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謊言心理學》
作者:【英】米蘭達·道爾
譯者:趙澤宇
出品:酷威文化
沒有人是不作弊的。
我丈夫就是個典型,尤其在玩「爭霸世界」時。我問他為什麼作弊獲勝也算數?他說:「這跟作弊沒什麼關係,只是為了不做一個失敗者。」
一個朋友向我道出了其中微妙的差別:玩蛇梯棋輸了不要緊,因為那要靠運氣,但玩拼字遊戲和西洋棋就不一樣了,需要拼智力的時候,耍什麼手段都不為過。
一個人玩遊戲什麼樣,那他就是什麼樣的人。而且玩遊戲時顯露出來的秉性很難改,可能會伴隨人一輩子。而且我們對自己擁有的權利越有實感,就越會縱容自己。玩家可謂形形色色:有輸不起亂發脾氣的,出老千的,爭得面紅耳赤的,掀桌子的,死盯著規則不放的……不知道你是哪一種?如果遊戲裡的玩家想要獲勝,就沒工夫偽裝自己,也沒時間琢磨「我要這樣做才能給人留下好印象」,所以研究人員認為遊戲更能揭示參與者的真實性格,這要比面試有用得多。不過我對遊戲就看得很淡,勝敗乃兵家常事。
我的一位好友一直熱衷於研究兒童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曾通過觀察孩子們輸贏撲克籌碼來探究他們的情緒世界。遊戲規定,做了好事會獎勵籌碼,但做了不好的事就要罰籌碼。很多孩子由於太過調皮,籌碼被罰到連玩蛇梯棋時的「對兒」牌都輸不起了,他們往往是那種去食堂都要被阿姨勒令去排隊的不聽話的孩子。這些孩子遇到擲骰子的環節時,有三個選擇:不參與,參與但隨時可能搗亂,或者乾脆作弊。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聲譽良好的孩子不會輕易做出有損形象的行為。肖恩調皮搗蛋,聲名掃地,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對於形象問題根本就不在乎了,反正再怎麼循規蹈矩也改變不了大家對他的印象。於是,他對外祖母的那副卡牌下了手,把裡面的幾張弄得有了摺痕,我和艾德在幾個月後才發現。
如果肖恩沒耐心玩某個能穩贏的遊戲,或遊戲時他發現自己要輸的時候,他就會搞破壞,比如頻繁更改遊戲規則,或者直接甩手走人。他這樣做的時候理直氣壯,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某項研究對作弊的動機進行了調查,被試者說作弊其實也是為了報復對手。這下我們就應該清楚了,作弊者玩的是一種「超遊戲」,其他玩家在認真玩遊戲,而作弊者玩的是自己的對手。所以「作弊」又是「不忠誠」的代名詞。
肖恩是被領養的這件事從來沒被隱瞞過,我們也每天提醒著他養子這個身份。他是我們家的布穀鳥,鳩佔鵲巢。
1963年,肖恩從天主教孤兒院被領養。20世紀60年代對領養資格的審核還不太嚴,我的爸爸——約翰·弗朗西斯,簡直就是領養者的不二人選。他和帕特去參加了天主教的彌撒,完成了領養儀式。
肖恩經常跟我念叨他的一個願望,那就是他非常希望爸爸去領養他時,他是醒著的,扭動著小小的身體發出聲響,證明自己是上帝的賜福。可那個夏日的清晨,爸爸發現他時他睡得正香甜。關於這一點,肖恩如今依舊很是遺憾。
修女帶著爸爸在孤兒院參觀,一個個房間排得很緊——其實不算是房間,而是四周做成籠子狀的床。裡面無比嘈雜,置身其中仿佛到了倫敦巴特西的貓狗之家。與周遭環境不同的是,一個漂亮的黑髮男嬰肚皮朝天地躺在床正中睡得香甜。多年之後,爸爸告訴我,其實當時修女將肖恩的情況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肖恩經常生病,非常愛折騰,還有「肖恩」這個名字是進孤兒院前就有的。
肖恩和我說,爸爸每次揍他前都會這樣講:「要是你再這樣,你就給我滾回孤兒院。」或者是「埃德裡安的媽媽可從未想過要你。」再或者「我領養你為的只是埃德裡安不被寵壞。」
20世紀80年代,我們終於找到了肖恩的生母。名叫瑪利亞,福克斯通人,生肖恩時還很年輕。肖恩的父親名叫埃斯,是一位在英國求學的穆斯林,當時他二十一歲,學成返回了伊朗,之後杳無音信。
肖恩有一個棕色的大信封,裡面七七八八裝了很多零碎的東西,包括身份證明、一份缺少教父母信息的受洗證明,還有一份鉛筆寫的可能是他生母瑪利亞的候選名單,上面羅列了好幾個瑪利亞,有在索森德的、紐卡斯爾的、東格拉摩根的、曼徹斯特的,還有來自克魯的。
社工給肖恩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詳盡地告訴他如何尋找生母,並建議他儘量用「尋找家庭」而不要用「媽媽」這樣的詞,因為之前發生過認錯的情況。社工還覺得應該拜訪一下神父,因為他在辨認「瑪利亞」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母子相認之後,瑪利亞給肖恩寫了封信,信中說她「非常想聯繫」肖恩,但被肖恩「搶了先」。肖恩後來給瑪利亞打過電話,但她回信說自己「不能老接電話」,因為怕被別人聽到,「我們要小心謹慎一些,不能把就要修復的母子情給再毀了。」
「就要」隱含的意思是尚未,也就是將來。不過對瑪利亞來說可能根本沒有什麼母子情。肖恩去過她家,活生生地站在她的面前,而她根本沒有勇氣認回肖恩,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也完全不知道有他這麼個親人。
書名:《謊言心理學》
作者:【英】米蘭達·道爾
譯者:趙澤宇
出品:酷威文化
為了兩個年幼的孩子,爸爸隱瞞了前妻剛剛離世的真相,初見才幾個小時,他就對自己未來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我的媽媽,撒了他們之間的第一個謊……我們為什麼會說謊?那些看似有目的性的、漫無目的的:炫耀的、愧疚的;善意的、惡意的;甚至可能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察覺的謊言,它們到底因何而起,又會帶來怎樣連綿不絕的影響?
當我有一天能夠用心理學的視角,重新回放我們這個六口之家的往昔時,我才震驚的發現,那些謊言,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小謊,後面都有極其複雜的動因和驚心動魄的故事。從中我發現了更多潛藏的謊言,甚至有些還是從我嘴裡說出去的。
我力圖絕對真實的回溯家族故事,但我不得不承認,每回憶一遍,記憶就會被刷新一次。重溫記憶與編造謊言其實並無二致。都會用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和假設,填補空白……
米蘭達·道爾(Miranda Doyle),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著有自傳體小說《驗屍》。
轉發本條到朋友圈
截圖發送到酷威閱讀後臺
我們會挑選一位小夥伴
送《謊言心理學》一本
截止時間:11月05日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