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夫妻「不能生」,已成社會性難題
孩子不是你想生就能生,中國夫妻「不能生」的問題,目前非常嚴峻
受傳宗接代觀念影響,中國多數家庭盼子心切。但孩子真的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中國人口協會公布的2009《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5000萬左右的不孕不育患者,平均每8對育齡夫婦中就有1對面臨生育方面的困難,不孕不育率達12.5%~15%(接近發達國家15%~20%的比率)。中國婦聯第六屆執委、原中國計生委副主任吳景春在2011年「中美不孕不育學術高峰論壇」也提到「不孕不育患者已超過5000萬」。
5000萬人不孕不育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由於中國人口協會的調查並非覆蓋全國,且存在樣本量過小(僅1萬8千份)等問題,數據的權威性受到一些質疑。雖然缺乏全國性的統計調查,但國內不孕不育權威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劉平認為,目前中國不孕不育比例即使沒有達到10%到12%,不過保守估計至少有5%的不孕不育患者。在中國人口基數的龐大背景下,中國夫妻「不能生」的問題,仍然非常嚴峻。
引起不育不孕「源頭」,男方「參與」比例過半,並且還有擴大趨勢
那麼,在「不能生」的問題上,男方「參與」的比例有多少?
出現不孕不育,傳統觀念多認為問題出在女人身上。而據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人類生殖特別規劃署統計,在不孕不育者中,單純由男方引起的約佔1/3,女方引起的約佔1/4。國內臨床流行病學統計數據也顯示,不孕不育的育齡夫婦中,單純男方原因佔40%,男女雙方均有佔10%,即男性「參與」的比例起碼佔了50%。具體來說,包括先天性睪丸發育不良、後天性炎症(結核)、精索靜脈曲張等引發的生精障礙,附睪疾患、輸精管阻塞引發的輸精障礙以及死精子症、精子無能等。
然而,破解這一難題的人類精子庫,卻普遍遭遇「精荒」
當男方有問題時,若想懷孕,妻子必須接受人工授精。根據中國法律規定,合法獲取精子的渠道也只有一個——人類精子庫。中國於1981年11月在湖南醫科大學建立了內地首家人類精子庫,截止目前,獲得過衛生部門審批的人類精子庫在中國大陸有17家。
那各地的人類精子庫貨源如何?「相較於龐大的不孕不育夫婦需求量來說,精子庫的存量確實嚴重供不應求。」2012年,國家人類精子庫管理學組組長陳振文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到。精源短缺甚至「一精難求」的狀況是大多數精子庫面臨的普遍問題。四川省人類精子庫是西南地區唯一一家正式運行的人類精子庫,在試運行兩年裡只有500多名志願者捐獻精子,合格率約為29%,精子的存量只有3000份,但需要的總容量有4萬份以上;在浙江,捐精者平均一年只有500人,僅有30%可以成功進駐精子庫,但近年來登記的、等待「精源」的不孕夫婦就有約兩萬對,預約已經排到了兩年之後……
事實上,「精子荒」、「精子庫告急」,是國內絕大多數人類精子庫自揭牌運行以來「永恆話題」。
「捐精和獻血其實一樣光榮」,為何精子庫庫存頻告急?
捐精也是一項公益事業,和獻血、捐獻器官相比,捐精更容易實現,並且精子庫還會提供捐精者一些適當補貼(一般為3000~5000元)。為何精子庫精源嚴重短缺、「一精難求」呢?
對於「捐精」,中國整個社會其實還沒有脫敏
從1981年底中國第一個精子庫成立,到如今,中國精子庫已年過三十,卻似乎依然神秘。整個社會對於「捐精」,並未脫敏。錯誤的認識加上談性色變,阻礙了志願者捐精。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一滴精十滴血」,很多人害怕精液流失會影響身體健康。這種認知毫無科學依據(除少數不適宜捐精者,適度捐精對身體有益無害),在民間甚至高校都佔有市場。根據對復旦大學學生的抽樣調查,在捐精與健康問題上,65.56%的人認知模糊,甚至8.57%的人堅持有負面影響。2011年,湖北省一在讀醫學博士響應學校號召捐精,在第五次捐精後猝死在湖北省人類精子庫取精室外。雖多方專家表明捐精本身不會引發猝死,但因捐精採集精液過程是在取精室內用自慰方法留取精液,這讓部分人更加相信「精盡人亡」「自慰有損健康」等謬論。
而中國文化長久以來以性為禁忌,民眾「談性色變」,即使參與了捐精,也羞於向身邊的朋友透露,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心理障礙,影響了捐精者的積極性。山西省人類精子庫赴高校發傳單徵集志願者,以「影響不好」被學校派保安驅逐也並非首例。社會的包容度不夠,公眾對捐精的認知有偏差,於是,「志願者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些人來時甚至戴著口罩。捐精這項公益事業任重而道遠。」
短缺的另一個原因——中國關於精子庫的管理遠未能讓公眾放心
應該說,自2001年衛生部制定下發《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以來,中國精子庫的「野蠻生長」開始慢慢規範,但人們對國內精子庫的管理仍然存有很大的疑慮。
例如捐獻精子可能有「亂倫」隱患。按照國家衛生部的規定,一個供精者的精液除了自己的後代,僅能讓5個婦女成功受孕(多數國家執行的是一個供者的精液供10個左右婦女使用,這也使得本身就匱乏的資源分配起來更加緊張)以防近親結婚。但精子庫一方面採用「雙盲法」管理(捐獻者和使用者之間、捐獻者和他的後代之間,互相都不認識,誰也無權了解精子來源和去向);一方面各自為政,不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控制同一捐精者多處捐精。捐獻者擔心獻精子可能有「亂倫」的顧慮並非沒有依據。美國沒有規定同一個捐贈者的精子授孕數目,但精子庫會建立跟蹤報告制度讓捐贈者放心。
捐獻者保護力度也亟待提高。自1975年世界上第一個精子庫誕生,精子庫在美國、英國、法國、印度等發展迅速,但在全世界還沒有出現過一例捐精猝死的案例。2011年中國博士捐精猝死引發社會恐慌,最後法院判定該博士生與生殖中心均無過錯。因為生殖中心按照按照衛生部《人類精子庫技術規範》的規定,對該博士生進行了捐前體檢,項目包括病史篩查和體格檢查。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驗室主要針對染色體、性傳播疾病等內容進行檢查,檢查項目更多是指向保證精子質量,有些疾病不在檢查之列,需要特殊的檢查才能發現。換言之,精子庫對男性捐獻者的保護力度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