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湖北武漢的李女士自從3年前家裡裝了淨水器,就一直覺得水有淡淡鹹味。直到上個月,售後人員上門檢查,才發現淨水器接錯管線,李女士家喝的都是軟化鹽水。
接錯管子,喝了三年的「軟化鹽水」
2016年底,李女士同武漢益駿達舒適環境設備有限公司籤了一份《淨水銷售及安裝合同》,由該公司負責給李女士家安裝中央淨水和中央軟水設備,淨水器過濾水質供人體飲用,軟水器加入軟化鹽後水質變軟,作為生活用水。2017年6月,設備安裝到位。
今年9月初,李女士通知售後人員給軟水器添加軟化鹽,可加完鹽後,李女士發現飲用水變得很鹹,第二天公司派人上門檢查,工作人員查看後告訴李女士,水鹹是因為水管接錯了。
原來,進入廚房的水原本應該接淨水器,卻接到了軟水器上,軟水器會定期加入顆粒狀的軟化鹽,所以水會有鹹味,軟化鹽包裝袋上明確寫著「禁止食用」。一家人喝了三年多的軟化鹽水,這讓李女士非常擔心。
李女士說:「我們喝了三年工業鹽水,我家裡有三個寶寶,一直用這個水衝奶粉,這對身體會沒有影響嗎?」
食品與營業專家:對健康影響不大
對於李女士最擔心的「軟化鹽對人體的危害」問題,10月13日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發微博表示,軟水鹽又稱為離子交換樹脂再生劑,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作用是把淨水設備中樹脂中的雜質通過離子交換置換出來,就成分來說,99%以上都是鹽,所以問題不太大,只是畢竟不是食品級產品。
10月14日,美國普渡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在微博上發文稱,李女士安裝的是一套多級淨水器,其中第一級是把自來水進行「軟化」。軟化水應該進入後續的淨化濾芯,最後才接入廚房作為飲用水。在這起事件中,安裝工人沒有把淨化水接入下一級淨化,而是直接接到了廚房作為飲用水。簡單來說,就是李女士安裝的是「多級淨水器」,而3年中喝的只是「一級淨化」的水。
雲無心認為,李女士說「軟化鹽」的袋子上寫著「禁止食用」,而她家是喝了三年的「軟化鹽」,這是一種誤解。所謂的軟化鹽,就是食鹽氯化鈉。軟化水的離子交換樹脂用的時間長了,上面的鈉離子被換成了鈣鎂離子,也就不能繼續再軟化水。這時候,就要用高濃度的鹽水把該鎂離子替換下來,稱之為「活化樹脂」。「軟化鹽」就是配製高濃度鹽水所用的食鹽。之所以標上「禁止食用」,只是因為它們不是按照餐飲用鹽的方式生產和包裝的,不能銷售給食用的用途,所以標上「禁止食用」來免責。
經過軟化,自來水只是降低了鈣鎂離子含量,增加了鈉離子含量。除此之外,並沒有發生別的變化。它本身不會增加、也不會降低水的安全性。
對於健康的影響,主要是把鈣鎂離子換成了鈉離子,會增加鈉的攝入。那麼,會增加多少鈉的攝入呢?雲無心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喝2升這樣的水,那麼增加攝入的鈉約為200毫克,大致相當於成年人每天鈉攝入控制目標的10%。這個量不能算多,也不能算少。考慮到「減鹽」是健康飲食的原則之一,說常年喝這樣的水不利於健康,也是說得過去的。當然,要說有多大影響,也談不上,畢竟,炒菜的時候多放半勺醬油,增加的鈉就比這個多得多了。
律師:有驗收單不代表廠家能免責
另外從追責方面,北京市中盾律師事務所楊文戰律師10月14日在微博上表示,這件事得分兩個層面來分析:如果真是廠家把淨水器接錯了,應按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如果檢查出身體有問題且根據生理和醫學常識能認定為可能與喝了有問題的水有關,那麼相關治療等費用也應該有責任方承擔。
如何認定是誰接錯的呢?楊文戰律師表示,一般安裝工程結束後的驗收籤字確實有認可的意思,但放到具體案件中這種驗收單的籤字能否讓廠家免責還要具體分析。比如這種情況的驗收單一般只是讓消費者確認其購買的相應型號的產品已安裝到位、能使用。但是,管線接反了的情況,並非非專業人士的消費者能現場判斷的,所以,通常這樣的驗收單並不能足以證明廠家當時沒安反。
再考慮到這個淨水器安裝後更換濾芯等也都是由售後這邊進行的,除非有相反證據證明是廠家正常安裝後消費者自己故意改了線路,否則應當認為是廠家安反的。
武漢益駿達舒適環境設備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陳女士對湖北經視記者表示,李女士家的淨水設備品牌是世保康,當時也是品牌方派人安裝的,他們詢問了當時的安裝人員,對方表示,安裝完後李女士也籤字驗收,沒有發現問題。李女士表示,如此專業的設備,自己當時籤字只是驗收設備是否漏水,對安裝無法驗收,而且安裝之後家人不可能去動。
事發後,公司給李女士提出了包括更換設備、售後等補償方案,但李女士並不接受。目前,雙方對此還在協商中,如果協商不成,李女士表示會走法律程序。
綜合自湖北經視、看看新聞Knews、新浪微博@營養師顧中一、新浪微博@松鼠雲無心、新浪微博@楊文戰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