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詩,古人常講「斷句讀之法」,今人也講。但是,在古詩裡,卻給人很大一個疑問,那就是:在古詩中,究竟逗號之後算是一句呢?還是句號之後才算一句?其實,這個答案很明確,古詩與今天的白話文使用標點符號的含義不同,逗號,往往表示了古詩的一句話,而不是句號。
古詩的第一句話在第一個句號處?大錯!

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先看個故事:
在一次考試中,老師出了這麼一道題讓學生答,題目為:「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首五絕第二句描繪的畫面。」該五言絕句內容如下: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木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最後的結果,很多同學將「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句作為該詩的第二句進行了描繪。然而,最後答案出來,卻都是錯的。因為最終答案,是將「春風花木香」這句作為該詩的第二句進行描述的。
對這個結果,很多同學都不明白:不都句號後面才算是一句話嗎?怎麼第一個句號前的「春風花木香」給成第二句了呢?難道標準答案是錯的?
客觀來講,第一句號之前算作第一句話沒錯。但是,這是根據現代白話文來規定的語法標準。但是在古詩文中,有古詩文的斷句規則,它往往和白話文對標點使用的含義有著不少區別。如果,我們不明就裡,依然拿白話文對標點的使用規則來看待古詩,那可就真是特錯大錯了。
無「韻」不成詩:古詩句號在韻字後,真實用法表示一組韻律的完成!
今天,我們不妨用通俗的道理來告訴大家:古詩原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中國真正使用標點符號的時間並不長。那今人為何要給古詩加入標點符號?而且,還使用了逗號和句號。並且這種使用方法,幾乎是第一個停頓處用逗號,第二個停頓處用句號,第三個停頓處用逗號,第四個停頓處用句號,如果,後面古詩篇幅還繼續拉長的話,基本也是這麼一個邏輯性的循環往復?
實際,當我們仔細觀察古詩,並了解古詩寫作的關鍵,就不難理解這種現象。
存在於古詩中這個所謂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呢?答「韻」。古詩最講究的是「韻律」,要求寫詩要「押韻」,無「韻」不成詩。

以唐代杜甫所寫這首五言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木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為例,這首古詩壓的韻,韻母為「ang」,分別體現在「香」和「鴦」的拼音韻母上。因此,古人在對古詩斷句,在標點的使用上,為了區分古詩這種「韻律」表達的節奏,特意將「逗號」作為古詩第一句的停頓,將「句號」用來表示該詩一組「韻」的完成。於是,古詩中的句號,多用在帶「韻」的字之後。

古詩斷句,「以逗號為一句」並不奇怪!
當我們弄清了句號在古詩中使用的真實用法,那麼就很容易理解,「古詩中是以逗號為一句」,而不是「以句號為一句」說法的大惑不解了。
當然,也有不少人說,古詩中的句號使用,是代表了一聯。雖然,這種說法沒有太大的錯誤,在此可以不加以評判,但至少在不少人看來,古詩畢竟不是寫對聯,這種解釋感覺有點牽強。但是,如果我們以韻字、韻律、押韻,這樣來講句號在古詩中的使用規則,想必,這樣應該大家相對更好理解一些吧。

結語:

總之一句話,大家只需要記住,在古詩中,一個逗號就代表一句,而不是句號。句號使用往往在韻字之後。這首詩壓何韻,去句號所在之處前面那個字找,基本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