素材,也是李建友訪遍內江大街小巷,踏遍鄉村小路近40年的成果。
1949年,李建友出生於內江,後在內江市鍛壓廠做車間工人,雖然學歷不高,但對讀書看報充滿了熱情。他常常在清掃工作間或者空餘時候搜尋舊報紙,如饑似渴地閱讀,那就是他精神食糧,讀到有關書畫、文化類具有史料價值的新聞報導,他會剪下來分類保存。
「上世紀80年代,『文化內江』這一名片逐步走向外界,我開始著手收集內江舊聞資料。」李建友告訴記者,那時候,一家人擠住在並不寬敞的職工宿舍,家裡的角落幾乎被報紙佔滿了。
2009年,李建友從內江鍛壓工具機廠退休,閒暇時間多了,更加留心於收集歷史遺存資料,與家人、文友一道行走於街巷、鄉間,尋找殿堂廟宇、亭臺樓閣、虹橋塔影、題記造像等古蹟殘留,流連於舊物舊聞、文獻史跡之中。
他搜集了有關張大千的傳記、畫冊等大量書籍資料,並逐漸延伸到對諸多內江名人名事的探尋搜集,從宰相趙貞吉到侍郎高公韶華,從愛國將領馮玉祥到中國同盟會成員黃復生……
一邊搜集一邊梳理成文,多年來,他在《文史雜誌》《四川文化報》《內江日報》等發表文史類文章200餘篇。
電腦桌下,堆放著厚厚幾沓手稿紙,重量有十餘斤,打開袋子,格子信箋紙上的黑色鋼筆字跡,用藍筆、紅筆改了一遍又一遍。
「過去沒有電腦,我全部手寫,有的手稿改動過大,扔了重寫。到2016年我才學會用電腦撰寫文章。我將所有手稿逐字敲打成電子文檔,花了三年多時間。」李建友告訴記者。
對於年邁的李建友而言,學習電腦是比較費力的一件事,兒子工作忙碌,他便對照說明書,自己摸索,實在搞不明白,就到樓上詢問曾經的工友。在電腦上寫稿,到城市鄉村搜集資料,與好友交流文史,這就是李建友的退休生活。
拍攝近萬張照片
李建友的電腦裡,保存著他寫作的電子文檔和相關照片。這些年,他四處走訪,拍攝照片近萬張。
1990年,李建友花費數千元購買了一臺相機,那時,他月工資僅1000元左右,為此省吃儉用好幾個月。帶上紙筆,背上相機,他奔波於城市街巷、鄉村小道。在內江近郊,他就一個人,一瓶水,一些乾糧。稍遠些下鄉,就一大家人開車去。
翻看每一張照片,他都能清晰講述出背後的故事。
市中區陰家巷76號舊宅照片,他從中挖掘出陰氏族人幾百年前創辦的慈善工程「園山義田」,從陰氏族人與明代鄉賢教學、著書論述方面,讀出文化風骨。
龍門鎮古街照片,他簡述當地數百年過往:清代,甘蔗從福建引來龍門鎮種植,開啟了內江糖業歷史。
到重慶綦江探尋他「麻鄉約民信局」照片,他回憶訪問文史專家鄒作聖,在兒子支持下專程開車去重慶、往昆明,路途顛簸,採寫《清代麻鄉約》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建內江種豬場豬圈遺址照片,他講述內江椑木古鎮、老城西郊楠木灣,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批剛脫下軍裝的子弟兵奉命趕往內江,在城西郊外楠木灣與建築民工一道,開山放炮,挖土打夯……
每一張照片都備註了拍攝時間,見證了他探尋歷史遺蹟的步伐:「1.8西林山太白樓原貌」「1.11民族路與侯家巷交匯處殘存青磚古瓦」「1.16雙才古鎮惠民街古民居建築」……
認識良師益友
「前行路上,關心、支持、鼓勵我的良師益友不在少數。我忘不了內江歷史研究資深專家鄒作聖,內江市檔案局(館)原紀檢組長葉自明,內江市文史專家毛建威,內江聖水寺方丈智海,內江師範學院退休教授肖體仁,常年奔走鄉間挖掘田野文化的羅澤金等。」李建友告訴記者。
他感恩葉自明之邀,參加編輯《內江清代契約檔案選編》,因此對清代契約官方與民間的履約形式、範圍、體例,清代內江的社會形態、民風民俗、交易形式等,從文字層面有了進一步了解。
他應內江市政協文史委之邀,作為該委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編輯的《辛交革命與內江》—書的特約撰稿人之一,擔任隆昌、威遠、資中及內江部分辛亥革命人物傳略寫作,對百年前為推翻帝製做出貢獻的辛亥志士致禮。2018年再應邀參加編輯彩色圖文專輯《春潮湧動——內江市改革開放40年》大型文獻書等。
內江土糖房生產,是內江作為「甜城」的早期代表符號,除生產紅糖、白糖外,還生產一種桔糖,關於桔糖的工藝流程,李建友曾一度概念模糊,於是請教內江文史專家鄒作聖,他作了細緻講解。令李建友沒有想到的是,在約定的每周三文史圈沙龍茶會上,鄒老給他說,上次他講述的桔糖工藝流程有誤,補述了回家查閱資料後所獲桔糖生產信息。這位被稱為「內江文史活字典」「當代地方史學泰鬥」的文史老人,其治學之嚴謹,給了李建友啟迪,令李建友肅然起敬。
在鄒作聖的引領下,李建友結識了更多文史人。
四川近代早期築路專家袁恭鼎是內江椑木鎮人, 「由鄒作聖老師牽線搭橋,我通過電話三次採訪他的孫子——退休教授袁世平。又著手從大量文獻、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其後,所撰萬餘字文稿,在內江市文史書籍刊載。」李建友說。
為表謝意,李建友將印刷出來的文史書籍寄給袁世平。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之後袁世平在電話中,連說三聲「李老師寫得好」。李建友說,無論是從學識還是從年歲上來說,都自覺愧對「老師」這個稱謂,與袁教授雖未見過面,但他謙和的人品讓李建友受到鞭策和激勵。
探訪沈從文在內江的「足跡」
2010年9月,李建友開始撰寫關於沈從文在內江的文章,因沈從文在內江這一段歷史,由於諸多社會因素,內江的檔案、方志、報刊等均未曾記錄和收集存檔。內江文史專家鄒作聖得知後,提供了一些相關資料,李建友以這些資料為線索,又收集到一些沈從文的家書,總共36封。
同年,李建友所撰《文學大師筆下的內江》在《內江日報》《內江文史》上發表,引起內江文史界關注。文章講述了沈從文在內江參加土改時鮮為人知的故事。
為深掘沈從文在內江的史料, 2014年,李建友與友人三次走進東興區雙才鎮雙才村花子坪。第一次是當年3月,與內江師院師生及內江文學、文史界朋友同往;其後的7月酷暑,與內江日報社記者一起前往採訪;之後又與回內江省親的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土韓笑博土同去,尋找沈從文在內江的歷史。
沈從文在內江的史料不斷被挖掘出來,引起了市、區相關部門的重視,東興區政協委員陳巨硬、李雪波向東興區政協提交提案,建議發掘沈從文在內江土改的工作史料及留下的寶貴遺存文字,「復原」那段已遠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李建友花了近半年時間整理沈從文相關文章,並刊登在《內江文史》上,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著手研究,欲以沈從文在內江留下的信札書簡為基礎,構想將他曾經生活工作過的雙才鎮打造成「沈從文文旅小鎮」。
此外,李建友作品《王恩洋與東方文教研究院》《林同炎與椑木鐵橋》《李約瑟與內江蔗糖業》分別刊登在《內江文史》《內江日報·長江周刊》,講述這些名人與內江的情緣。
《內江舊聞錄》獲好評
《內江舊聞錄》出版後,獲得好評如潮。內江師範學院教授孟光全這樣評價:《內江舊聞錄》是內江歷史文化參天大樹結下的一枚果實,沉甸甸的……她的出版,是內江文史界的盛事,可大大深化對內江歷史文化的認識,讓人油然而生對內江這方水土、鄉人的愛意,堪稱內江的《清明上河圖》。
孟光全在序言中贊道:「縱向看,該書從內江出土的文物遺存——漢畫像磚石入手,梳理了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到現當代內江的『舊人、舊事、舊物』,畫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長卷……橫向看,全書內容豐富,開卷即琳琅滿目,經濟、社會、文化三位一體,像內江歷史文化百科全書……」
孟光全認為,李建友滿懷對故鄉的熱愛、對內江文化的敬重,幾十年默默耕耘,實地探訪,尋訪當事人,求真務實,做到了「言之有物」;博覽群書,廣泛查閱史書、方志、族譜家譜、地方契約、碑刻文獻、文集、筆記、專著專論、回憶錄等,做到了「言之有據」。這樣使得《內江舊聞錄》一書飽滿充實、可靠可信、有情有意。
「這本書是內江地方文化的一座富礦。比較真實地記錄了內江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大歷史事件到內江街頭小巷等瑣碎民間故事,都做了敘述。」內江文史愛好者甘光地說。
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內江師院退休教授肖體仁等在閱讀此書後,都給予了好評。他們表示,《內江舊聞錄》敘述嚴謹、平實,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對內江文史有著豐富完善、拾遺補缺的重要作用,是了解內江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是研究內江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
談及撰文初衷及期盼,李建友表示,但願以歷史遺韻之微風,吹拂吾蔗鄉鄉人之心靈!原這些點滴文圖為大家閱讀漢安、了解內江歷史文化作參考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