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甜城舊聞 觸摸歷史溫度——文史愛好者李建友編著《內江舊聞錄...

2020-12-22 內江新聞網


近日,內江文史愛好者李建友編著的文史書籍《內江舊聞錄》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內江舊聞錄》以甜城風土人情、本土名人及旅內名人為關鍵詞,點、線、面結合,分「漢安流徽、文教薰染、革命浪潮、丹青遺墨、鄉土記憶、物華包容」6個篇章,共66萬餘字,立體書寫了內江曾經的輝煌。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再現了內江版「清明上河圖」。作者李建友常年行走於街巷、鄉間,尋找殿堂廟宇、亭臺樓閣、虹橋塔影、題記造像等古蹟殘留,潛心創作近40年。


40年搜尋文史資料

《內江舊聞錄》記錄了兩千年的甜城故事,滲透了李建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尋訪文史資料的心血。這本書是李建友從已發表的200篇文章中擇優錄文,經十餘稿編輯、增刪、修改,最終成書。

近日,記者走進李建友的家中,報紙、書籍、手稿、雜誌,分門別類裝滿了他的書櫃,這些是《內江舊聞錄》的素材,也是李建友訪遍內江大街小巷,踏遍鄉村小路近40年的成果。

1949年,李建友出生於內江,後在內江市鍛壓廠做車間工人,雖然學歷不高,但對讀書看報充滿了熱情。他常常在清掃工作間或者空餘時候搜尋舊報紙,如饑似渴地閱讀,那就是他精神食糧,讀到有關書畫、文化類具有史料價值的新聞報導,他會剪下來分類保存。

「上世紀80年代,『文化內江』這一名片逐步走向外界,我開始著手收集內江舊聞資料。」李建友告訴記者,那時候,一家人擠住在並不寬敞的職工宿舍,家裡的角落幾乎被報紙佔滿了。

2009年,李建友從內江鍛壓工具機廠退休,閒暇時間多了,更加留心於收集歷史遺存資料,與家人、文友一道行走於街巷、鄉間,尋找殿堂廟宇、亭臺樓閣、虹橋塔影、題記造像等古蹟殘留,流連於舊物舊聞、文獻史跡之中。

他搜集了有關張大千的傳記、畫冊等大量書籍資料,並逐漸延伸到對諸多內江名人名事的探尋搜集,從宰相趙貞吉到侍郎高公韶華,從愛國將領馮玉祥到中國同盟會成員黃復生……

一邊搜集一邊梳理成文,多年來,他在《文史雜誌》《四川文化報》《內江日報》等發表文史類文章200餘篇。

電腦桌下,堆放著厚厚幾沓手稿紙,重量有十餘斤,打開袋子,格子信箋紙上的黑色鋼筆字跡,用藍筆、紅筆改了一遍又一遍。

「過去沒有電腦,我全部手寫,有的手稿改動過大,扔了重寫。到2016年我才學會用電腦撰寫文章。我將所有手稿逐字敲打成電子文檔,花了三年多時間。」李建友告訴記者。

對於年邁的李建友而言,學習電腦是比較費力的一件事,兒子工作忙碌,他便對照說明書,自己摸索,實在搞不明白,就到樓上詢問曾經的工友。在電腦上寫稿,到城市鄉村搜集資料,與好友交流文史,這就是李建友的退休生活。

拍攝近萬張照片

李建友的電腦裡,保存著他寫作的電子文檔和相關照片。這些年,他四處走訪,拍攝照片近萬張。

1990年,李建友花費數千元購買了一臺相機,那時,他月工資僅1000元左右,為此省吃儉用好幾個月。帶上紙筆,背上相機,他奔波於城市街巷、鄉村小道。在內江近郊,他就一個人,一瓶水,一些乾糧。稍遠些下鄉,就一大家人開車去。

翻看每一張照片,他都能清晰講述出背後的故事。

市中區陰家巷76號舊宅照片,他從中挖掘出陰氏族人幾百年前創辦的慈善工程「園山義田」,從陰氏族人與明代鄉賢教學、著書論述方面,讀出文化風骨。

龍門鎮古街照片,他簡述當地數百年過往:清代,甘蔗從福建引來龍門鎮種植,開啟了內江糖業歷史。

到重慶綦江探尋他「麻鄉約民信局」照片,他回憶訪問文史專家鄒作聖,在兒子支持下專程開車去重慶、往昆明,路途顛簸,採寫《清代麻鄉約》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建內江種豬場豬圈遺址照片,他講述內江椑木古鎮、老城西郊楠木灣,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批剛脫下軍裝的子弟兵奉命趕往內江,在城西郊外楠木灣與建築民工一道,開山放炮,挖土打夯……

每一張照片都備註了拍攝時間,見證了他探尋歷史遺蹟的步伐:「1.8西林山太白樓原貌」「1.11民族路與侯家巷交匯處殘存青磚古瓦」「1.16雙才古鎮惠民街古民居建築」……

認識良師益友

「前行路上,關心、支持、鼓勵我的良師益友不在少數。我忘不了內江歷史研究資深專家鄒作聖,內江市檔案局(館)原紀檢組長葉自明,內江市文史專家毛建威,內江聖水寺方丈智海,內江師範學院退休教授肖體仁,常年奔走鄉間挖掘田野文化的羅澤金等。」李建友告訴記者。

他感恩葉自明之邀,參加編輯《內江清代契約檔案選編》,因此對清代契約官方與民間的履約形式、範圍、體例,清代內江的社會形態、民風民俗、交易形式等,從文字層面有了進一步了解。

他應內江市政協文史委之邀,作為該委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編輯的《辛交革命與內江》—書的特約撰稿人之一,擔任隆昌、威遠、資中及內江部分辛亥革命人物傳略寫作,對百年前為推翻帝製做出貢獻的辛亥志士致禮。2018年再應邀參加編輯彩色圖文專輯《春潮湧動——內江市改革開放40年》大型文獻書等。

內江土糖房生產,是內江作為「甜城」的早期代表符號,除生產紅糖、白糖外,還生產一種桔糖,關於桔糖的工藝流程,李建友曾一度概念模糊,於是請教內江文史專家鄒作聖,他作了細緻講解。令李建友沒有想到的是,在約定的每周三文史圈沙龍茶會上,鄒老給他說,上次他講述的桔糖工藝流程有誤,補述了回家查閱資料後所獲桔糖生產信息。這位被稱為「內江文史活字典」「當代地方史學泰鬥」的文史老人,其治學之嚴謹,給了李建友啟迪,令李建友肅然起敬。

在鄒作聖的引領下,李建友結識了更多文史人。

四川近代早期築路專家袁恭鼎是內江椑木鎮人, 「由鄒作聖老師牽線搭橋,我通過電話三次採訪他的孫子——退休教授袁世平。又著手從大量文獻、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其後,所撰萬餘字文稿,在內江市文史書籍刊載。」李建友說。

為表謝意,李建友將印刷出來的文史書籍寄給袁世平。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之後袁世平在電話中,連說三聲「李老師寫得好」。李建友說,無論是從學識還是從年歲上來說,都自覺愧對「老師」這個稱謂,與袁教授雖未見過面,但他謙和的人品讓李建友受到鞭策和激勵。

探訪沈從文在內江的「足跡」

2010年9月,李建友開始撰寫關於沈從文在內江的文章,因沈從文在內江這一段歷史,由於諸多社會因素,內江的檔案、方志、報刊等均未曾記錄和收集存檔。內江文史專家鄒作聖得知後,提供了一些相關資料,李建友以這些資料為線索,又收集到一些沈從文的家書,總共36封。

同年,李建友所撰《文學大師筆下的內江》在《內江日報》《內江文史》上發表,引起內江文史界關注。文章講述了沈從文在內江參加土改時鮮為人知的故事。

為深掘沈從文在內江的史料, 2014年,李建友與友人三次走進東興區雙才鎮雙才村花子坪。第一次是當年3月,與內江師院師生及內江文學、文史界朋友同往;其後的7月酷暑,與內江日報社記者一起前往採訪;之後又與回內江省親的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土韓笑博土同去,尋找沈從文在內江的歷史。

沈從文在內江的史料不斷被挖掘出來,引起了市、區相關部門的重視,東興區政協委員陳巨硬、李雪波向東興區政協提交提案,建議發掘沈從文在內江土改的工作史料及留下的寶貴遺存文字,「復原」那段已遠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李建友花了近半年時間整理沈從文相關文章,並刊登在《內江文史》上,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著手研究,欲以沈從文在內江留下的信札書簡為基礎,構想將他曾經生活工作過的雙才鎮打造成「沈從文文旅小鎮」。

此外,李建友作品《王恩洋與東方文教研究院》《林同炎與椑木鐵橋》《李約瑟與內江蔗糖業》分別刊登在《內江文史》《內江日報·長江周刊》,講述這些名人與內江的情緣。


《內江舊聞錄》獲好評

《內江舊聞錄》出版後,獲得好評如潮。內江師範學院教授孟光全這樣評價:《內江舊聞錄》是內江歷史文化參天大樹結下的一枚果實,沉甸甸的……她的出版,是內江文史界的盛事,可大大深化對內江歷史文化的認識,讓人油然而生對內江這方水土、鄉人的愛意,堪稱內江的《清明上河圖》。

孟光全在序言中贊道:「縱向看,該書從內江出土的文物遺存——漢畫像磚石入手,梳理了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到現當代內江的『舊人、舊事、舊物』,畫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長卷……橫向看,全書內容豐富,開卷即琳琅滿目,經濟、社會、文化三位一體,像內江歷史文化百科全書……」

孟光全認為,李建友滿懷對故鄉的熱愛、對內江文化的敬重,幾十年默默耕耘,實地探訪,尋訪當事人,求真務實,做到了「言之有物」;博覽群書,廣泛查閱史書、方志、族譜家譜、地方契約、碑刻文獻、文集、筆記、專著專論、回憶錄等,做到了「言之有據」。這樣使得《內江舊聞錄》一書飽滿充實、可靠可信、有情有意。

「這本書是內江地方文化的一座富礦。比較真實地記錄了內江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大歷史事件到內江街頭小巷等瑣碎民間故事,都做了敘述。」內江文史愛好者甘光地說。

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內江師院退休教授肖體仁等在閱讀此書後,都給予了好評。他們表示,《內江舊聞錄》敘述嚴謹、平實,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對內江文史有著豐富完善、拾遺補缺的重要作用,是了解內江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是研究內江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

談及撰文初衷及期盼,李建友表示,但願以歷史遺韻之微風,吹拂吾蔗鄉鄉人之心靈!原這些點滴文圖為大家閱讀漢安、了解內江歷史文化作參考線索。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四川:「甜城」—內江糖廠
    甜城是內江的別稱。隨著內江糖廠2001年宣布破產,人們不禁要問,內江還「甜」嗎?內江糖廠曾經的製糖規模亞洲第三、西南第一,在全國處於龍頭地位。因此,內江市也被人們叫甜城。《漢安竹枝詞》曾經寫道:「天下蜜餞出漢安,人間美食在甜城。坊間婦孺煮蜜餞,始信漢安是甜城。」
  • 在內江這個小村子裡,「藏」著甜城的甜
    漢安糖草創始人 馬姐姐和阿木 這是一段既輝煌又略顯失落的歷史 1716年福建人曾達一攜家人,遷至四川內江梁壩村,並帶來甘蔗在此開墾種植,由此拉開了內江三百年種蔗製糖的燦爛歷史。
  • 「甜城味」內江蜜餞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傳承發展,開啟「甜蜜事業...
    內江被稱作「甜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盛產蜜餞。內江蜜餞以其「本色、本味、滋潤、化渣」的獨特風味,深受消費者青睞,已成為「甜城」的標誌性食品。憑藉悠久的製糖歷史、豐富的糖文化內涵,內江蜜餞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科學規劃和政策引導,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產能聚集發展。
  • 為甜城味代言!「內江李佳琦們」這場PK很搶眼
    1月10日,「我為甜城味代言·帶貨」甜城「好青年」扶貧助農主播大賽總決賽以做好疫情防控為前提,在資中縣萇弘大劇院舉行,並同步直播於共青團內江市委等微信公眾號。副市長邢偉平出席活動並致辭。電商直播商業孵化基地揭牌儀式內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邢偉平 講話邢偉平表示,近年來,內江堅持把電子商務放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優先位置,積極擴大「甜城味」品牌知名度,推動電商「賦能」,著力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商運營高地。
  • 甜城舞蹈藝術學校2019春季課堂匯報展演暨「美麗內江·甜城共舞」全國賽頒獎儀式
    由四川派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指導,內江甜城舞蹈藝術學校主辦的《甜城舞蹈藝術學校2019春季課堂匯報展演暨「美麗內江·甜城共舞」全國賽頒獎儀式》於2019
  • 喜報:甜城舞蹈學校舞蹈專業強勢入駐內江大拇指教育
    甜城舞蹈藝術學校(原內江舞星級舞蹈)是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民辦舞蹈藝術培訓機構,四川省舞蹈家協會定點考級單位,四川省體育舞蹈協會會員單位,是由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國家級教師,高級評審蘭小龍先生,田娜女士在省,市各級領導指導關懷下開設的專業舞蹈藝術培訓機構
  • 內江本土作家談讀書寫作
    2020天府書展內江分展場活動開展以來,甜城書香濃鬱,閱讀氛圍濃厚。為引導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本報特專訪了我市幾位作家,分享他們閱讀、寫作的故事。陳輝忠說,在創作之前,他翻閱了不少圖書,搜集了不少歷史資料,結合生活實際,讓羅世文的形象接地氣、有血有肉。
  • 喜獲省級試點,內江六段錦將打造甜城「外灘」
    喜獲省級試點,內江六段錦將打造甜城「外灘」 2021-01-0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甜城的來歷
    美麗富饒、江流環繞的四川內江,素有「甜城」的譽稱.此譽稱何時有之?又出自何人之口?相傳早在唐代已有了蜜餞的雛型,這就是用蜂蜜浸漬果品而成的「蜜果」。當唐明皇吃到巴蜀用蜂蜜浸漬的果子時,十分讚賞,將之列為皇家貢品。到明代弘治年間,內江開始了種蔗製糖生產。
  • 直播吸引八萬餘人:甜城蜜蔗受青睞
    「脆泡甘甜、汁水清香,今天的活動不僅有貨真價實的甜城蜜蔗,更有意想不到的額外福利,直播間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11月28日下午,四川漢安糖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著內江糖產品走進市農科院甘蔗種植基地,開展「以買代幫、消費助農」直播活動。茂密的甘蔗林裡,一輛懸掛著「無農殘品、皮薄甜爽」等標語的帶貨小車格外引人注目。
  • 內江抗美援朝老兵回甜城「報到」
    內江抗美援朝老兵回甜城「報到」 2020-10-19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發「甜城英才卡」!9月19日起內江將舉行「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系列活動
    蘭萍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9月15日,記者從內江市委組織部(內江市人才辦)獲悉,「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將於9月19日至20日舉行。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內江將迎接來自全國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匡廷雲、鄭皆連、幹勇、陳鯨、楊偉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將出席本次活動。
  • 首發「甜城英才卡」!9月19日起內江將舉行「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系列活動
    來源:四川日報-川報觀察蘭萍 川報觀察記者 鄭志浩9月15日,記者從內江市委組織部(內江市人才辦)獲悉,「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將於9月19日至20日舉行。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內江將迎接來自全國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匡廷雲、鄭皆連、幹勇、陳鯨、楊偉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將出席本次活動。
  • 內江這座歷史名城向你發出邀請,我們在內江等你
    05內江,美景數不清內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大千故裡、文化內江,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別說內江無美景,只是你沒發現而已。內江話,是這個城市的一張聲音名片,聽到內江話,就想到了內江。而且,內江人很是實在,說話從不拐彎抹角,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不喜歡矯揉造作,跟內江人交朋友那才叫自在。
  • 5.5萬平米的內江蜜餞產業園來了
    內江被稱作「甜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盛產蜜餞。內江蜜餞以其「本色、本味、滋潤、化渣」的獨特風味,深受消費者青睞,已成為「甜城」的標誌性食品。憑藉悠久的製糖歷史、豐富的糖文化內涵,內江蜜餞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20天府書展內江分展場活動:書香甜城,全民閱讀氛圍濃
    10月16日,記者在市中區新華文軒內江書城門店內看到,不少市民正在主題出版物展銷專櫃選購書籍。記者了解到,當天是2020天府書展內江分展場活動的第一天,內江市區域內的7家新華文軒門店同步開展了該項活動,展銷了優秀出版物,開展了閱讀文化活動,引導全社會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助力「書香甜城·全民閱讀」活動。
  • 昨日一場暴雨,甜城湖洪水來襲,內江啟動24小時監控
    昨日一場暴雨,甜城湖洪水來襲,內江啟動24小時監控 2019-07-31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千流動講堂——「甜城家風學堂」家庭教育巡迴講座啟動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抵不上教育孩子失敗而帶來的缺憾……」10月16日下午,由內江市婦聯、市委宣傳部聯合開展的大千流動講堂——「甜城家風學堂」活動正式啟動,首場「甜城家風學堂」家庭教育巡迴宣講活動在內江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來自市級各部門
  • 【尋找21道川味】尋味「甜城」,這些特色美食不容錯過!
    內江市,又稱「甜城」,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內江獨特的飲食文化。內江美食種類繁多,口味獨特。來到內江,有哪些特色的美食小吃不可錯過呢?
  • 這些內江味兒十足的「食糧」讓人眼界大開|謝自生|著作權...
    電影劇本《大糖坊》作品類別:文字著作權人:謝自生、李莽電影劇本《大糖坊》,由謝自生、李莽聯合改編自謝自生小說《大糖坊》,講述了甜城內江三千多家糖坊漏棚由農耕製作向工業生產發展的歷程,展示了甜城製糖人憑藉「工匠精神」用糧液製造動力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