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突破3萬億港元市值的時候,騰訊似乎沒有一絲的激動,依然是那個對自己歷史「漫不經心」的企業,對它來說,昨天一旦過去,就沒有了任何意義,它的眼睛從來只盯著未來。
如今我們習慣了這樣一個網際網路巨頭的存在,它不但走在世界的前列,更是早已融入進我們生活之中,就像煤電水一樣無處不在。
但是,它不是生來就強大,它也曾弱小、也曾迷茫,也曾多少次在絕望中痛苦掙扎,就像現在的許多小公司一樣。
我們梳理了騰訊早年前頗有代表性的幾個案例,回顧一下當它弱小時如何擊敗強者,危險時又是如何避開雷區的?
1、創業起點錯誤
緣由:馬化騰創業第一個產品,是把網際網路與尋呼機連接起來的無線網絡尋呼系統,看上去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項目,實則是一個糟糕的產品。
經歷:無線網絡尋呼系統之所以是糟糕的產品,不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而是它違背了一條非常簡單卻不易被察覺的競爭原則:在一個缺乏成長性的產業裡,任何創新都很難獲得等值的回報。
轉機:在網絡尋呼項目失敗後,創業團隊立即四處尋找業務,並投入到ICQ的開發之中。
2、通信安全問題
緣由:在最初的一年多裡,騰訊沒有考慮到安全問題,QICQ(QQ前身)的通信協議沒有經過加密設置。
經歷:通信協議脆弱,如果有黑客要搗亂,可以任意地調取用戶的資料,也因此受到很多用戶投訴;
轉機:馬化騰命黃業均開發加密軟體,於是黃業均買來一本名叫《加密原理》的書籍,邊學邊做,最終開發出了加密軟體,騰訊OICQ的安全係數升級。
3、網際網路泡沫破滅
緣由:2000年4月 ,美國納斯達克崩盤,引起一輪大股災,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遭到重挫,網際網路的冬天持續到2001年的5月。
經歷:騰訊的發展剛剛有些起色,但還沒有盈利模式,亟需資金支持,失血殆盡的騰訊很可能倒在這場網際網路股災中。
轉機:馬化騰和曾李青找到IDG和盈科,並籌得資金,並且,王樹在籤訂協議前就劃出450萬元,為騰訊「緊急續命」。
4、被美國在線訴訟
緣由:美國在線想美國的地方法庭狀告,OICQ侵犯了ICQ的智慧財產權,要求騰訊停止使用OICQ.com和OICQ.com域名。
經歷:2000年3月,美國國家仲裁論壇(NAF)判定,騰訊將OICQ.com和OICQ.com域名歸還給美國在線。
轉機:吳宵光在公交車上聽到QQ的稱呼,並提議改名QQ,立即得到馬化騰的肯定回應,從此定名QQ。
5、沒有找到盈利模式
緣由:騰訊產品的用戶量越來越大,卻始終找不到盈利的模式,反而隨著用戶的增多,資金支持越來越乏力。
經歷:幾位創始人二次投入,且月薪減半,甚至於想到把公司賣掉,由於價格原因才最終沒有達成。
轉機:資金幾乎斷絕的時候,幾位創始人四處借錢,來為騰訊「輸血」,後來先後與深圳聯通和深圳移動合作展開了「移動OICQ」業務,以簡訊增值服務開啟了盈利模式。
6、收費實驗失敗
緣由:騰訊在QQ客戶端找不到直接獲利的渠道,在廣告模式和會員制收費相繼失敗後,騰訊推出QQ號碼註冊收費。
經歷: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騰訊開始減少放號,鼓勵用戶撥打168聲訊臺或發送手機簡訊的方式獲取QQ號,用戶獲得QQ號需要支付一定費用。這一政策很快引起用戶不滿,騰訊受到一片的輿論抨擊,接著又引來了朗瑪UC、網易泡泡等一眾競爭對手,引爆了一場針對自己的圍剿戰。
轉機:馬化騰決定重回QQ註冊免費之路,後研發出新的消費模式——即Q幣+Q秀,度過了一場危機。
7、沒有「凱旋」的《凱旋》
緣由:中國的網遊市場越發火爆,馬化騰認為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由此,騰訊組建了上海網遊團隊;
經歷:為了快速切入市場,騰訊選擇了代理韓國的3D角色遊戲《凱旋》,而《凱旋》在內側延期後,脆弱的伺服器又被撐垮,多次優化後也無法保證遊戲的流暢性,騰訊第一次試水網遊,便以尷尬的結局告一段落。
轉機:《凱旋》所採用的3D技術,對電腦配置及網絡寬帶的要求極高,這對當時的中國網絡環境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凱旋》的失利曾一度讓騰訊對遊戲領域產生陰影,但是,也並未阻礙騰訊至今成為「遊戲之王」的腳步。
8、被中國移動「驅逐」
緣由:最初中移動與騰訊合作展開「移動夢網」業務,且騰訊作為內容服務商,收取較大的增值業務服務費,一度是騰訊的主要收入來源,而2004年底中移動突然宣布業務協議到期。
經歷:由於無線增值業務在騰訊的業務收入中佔比太高,導致在與中國移動「分手」後,騰訊的業務經營遭遇了空前的打擊,並多次回購股票。
轉機:在於中國聯通合作未果之後,騰訊又推出超級QQ和手機QQ,藉此擺脫了對中國移動「入口」的依賴,建立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兩個移動門戶。
9、與MSN的決戰
緣由:微軟決定將中國區的MSN業務獨立出來,於是,2004年8月,熊明華受命回到中國組建MSN中國研發中心,同時,微軟在北京組建MSN中國市場中心,這意味著騰訊歷史上最重量級的敵人出現。
經歷:MSN方面:與上海國資委聯合投資,出於實現快速盈利的目的,在業務拓展上採取了最開放的分包合作模式,並且快速切入電信增值業務,與雅虎也完成了互通協議,然後大造聲勢。騰訊方面:小心應對步步為營,收購Foxmail擬補郵箱短板,面對MSN採取「避戰」策略。
轉機:如果騰訊將它與MSN的競爭視為一場戰爭的話,那麼在微軟看來,這頂多是一場局部戰鬥。對這場競爭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勝敗歸屬。最終,在騰訊那份冗長的「敵人」名單中,MSN被剔除,騰訊在自己的主場打贏了一場艱難的保衛戰。並且,QQ空間第一時間開發出博客搬家工具,超過三成MSN中國用戶把自己的博客搬到了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