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環宇:讀的是書 而不是腰封

2020-12-15 騰訊網

「中國具備奪取諾貝爾文學獎實力的作家不止一個」,「如果你對中國的文學不甚了解,請讀葉兆言」。

在作家葉兆言最新散文選集《動物的意志》一書的黃色腰封上,印著這樣的文字。而除此之外,中間那行「除了莫言,至少還有葉兆言」幾個粗體大字顯得格外醒目。正是這些與書的內容毫無關聯的文字引發了一場「公開叫板莫言」的風波,當然,是腰封在叫板。當事人葉兆言也只是那個被牽連的人,並對此「很不受用」。

從1998年餘秋雨推薦美國暢銷作家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至今,中國大陸的「腰封」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令整個歐洲潸然淚下的生死悲歡」、「美國三代總統喜歡的暢銷書」、「《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的伯樂」——這些浮誇而極其不搭的文字被鑲嵌在一本本書上,甚至被當作是時尚的象徵。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條「腰封」幾乎同時成為作家和讀者的煩惱。這些腰封到底是寫給誰看?究竟有何用處?到底有多少人是看了腰封才去買書?似乎人們心底早已有了答案,只是它依然一意孤行地橫亙在那裡。

被橫亙的腰封倒了胃口

和很多作家一樣,葉兆言對新書出版時的腰封「事先並不知情」。拿到書後,「一直忍著,因為鬱悶」,他實在無法接受腰封上的廣告詞。直到有網友在微博上轉發和討論新書封面和腰封時,他才無奈地「認領」。之後,他還貼出一篇舊文《書籍裝幀,愈演愈烈》,文章裡曾說到「書的腰帶又不是褲帶,不束好就會有傷風化地掉下來」。

當葉兆言不斷地自責和感慨「傷了風化」時,腰封風波裡躺著中槍的另一當事人莫言始終不發一言。事實上,同為作家的他早已深諳其中的道道。4年前,他曾因為不能接受腰封廣告語而成為「扯腰封的第一人」。

當時,出版社為他的新作《蛙》設計了一個寫滿廣告詞的醒目腰封:世界級作家莫言醞釀十多年,創作四餘年,潛心打造的一部當代中國最感天動地的長篇力作。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動人心魄的人生經歷,新中國60年波瀾壯闊的鄉村生育史。獻給計劃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萬萬讀者。

這裡面有些過分誇張的形容詞的確抓人眼球,但當莫言明確表示「把那些形容詞統統拿掉,希望新書不要有腰封」時,出版社遵從了他的意願。

作家們對腰封的謹慎不無道理,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起了禍端。就在今年年初,一個滿是噱頭的腰封曾製造了開年翻譯界乃至出版界爭議性最大的一場風波。

「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糾正現存其他56個《小王子》譯本的200多處硬傷、錯誤……」。《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譯者李繼宏執筆翻譯的《小王子》新譯本尚未正式發售,卻因「殺」眼的腰封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而另外一本《老人與海》,也稱「糾正現存其他50個《老人與海》版本的1000多處錯誤,最純正、最優美、最準確的譯文」,出版社更是把李繼宏稱為「年輕的天才翻譯家」。

此腰封一出,就遭到豆瓣網友發起的「一星運動」抵制,之後該書的綜合評分已從最初的9.3分一路狂跌到3.7分。抵制活動的發起人表示,該書的宣傳語完全無視林秀清、周克希等法語譯者的譯本,是「極其惡劣的不尊重行為」,更是一種「虛假無恥」的宣傳方式。

事實上,伴隨著越來越多誇張不實、虛造聲勢的腰封出現,關於「腰封惹禍」的討論隨之而生。「拿起一本心儀的好書,常會被橫亙(亦有豎亙)的腰封倒了胃口。」這句話來源於豆瓣網一個名為「恨腰封」小組的描述。這個始建於2009年5月的小組如今成員已多達2602名(截至本報發稿)。愛書之人在小組中暢所欲言,紛紛表達對圖書腰封的「恨之深,責之切」。

商業化下的「無書不封」

「我想把書帶插進書裡,卻怎麼也折不好,書帶恬不知恥地從書裡探出頭來,向我們伸出它血紅的舌頭。」法國頗具盛名的瑟伊出版社的女編輯安妮·弗朗索瓦曾在《閒話讀書》中如是描述對「書帶(即腰封)」的厭惡。那麼,腰封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既然如此不受待見,為何要存在呢?

《暢銷書淺規則》作者李鮃給出的解釋是:「腰封最早用於精裝書籍,起到保護書皮封面、增加裝飾性的作用。後來大量用於平裝書,其作用主要是配合營銷或書籍推薦。」而如果追蹤溯源,大陸出版物使用腰封是受臺灣的影響,而臺灣則取自日本。

日本人做書,一向很講究裝幀設計,就像是和服有一個別致的腰帶。在日本,99%以上的圖書都是有腰封的。日本人認為腰封不僅是一種廣告宣傳形式,更是一種工藝品,設計、構思、內容都很精美。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出版業出現泡沫化,腰封也被越用越濫——那些作為包裝一部分的腰封變得「越來越璀璨、喧囂」。隨後,這種影響蔓延到臺灣,而近幾年則是大陸,不管是精裝本還是平裝本幾乎每一本書都得別上一張腰封才能上市。

在圖書利潤的擠壓和驅使下,腰封漸趨脫離其藝術設計性而變為最便宜划算的「書載廣告」。雖然圖書行業的從業人士或者是「學者型」讀者不會去看腰封,但是他們畢竟不是主流讀者群,大量的讀者是要面對這些海量的腰封,並且依據腰封的建議購書。因為大量的受眾群體和低廉的宣傳成本,腰封有著長期存在的條件。

一個設計優秀、精美的腰封不僅能瞬間吸引讀者的眼球,而且能長久銘刻於人的記憶中。比如說日本社會學家小熊英二的《民主與愛國》(新曜社出版)一書的腰封,其上部就用大字橫寫:我們不知道「戰後」。這既是對讀者的一種追問,也在迫使讀者去反省。

好的腰封固然能給人以引導,但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有時會因為一條不合時宜的腰封而掉了身價。作家閻連科的《我與父輩》的腰封被稱作是「集腰封惡俗元素之大成」的垃圾腰封代表作:「萬人籤名聯合推薦,2009年最感人的大書」、「最讓世界震撼的祖國作家閻連科」、「錐心泣血的文字,千萬讀者為之動容」、「創預售銷量奇蹟,超越《小團圓》」,這些略帶「知音體」的文字難免會讓不少讀者對其望而卻步。

書品才是王道

不可否認的是,腰封可以幫助讀者便捷地了解圖書的大致內容和特點,從而準確地選購圖書。但是有一定閱讀素養的受眾並不會盲從腰封,而是有著自己的判斷。而且,現在有許多途徑和渠道去了解圖書,那些誇張的描述和吸引人的噱頭無非給人們增加吐槽的對象罷了。

在美國圖書市場幾乎見不到腰封。但他們也會把圖書的宣傳語放在封面或封底,比如「紐約時報暢銷作者」、「國際暢銷作者」等。國外很多圖書出版方對推薦語要求非常嚴格,會審核該推薦的具體出處、推薦人是否授權用作商業目的等詳細信息,一旦被查出虛假宣傳的現象,對圖書是致命的。

而國內這方面的管理比較鬆散,名人們被「腰封」的現象時有發生。

梁文道、柴靜因屢屢被「薦書」而分別有了「腰封小王子」和「腰封小公主」的名號,作家麥家也曾忍不住抱怨:「(被)我用各種誇張的美言推薦的書有31本,實際上我推薦的只有4本,4本也不是全部都是真心推薦。有的是迫於人情,捏著鼻子說的。」

與此同時,作為圖書的「額外」包裝設計的腰封理應交予版權方審閱。但大多中方出版社並不提交腰封設計給權利人用於核查,就像一開始提到的葉兆言對自己的腰封完全不知情。

事實上,真正決定一本書市場的還是書的品質,而腰封無非只是吸引讀者的一個「引子」罷了。

當年莫言取消掉《蛙》的腰封后完全不擔心書的銷量,「難道賣書還要靠腰封麼?一本書賣多賣少,根本就是書的質量決定的。假如寫得不好,腰封上即使吹得再好也會讓讀者失望。但如果書寫得好,讓人感動,讀者會口口相傳,這比任何宣傳效果都要強。」

莫言當然有這樣的底氣。那些渴望以腰封換取讀者青睞和消費的書商和作家們至少也該鼓足勇氣,去扯下那些越來越爛俗的腰封,給自己的書尋找一個準確的定位。其實,他們應該都知道一個事實:許多人在拿到新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腰封扔進垃圾桶。畢竟人們讀的是書,而不是腰封。

相關焦點

  • 腰封:原來不是「封腰」
    今天拿起一本書想看的時候,上面的腰封突然吸引了我,不是說內容,而是我不知道到底這張紙叫什麼。於是我查資料,原來它也有名字叫「腰封」。而在我的認知裡,我只知道「塑腰」。我不是那麼愛讀書的人,以前看到這張紙,只是以為好看,會讓一本書看上去「高大上」,但沒想到就這張紙,也是有它的歷史。來源:一開始腰封不是這樣半截的。在歐洲,書本都是有護封,是由一位德國的書籍裝訂工創作的。
  • 以後買書再不亂扔腰封了
    原創 景寧 理想國imaginist以後買書再不亂扔腰封了。之前已有不少關於腰封的媒體報導,有的甚至是專文,從腰封歷史到痛說腰封現狀。所以,就不準備再長篇大論論述腰封種種,就隨便說點。很多人厭惡腰封,主要是畫蛇添足誇張得離譜,比如下面這個:這腰封讓人噴飯,簡直行為藝術,很想認識這書編輯,問問創作這腰封的良苦用心。
  • 評圖書腰封:惡俗腰封「腰斬」好書
    >   「書的腰帶又不是褲帶,不束好就會有傷風化地掉下來」,作家葉兆言寫的這句話居然「不幸」在自己身上應驗了。  近幾年果真有一陣妖風吹進了圖書市場,那些出版社的責編似乎就中了這股「妖風」,在作者的書上貼上各式各樣大言不慚、無恥叫囂的腰封。在這裡並不是要否定腰封的存在,也不是要否定責編對新書策劃推廣的用心。只是當競爭炒作之心掩蓋了審美設計之心,以為行此道就能賺到遍地黃金,殊不知適得其反,黃金沒捧著,倒是沾著了糞臭味。
  • 你還想吐槽哪些書的腰封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魯迅評價過太宰治?賈伯斯託夢說好?近日,作家止痷在微博上吐槽一本新出版的日本作家太宰治作品上的名人推薦語失實:「見到一本新出版的《女生徒》,後腰封印了『魯迅』關於太宰治的話,我說,這段話絕非出自魯迅之口或之手。」
  • 中國圖書的腰封,簡直就是妖風-虎嗅網
    仿佛一夜之間,滿世界的書都加了塑封:到書店翻書並摩挲紙張的快感缺失,讀到精彩句段時大呼「相見恨晚」的場景少了,看書、買書這件事的純粹感自然不如過去。讀者留不留腰封無所謂,能幫著賣書就行。這本質上是在擠壓讀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影響他們的獨立判斷?影響握持感導致翻頁沒那麼爽快?很多買家根本不是讀者你知道嗎?!讀者就真的看書嗎?同質化這麼嚴重,不出彩就等於失敗你不知道嗎?
  • 圖書腰封文字不靠譜 讀者紛說被忽悠
    作為書的第一條廣告,「抓」人的腰封不由分說地闖入讀者視線,迅速聚焦讀者注意力,成為封面之外的「面子工程」。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世界裡,唯有設計精良的封面及腰封能夠瞬間捕捉讀者的注意力。這種利用「眼球效應」彰顯創新設計的做法,在這個注意力匱乏的時代,無疑是極具現實意義的「發明」。
  • 圖書的腰封和外封的價值
    後來,我偶然向「龍生書林」舊書店老闆大場先生提及此事,他一本正經地反問:「那些文庫本是從前的舊版書嗎?」    「不是,都是近年出版的。其中大多是推理小說。」    「可惜!舊版書就值錢了。」    「噢,是啊,哪怕是文庫本的一條腰封也得好好愛護呢。」
  • 評論:書籍腰封製作需深刻反思
    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出版業,出版社書籍一經安排有腰封,往往就是社裡的重點書,不是打算獲獎就是謀劃暢銷。那時候我拿到一本新書,倘有腰封,往往會用心先去欣賞那方寸之間的內容,玩味那畫龍點睛一般的文字和別致的美術設計。許多時候,覺得那也是一份藝術享受。  應當承認,腰封是日本在書籍裝幀上的一個創新性貢獻,臺灣地區出版業則效仿最力。自1980年代起,日本幾乎無書不腰封。
  • 圖書腰封已然成「妖風」?
    一部國民必讀的心靈拷問之書!  2012最具含金量宏觀戰略巨著  ……  時常流連於書店的讀者們,對這些字眼很眼熟吧?是的,這就是書店裡隨處可見的圖書腰封上的推薦文字。在中國,一年銷售能夠超過100萬冊大眾圖書其實就只有寥寥數本,而歐洲的一些國家已多年沒有銷量超過100萬冊的圖書了,但國內腰封上卻動輒出現「銷售幾百萬冊」的字樣,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市民陳先生是位歷史文化愛好者,在他看來,這些明顯的吹捧溢美之詞著實煩人,更不能忍受的是腰封內容的錯謬。
  • 圖書腰封,別成了「妖封」
    如今,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常會看到書上的腰封,還有上面幾乎「閃瞎」眼睛的文案:要麼超級暢銷,要麼一堆名人推薦,「暢銷XXX萬冊!」「xxxx推薦!」一名出版社編輯說,有些腰封經常密密麻麻擠著五六個知名推薦人的名字,「莫言得諾獎後,在腰封上的出鏡率一下高了許多」。
  • 圖書腰封不應成「妖封」:究竟是哪些圖書腰封倒了讀者的胃口?
    豆瓣上有一個名叫「恨腰封」的小組,名字簡單犀利,意思明確:拿起一本心儀的好書,常會被橫亙(亦有豎亙)的腰封倒了胃口…… 那麼,究竟是哪些圖書腰封倒了讀者的胃口?比較常見的是濫用名人推薦。一名出版社編輯說,有些腰封經常密密麻麻擠著五六個知名推薦人的名字。
  • 書籍「腰封」的前世今生
    就是我們現在出版物越來越習慣在書上面加一個腰封,這個所謂的腰封有很多種叫法,有的叫書腰,有的叫做書袋,或者直接叫做腰封。就是我們現在出版物越來越習慣在書上面加一個腰封,這個所謂的腰封有很多種叫法,有的叫書腰,有的叫做書袋,或者直接叫做腰封。這種東西其實很早就有了在書籍的印刷史裡面,但是問題是到了最近幾年才普遍在大陸流行起來,在華文世界最早把它推及開來的就是臺灣,那麼而在整個事件裡面,真正把它當成一個所有出版物都必須要有的常規的恐怕就是日本。也就是說只是東亞地區,特別流行這一套。
  • 腰封引起眾怒,有多少圖書腰封經得起打量
    【新聞隨筆】作者:魏英傑腰封終於惹起眾怒了。豆瓣上有一個「恨腰封」小組,專供書友吐槽。小組上的留言反映了愛書人的共同心聲,有網友跟帖說,「拿到書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腰封扔進垃圾桶裡」。還有人質疑,「為什麼好好的一本書非要裹上個腰封」。
  • 評:誇張不實的圖書腰封有損文學真誠品質
    但與這本書的內容相比,這本書的腰封文案卻頗讓人驚詫無語:「中國具備奪取諾貝爾文學獎實力的作家不止一個,除了莫言,至少還有葉兆言」,「如果你對中國的文學不甚了解,請讀葉兆言。」對此,不少讀者「吐槽」,「莫老師和葉老師看了都不會怎麼受用吧」,而且,葉兆言在微博上也抱怨他的這本新書《動物的意志》的腰封廣告詞,讓他無法接受,「我曾在一篇小文章裡寫道:『書的腰帶又不是褲帶,不束好就會有傷風化地掉下來』,現在這樣子,真是有傷風化。」
  • 你還沒被「腰封」種草嗎?小小腰封大作用,帶你做一個真「腰精」
    說起腰封,可能有的女性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書有書的腰封,人也有人的腰封,腰封作為時下十分流行時髦的單品,可謂是備受時尚女性追捧。小小的腰封可是有著很大的作用,既能作為點綴為整身look加分,又能拔高你的腰線,打造出你的s曲線,帶你做一個真"腰精"。
  • 圖書腰封變「妖封」?用語誇張堪比小廣告
    所以才有讀者抓著一本書憤憤然跟記者吐槽:「那些不是腰封,簡直是『妖封』!」招人煩,不光因為文案太浮誇有些腰封文案確實質量欠佳。而且,費盡心思,讀者未必買帳。「現在的書不少都有腰封。」朱靜愛買書,每有閒暇時間會整理下自己的藏書,「有些腰封質地比較硬,整理時有點礙事。」看書時稍不留意,一翻書,腰封便會隨處「亂竄」。朱靜說,拆了塑封后,帶著活動腰封的書也不太方便攜帶,有點多餘。
  • 網友吐槽圖書腰封:僅僅承擔廣告功能令人反感
    他覺得腰封不應成為讀者吐槽的焦點。「書腰不是必需品,它就像個指路牌,好比你不認得出版社的樓,它告訴你,前方500米——僅此而已。我們吃飯,用得著在意上菜的服務員長什麼樣嗎?覺得腰封有用的人是不會說的,你在網上看到的永遠是否定意見。當然話說回來,出版社在腰封上瞎寫,也別怪別人吐槽。現在是出版社對腰封用語把握不成熟,讀者看待這個事也不成熟。」  腰封興起,大約是近五六年的事。
  • 圖書腰封設計宣傳太出格:言辭過火 吹噓過度
    近年來新出版的大眾閱讀類圖書,封皮外常常纏著一條腰帶狀的紙條——腰封,上面主要印些針對該書的宣傳文字,藉以吸引讀者眼球。作為一種流行的營銷手段,給書加腰封越來越為出版者重視,其設計也花樣頻出,且不乏出格之作,最近懸疑小說作家蔡駿因為其小說被出版商在腰封上強加了拙劣的宣傳語而氣憤不已。
  • 圖書腰封成「妖封」 豈能熟視無睹
    【高談闊論】圖書腰封成「妖封」豈能熟視無睹「暢銷×××萬冊!」「×××推薦!」……如今,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腰封上常是這種「閃瞎」眼睛的文案。有讀者形容,語句浮誇到頗似電線桿上貼的小廣告。還有的讀者,乾脆把這種腰封叫「妖封」,極言其有多麼討人嫌,建議大家丟掉了事。
  • 圖書腰封成「妖封」 豈能熟視無睹?
    ……如今,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腰封上常是這種「閃瞎」眼睛的文案。有讀者形容,語句浮誇到頗似電線桿上貼的小廣告。還有的讀者,乾脆把這種腰封叫「妖封」,極言其有多麼討人嫌,建議大家丟掉了事。所謂圖書腰封,即新書出爐時,在封面上包上一條或橫或豎的腰帶狀紙條,上面印有與圖書相關的宣傳及推介性圖文。腰封既是圖書的一種裝帖設計藝術,也是圖書營銷推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