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起一本書想看的時候,上面的腰封突然吸引了我,不是說內容,而是我不知道到底這張紙叫什麼。
於是我查資料,原來它也有名字叫「腰封」。而在我的認知裡,我只知道「塑腰」。
我不是那麼愛讀書的人,以前看到這張紙,只是以為好看,會讓一本書看上去「高大上」,但沒想到就這張紙,也是有它的歷史。
來源:
一開始腰封不是這樣半截的。
在歐洲,書本都是有護封,是由一位德國的書籍裝訂工創作的。1482年,一本名為《健康護理》的書就使用他設計的把整個封面完全包裹住的護封。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設計了腰封,就像和服有一個別致的腰帶一樣。在日本,當年99%以上的書本都是有腰封的,它不僅是一種廣告的宣傳形式,還是作為精美的工藝。
九十年代傳到了臺灣,臺版書都是很早使用腰封的。再後來就傳到了大陸,真正意義上大陸的第一條腰封出現在1998年引進版圖書《相約星期二》上,從此腰封便開始打開了大陸市場。
發展:
慢慢的,腰封原有的意義開始改變了。
一開始腰封是為了宣傳書本,它會簡略的介紹書本內容,這樣讓讀者在購買書本的時候可以在不打開的情況大略了解書本內容,激發讀者的購買慾。
但是現在的腰封,為了博人眼球,弄得眼花繚亂,什麼文案都會寫:
馮侖,王石,梁文道他們都沒看過的書,腰封上都會以他們的名義來推銷,或者是已故的名人託夢都要推薦的書……
之前梁文道號稱是「腰封小王子」,因為很多書上都有他的推薦,但是有少數出版商沒經過他的同意,便擅自署了他的名字,梁文道打電話過去討說法,對方卻說,全中國就你一個叫梁文道嗎?
真是讓人啞口無言。
感想:
因為只是想看書裡的內容,所以也不會太關注腰封。但一開始我是覺得它可以讓我一目了然的知道書本的大概內容,對我也確實蠻有幫助。
而有的腰封確實設計得很有藝術感,所以我也不會把它扔掉。本身性格索然,我會讓一本書買來是怎樣,即使破舊也還是怎樣的狀態。腰封在一定程度上是讓書本提升逼格的感覺。
但其實,每次看書的時候,我會把腰封拿下來,因為它對我看書的時候只會有影響,所以這個也是不利的一面。
而今天看到網上有朋友說,可以把腰封作為書籤,既能保存也發揮了它的用途,這不為是一個好辦法。
腰封腰封,原來不是「封腰」,不是起到把書本封住的作用。原來的本意其實很好,又有藝術感,又有推廣作用,但也希望以後的出版商不要再做博人眼球的事,讓腰封只變成一張紙而不發揮它本身該有的作用,誇得的描述只會令讀者感到反感,真正的本意才能讓讀者有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