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武漢李女士3年前家裡裝了淨水器,就一直覺得水有淡淡鹹味,但換濾芯的師傅說這很正常。直到上個月,售後人員上門檢查,才發現淨水器接錯管線,李女士家喝的都是軟化鹽水,且包裝袋上明確寫著「禁止食用」。廠家提出更換設備,而李女士擔心喝了三年的軟化水對健康造成影響,拒絕接受。
1、事故是怎麼發生的?
李女士安裝的是一套多級淨水器,其中第一級是把自來水進行「軟化」。
軟化水應該進入後續的淨化濾芯,最後才接入廚房作為飲用水。
在這起事件中,安裝工人沒有把淨化水接入下一級淨化,而是直接接到了廚房作為飲用水。
簡單來說,就是李女士安裝的是「多級淨水器」,而3年中喝的只是「一級淨化」的水。
2、李女士擔心軟化鹽「禁止食用」,是誤解
李女士說「軟化鹽」的袋子上寫著「禁止食用」,而她家是喝了三年的「軟化鹽」,這種一種誤解。
所謂的軟化鹽,就是食鹽氯化鈉。軟化水的離子交換樹脂用的時間長了,上面的鈉離子被換成了鈣鎂離子,也就不能繼續再軟化水。這時候,就要用高濃度的鹽水把該鎂離子替換下來,稱之為「活化樹脂」。「軟化鹽」就是配製高濃度鹽水所用的食鹽。之所以標上「禁止食用」,只是因為它們不是按照餐飲用鹽的方式生產和包裝的,不能銷售給食用的用途,所以標上「禁止食用」來免責。
3、軟化水對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
李女士家喝了3年的「淨化水」,實際是就是這個淨化器經過一級淨化之後得到的「軟化水」。自來水流過離子交換樹脂,把其中的鈣鎂離子「換成」了鈉離子,從而降低了水的硬度,所以稱之為「軟化」。
經過軟化,自來水只是降低了鈣鎂離子含量,增加了鈉離子含量。除此之外,並沒有發生別的變化。
從水質的角度說,軟化水在燒開的時候不會產生水垢,在洗滌的時候對於洗滌活性成分的幹擾比較小,在烹飪中使得纖維更容易軟爛。它本身不會增加、也不會降低水的安全性。
對於健康的影響,主要是把鈣鎂離子換成了鈉離子,會增加鈉的攝入。那麼,會增加多少鈉的攝入呢?
我們可以來估算一下。
國家標準對於自來水硬度的規定是不超過450毫克/升。各地自來水的硬度相差較大,一般在100到200毫克/升的比較多。我們以200毫克/升為例來估算。
硬度數值是以碳酸鈣來計算的數字,硬度200毫克/升是指1升水中含有200毫克碳酸鈣(如果是鎂離子,也換算成相應的碳酸鈣的量),其中的鈣離子就是80毫克。一個鈣離子會交換下2個鈉離子,所以80毫克鈣能換下92毫克鈉。如果每天喝2升這樣的水,那麼增加攝入的鈉約為200毫克,大致相當於成年人每天鈉攝入控制目標的10%。
這個量不能算多,也不能算少。考慮到「減鹽」是健康飲食的原則之一,說常年喝這樣的水不利於健康,也是說得過去的。當然,要說有多大影響,也談不上,畢竟,炒菜的時候多放半勺醬油,增加的鈉就比這個多得多了。
4、這個事件中廠家在耍賴
事件中商家確定淨水器管道接錯了,但辯解稱安裝之後消費者籤字確認了。
這完全是耍賴。消費者籤字的時候,只能確認「安裝完成了,外表看不出明顯問題」。要消費者判斷是否裝反了,是強人所難。既然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包括了安裝服務,那麼「裝錯了」,也就意味著商家提供了「不合格產品」——既然「可能給消費者造成了健康損害」,那麼作出相應的補償就是應該的。
【本文是今日頭條籤約稿件,媒體轉載須經授權,個人帳號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