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跟榮新奇教授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從小乖巧懂事,原本性格陽光開朗、學習成績比較優秀。自從上了初中,感覺突然一下無法溝通,牴觸學習、懶散,不尊重人,說話做事出爾反爾,耍賴不講道理。放假了,要麼呆在房間裡玩手機、電腦,哪兒也不去;要麼就是一天到晚不著家,什麼事也不幫忙,還會跟家人吵鬧、置氣。
而且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提倡文明的,不會打孩子,也會和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就突然像變了一個人,父母特別疑惑,生活上照顧的很好,學習上也沒有太高要求,不知道孩子一下子就反差這麼多。另外,大多數父母和孩子的矛盾都是——「學習不認真」,在做家庭作業的過程中還會玩手機、聊天。道理講過了,罵也沒有用,打又不想再打,畢竟從小都是以講道理,基本沒有動過手,實在是沒有辦法,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
其實,這種情況基本上在每個家庭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孩子的青春期逆反心理(指的是青少年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對要求採取的相反的態度和言行一致的一種心理狀態)。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逆反心理呢?以下三個原因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
一、好奇心的驅使。
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青少年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現。
一般說來,人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
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麼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吸菸」、「不要早戀」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於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網路遊戲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驅使青少年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並不甜的「禁果」。
二、思維能力的發展不成熟。
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質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觀點看問題,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鑽牛角尖,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固執己見,走向極端。
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把教育者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損傷。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
三、身心發展與客觀環境形成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躍進式地大幅度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常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與阻礙,從而產生難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衝突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產物,由於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盡相同。
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物,比較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有能力把自己心理衝突的頻率減弱,保持正常平靜的心理狀態。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有時難於正確對待一切事物,調節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把心理衝突平息下來。結果,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不斷擴大,「反控制情緒」膨脹,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逆反心理的背後是孩子特定階段的發展特點和個體不同的內心需求,榮教授建議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要多去觀察孩子的特點、了解孩子的需求;對逆反期孩子要多些表揚少些責怪,要經常想想他的長處,關注他的點滴進步,孩子平時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多了,犯錯誤時也會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批評。如果家長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家教方式,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力,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