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金融智商Financial Quotient)近幾年被頻繁提及,甚至與智商、情商一道,被列為現代社會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它指一個人與金錢(財富)打交道的能力,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
財商一詞最早由美國作家兼企業家羅伯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出,這本書作為財商理念圖書的開山鼻祖,開啟了本世紀初該領域暢銷書的歷史。在2007年全民炒股的時候,可謂人手一本。
而自十幾年前理財觀念的初步普及到現在在各大平臺、KOL處隨處可見的理財課程,能看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理財仿佛從之前諱莫如深的「財富密碼」,到現在成為了人人都可參與、可施行的日常內容,社會也逐漸向全民理財的方向發展。出生於上世紀60、70年代的人仍有絕大部分的並不精通理財,但現在80、90後步入社會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理財產品。
現在,這個看似與孩子沒有什麼關係的詞語,也進入到了童書市場。《小小理財師》《少兒財商繪本》《小狗錢錢》《小兔子學花錢》等財商繪本的暢銷,說明有很多家長開始注重對於孩子財商的培養。
但也有老師和家長並不贊同,他們認為讓孩子過早刻意接觸金錢對他來說並非有益,他們只知有價不知無價,對身心發展會有影響。
家長的實際需求是什麼?財商繪本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專業人士怎麼說?
就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近10名來自各個行業、各個地區的家長,以及資深繪本編輯和閱讀推廣人,希望家長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家長:非常重視,但不了解
家長們為何想要讓孩子了解理財?原因可能很複雜,也可能非常簡單。
相信很多家庭都出現過這樣的問題:孩子已經有了很多玩具,卻還想要;看到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也想要。孩子分不清需要和欲望,也不懂得家長的錢來之不易。
就此,來自北京的一位媽媽在回答「如何培養孩子對金錢方面的認知」時說:「我們最開始會先從告訴孩子買東西要節制、有選擇、不能貪心開始。」
對於絕大部分家長來說,這或許是發現「孩子需要對金錢有所了解」問題的開始,進而希望孩子接觸「理財」。
也有家長則是從自身經驗出發思考理財問題。在採訪的所有家長當中,所有人都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培養財商,以此看出家長們對此話題有極大的興趣,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身為大人,自己也並沒有豐富的理財經驗和意識。
來自杭州的一位教師家中有一位九歲的男孩,她表示:「我覺得孩子從小培養『財商』特別好。現今時代,金融理財已經不是專業從業人士需要了解的主題,而是每個家庭每個成員都應該了解並懂得如何去經營的一個話題。
作為家長,我覺得平時消費就存在很多不理性的選擇行為,而家庭理財板塊也幾乎是空白,自己因為這個常常遺憾和頭痛,所以在下一代身上難免會寄予一些區別於自己的期許,希望他能至少不再理財空白,對金錢有明確的正確的概念。以及學會如何合理使用,以及取財有道,用之有道。」
而更多的家長,其實是在「理財」中尋找一種如何解釋「價值」的說辭,可能與金錢無關。
一位北京媽媽說:「讀過《德德和嘟嘟》,主要是告訴孩子買東西要節制,不能貪心。任何事情,東西都是有選擇的,想得到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延伸以後可以讓孩子知道任何東西都是有價值的,認識了貨幣,其次,通過讓孩子選擇,讓他學會只要是自己選擇的東西,自己就要認,要承擔後果。第三,還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根據價值進行排序,並會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學會克制。」
了解和認識貨幣、學會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進行規劃、提前讓孩子了解世界上的誘惑,家長對於理財的看法各異,目的也各不相同,能夠看出家長對於理財的教育不單單是教孩子如何花錢,甚至可以上升到對孩子世界觀的塑造。
如何看待財商繪本?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方式:線上少兒財商課程,線下的兒童跳蚤集市,很多APP中設計了少兒理財專區。在2018年的兒童節,騰訊還推出了一款名為「親子財商大富翁」的微信小遊戲,雖冠以財商的名頭,但實際與一般的互動遊戲沒有區別。
書籍,當然也成為家長的不二選擇。那財商與繪本到底是怎麼相結合?它能夠達到家長的需求嗎?
然而,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家長主要想從書籍中獲取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了解基本的貨幣知識
2.啟發孩子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做好金錢規劃
3.有實例,貼近生活,這樣可以形成親子互動
市面上的財商繪本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財書籍的兒童版,它有一套系統的理財觀念,只是書籍的表述方式更加兒童化。從金錢的由來到如何理智消費,甚至如何攢錢,掙錢都有詳細的介紹,類似前文所說的《富爸爸窮爸爸》。
第二類是從物質交換等「類比花錢」的行為,來向孩子灌輸合理規劃的觀念或讓孩子樹立更好的價值觀念。《想要一切的藍小怪》 的藍小怪,就是一個一直想要新東西的孩子,但最終,他換到了太陽,也換不回家人。作家用幽默、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一個物質主義的故事,結局則用輕鬆的、兒童性的方式讓這場鬧劇溫暖落幕。
這兩大類書籍都可能被冠以「財商」繪本的名頭,而家長要按照自己的具體需求進行選擇。
就此我們詢問了繪本推廣人瓜瓜老師,以下是她對於財商繪本的一些看法。
「理財繪本的概念,我個人覺得它更多是一種營銷。目前市面上標榜的理財繪本,通常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創工作室打造出的概念,另一種是內容與理財會稍微有一點關係,在宣傳的時候冠以這一名頭。但實際上我覺得這個概念對於就是六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太成人化了。
像《第一次上街買東西》這本書,它講述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次拿著硬幣出門去給弟弟買牛奶的故事。這本書更加注重的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過程,這種理念是更符合孩子成長,如果單純地給孩子說教怎麼去理財,我覺得太過早了。
我個人認為,這更多是像一種噱頭。對於孩子來說,我更加注重的還是他的這個比較寬泛的內涵,或者可以把它更加細化,比方說,認識不同的錢幣,如何去交易?怎麼去培養自己的自立能力及主動性等。與其他的點相結合,會更好一點。
我個人認為,這類概念更像是現在市面上非常火爆的那種給成年人製造焦慮的概念。
很多公號都寫過類似的文章:《你月光也能穩賺》《你的什麼稅後收入超過你的工資》《小白也能學得會的七天理財課》等,這些文章就是為了推薦你加入理財班。所以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之下,我覺得理財繪本這個詞,更多是給成人製造焦慮來用的。
孩子自己並不具備「財」,最多是大人給的零花錢,如何支配?這也是涉及到年齡段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了,至少在六七歲、小學階段的孩子。」
其實,如何看待財商繪本,也是見仁見智。
一位家長表示:「內心的確有這個需求,也有求知慾。且這個主題非常契合生活內容,家長讀起來也特別多實證實例可以互動,還能活躍數學思維,孩子讀起來也是能鍛鍊數字敏感度。無處不在的商場不再是一棟棟簡單的建築物,而是隱藏著蘊含無數市場信息的價標的趣味之地,簡單的超市之旅也能變成一場親子理財小課堂,如何優化購物清單,如何花錢花得痛快又值當?手裡的零花錢又該如何做規劃?太多問題等待適合孩童閱讀的繪本形式的書籍給我們答案,而不是枯燥的一聽就讓人躲閃不及的經濟書磚塊。」
對於他們來說,財商繪本也可以像其他繪本一樣,在了解知識的前提下,成為親子互動的一個橋梁,更能夠讓孩子面對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能否真正憑藉一本書懂得掙錢,並不重要。
也有家長並不在意這些概念。安徽淮北市的一位書館館長家有一位8歲的女孩,她明確表示:「目前我真的不會培養孩子對金錢方面的認知,但我和先生一直都有一個觀點,希望孩子長大後,即便領著2000元的月薪,也會坦然面對朋友10000元的薪資,因為她沒有人家那麼累。」
總而言之,財商繪本類別的出現,一定是與當下大環境對有經濟能力的成年人所催生出的需求正相關,它不止是有關孩子的,更多是有關家長的。換言之,家長對待理財的觀念,其實也反應了家長自己的人生觀。如何坦然看待「財商繪本」及它真正能夠達到的效果,對家長來說不只是一場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對人生本身的反思。
參考材料:
張書樂丨為什麼突然大家都在談少兒財商?它也許一種「非賣品」
出版人雜誌楊偉丨開卷分析|個人理財類圖書十年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