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鏽鋼及其熱處理

2021-02-18 鋼鐵技術網

👆👆👆微信關注:鋼鐵技術網

直播回看

公開課|中冶賽迪許秀飛教授:「帶鋼熱浸鍍生產線-爐鼻灰問題的原理與對策!

不鏽鋼有多種分類方法,如化學成分、功能特徵、金相組織和熱處理特性等。從熱處理方面考慮,按金相組織和熱處理特性分更具有實際意義。

主要合金元素是Cr,或加入少量穩定鐵素體元素,如Al、Mo等,組織為鐵素體。強度不高,不能用熱處理方法調整性能,有一定塑性,脆性較大。在氧化類介質(如硝酸)中有良好的耐蝕性,在還原介質中耐蝕性較差。

含有較高的Cr,一般大於18%,並含有8%左右的Ni,有的以Mn代Ni,為進一步提高耐蝕性,還有得加入Mo、Cu、Si、Ti、Nb等元素。加熱冷卻時不發生相變,不能用熱處理方法強化,具有較低的強度,高塑性和高韌性。對氧化性介質有強的抗蝕能力,加入Ti、Nb後具有較好的抗晶間腐蝕的能力。

馬氏體不鏽鋼主要含12~18%的Cr,並依照需要調整C量,一般在0.1~0.4%,對於製作工具時, C可達0.8~1.0%,有的為提高抗回火穩定性,加入Mo、V、Nb等。 高溫加熱並以一定速度冷卻後,組織基本是馬氏體,依據C及合金元素的差異,有的可能會含有少量鐵素體、殘餘奧氏體或合金碳化物。加熱和冷卻時會發生相變,因此,可以在很大範圍內調整組織結構和形態,從而改變性能。耐蝕性不如奧氏體、鐵素體及雙相不鏽鋼,在有機酸中有較好的耐蝕性,在硫酸、鹽酸等介質中耐蝕性較差。

一般含Cr為17~30%,Ni含量3~13%,另外加入Mo、Cu、Nb、N、W等合金元素,含C量控制很低,依據合金元素比例不同,有的以鐵素體為主,有的以奧氏體為主,構成兩相同時存在的雙相不鏽鋼。因其含有鐵素體及強化元素,熱處理後,強度比奧氏體不鏽鋼略高,塑、韌性好,基本上不能用熱處理手段調整性能。有較高的耐蝕性,特別是在含Cl-介質中、海水中,有較好的耐點蝕和縫隙腐蝕、應力腐蝕的特點。

成分特點是除含有C、Cr、Ni等元素外,還含有Cu、Al、Ti等可以時效沉澱析出物的元素。可以通過熱處理手段來調節力學性能,但其強化機理不同於馬氏體不鏽鋼。由於其依靠析出沉澱相強化,所以C可以控制很低,因而其耐蝕性優於馬氏體不鏽鋼,與Cr-Ni奧氏體不鏽鋼相當。

不鏽鋼以Cr為主的大量合金元素構成的成分特點,是其具有不鏽、耐蝕的基本條件。要想充分發揮合金元素的作用,獲得理想的力學和耐蝕性能,還必須通過熱處理方法實現。

 鐵素體不鏽鋼的熱處理

鐵素體不鏽鋼一般情況下是穩定的單一鐵素體組織加熱、冷卻不發生相變,故不能用熱處理方法調整力學性能,其主要目的是減小脆性和提高抗晶間腐蝕能力。

①σ相脆性

鐵素體不鏽鋼極易生成σ相,這是一種富Cr的金屬化合物,硬而脆,特別容易在晶間形成,使鋼變脆,並增加晶間腐蝕敏感性。σ相形成與成分有關,除Cr外,Si、Mn、Mo等都促進σ相形成;還與加工過程有 關,尤其在540~815℃區間加熱、停留,更促進σ相形成。但σ相形成是可逆的,重新加熱到高於σ相形成溫度會重新溶解於固溶體中。

②475℃脆性

鐵素體不鏽鋼在400~500℃區間長時間加熱,會表現出強度升高、韌性下降即脆性增加的特徵,尤其在475℃時最明顯,稱475℃脆性。這是因為,在這個溫度下,鐵素體內的Cr原子將重新排列,形成富Cr小區域,與母相共格,引起點陣畸變,產生內應力,使鋼硬度升高、脆性增大。富Cr區形成的同時,必有貧Cr區出現,這對耐蝕性有不利影響。當將鋼重新加熱高於700℃溫度時,畸變、內應力會消除,475℃脆性消失。

③高溫脆性

加熱到925℃以上,並以快速冷卻下來時,Cr、C、N等形成化合物在晶內、晶界析出,引起脆性增加和晶間腐蝕的發生。這種化合物可在750~850℃溫度加熱後快冷予以消除。

熱處理工藝:

退火

• 為了消除σ相、475℃脆性及高溫脆性,可採用退火處理,在780~830℃加熱、保溫、然後空冷或爐冷。

•  對於超純鐵素體不鏽鋼(含C≤0.01%,嚴格控制Si、Mn、S、P),退火加熱溫度可提高一些。

去應力處理

在焊接和冷加工後,零部件可能產生應力,如果具體情況不宜採用退火處理,可以在230~370℃範圍內加熱、保溫、空冷,可消除部分內應力,改善塑性。

奧氏體不鏽鋼熱處理

奧氏體不鏽鋼中Cr、Ni等合金元素作用結果使Ms點降至室溫以下(-30到-70℃)。保證奧氏體組織穩定,所以,加熱、冷卻時,在室溫以上不發生相變。因此,奧氏體不鏽鋼熱處理主要目的不是改變機械性能,而是提高耐蝕性。

作用:

鋼中合金碳化物的析出與溶解

鋼中C是所含合金元素之一,其除能起到一點強化作用之外,對耐蝕性是不利的,特別是C與Cr形成碳化物時,作用更壞,應力求減少它的存在。為此,依據C在奧氏體中隨溫度不同而變化的特性,即在高溫時溶解度大,低溫時溶解度小。有資料報導,C在奧氏體中的溶解度在1200℃時為0.34%;1000℃時為0.18%,而600℃時為0.02%,室溫時則更少。所以將鋼加熱到高溫,使C-Cr化合物充分溶解,再快速冷卻,讓其來不及析出,保證鋼的耐蝕性,特別是耐晶間腐蝕性。

σ

奧氏體鋼如果在500-900℃區間長時間加熱,或鋼中加入Ti、Nb、Mo等元素時,都會促進σ相析出,使鋼增加脆性和降低耐蝕性,消除σ相的手段也是在高於其可能析出溫度使其溶解,再快速冷卻,防止再析出。

工藝:

在GB1200標準中,推薦加熱溫度範圍較寬:1000~1150℃,通常採用1020-1080℃。考慮具體牌號成分,是鑄件還是鍛件等情況,在允許範圍內,適當調節加熱溫度。加熱溫度低,C-Cr碳化物不能充分溶解,溫度太高,也存在晶粒長大,降低耐蝕性問題。

冷卻方式:應以較快速度冷卻,防止碳化物再析出。在我國及其它一些國家標準中,標明固溶化後「快冷」 ,綜合不同文獻資料和實踐經驗,「快」的尺度可按如下情況掌握:

• 含C量≥0.08%的;含Cr量>22%、Ni量較高的;含C量雖<0.08%,但有效尺寸>3mm的,應水冷;

• 含C量<0.08%、尺寸<3mm,可風冷;

• 有效尺寸≤0.5mm的可空冷。

穩定化熱處理只限於含穩定化元素Ti或Nb的奧氏體不鏽鋼,如1Cr18Ni9Ti、0Cr18Ni11Nb等。

作用:

如前所述,Cr與C結合成Cr23C6型化合物,並在晶界析出,是引起奧氏體不鏽鋼耐蝕性下降的原因。Cr是強碳化物形成元素,只要有機會,就與C結合併析出,所以鋼中填加比Cr與C親合力更強的元素Ti、Nb,並創造條件,使C優先與Ti、Nb結合,減少C與Cr結合的機會,使Cr穩定的保留在奧氏體中,因此保證了鋼的耐蝕性。穩定化熱處理,起到的就是使Ti、Nb與C結合,使Cr穩定於奧氏體中的作用。

工藝:

加熱溫度:這個溫度應高於Cr23C6的溶解溫度(400-825℃),低於或略高於TiC或NbC的開始溶解溫度(如TiC的溶解溫度區間為750-1120℃),穩定化加熱溫度一般選在850-930℃,這會使Cr23C6充分溶解,使Ti或Nb再與其中C結合,而Cr則繼續保留在奧氏體中。

冷卻方式:一般採用空冷,也可採用水冷或爐冷,這應根據零件具體情況確定。冷卻速度對穩定化效果無大影響。從我們試驗研究結果看,從穩定化溫度900℃冷卻到200℃時,冷卻速度為0.9℃/min和15.6℃/min,相比,金相組織、硬度、耐晶間腐蝕能力基本相當。

目的:

用奧氏體不鏽鋼製造的零件,不可避免的存在應力,如冷加工時的加工應力、焊接應力等。這些應力的存在會帶來不利影響,如:對尺寸穩定性的影響;存在應力的零部件在含Cl-介質、在H2S、NaOH等介質使用時,會發生應力腐蝕開裂,這是一種發生在局部、未有前兆的突發性破壞,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某些工況條件下使用的奧氏體不鏽鋼製件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應力,這可通過去應力方法完成。

工藝: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採用固溶化處理、穩定化處理都可以較好的消除應力(固溶水冷還會產生一定應力),但,有時不允許採用這種方法,如迴路中的管件、沒有餘量的完工件、形狀特別複雜的易變形零件等,這時可採用450℃以下溫度加熱的去應力方法,也可消除部分應力。如果工件是在強應力腐蝕環境中使用,必須徹底消除應力,則在選用材料時,就應予以考慮,如採用含穩定元素的鋼,或採用超低碳奧氏體不鏽鋼。

馬氏體不鏽鋼的熱處理

馬氏體不鏽鋼相對於鐵素體不鏽鋼、奧氏體不鏽鋼、雙相不鏽鋼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熱處理方法,在很大範圍內調整機械性能,以滿足不同使用條件需要。不同的熱處理方式對耐蝕性也有不同影響。

①馬氏體不鏽鋼淬火後的組織狀態

依據化學成分不同

• 0Cr13、1Cr13、1Cr17Ni2為馬氏體+少量鐵素體;

• 2Cr13、3Cr13、2Cr17Ni2基本上是馬氏體組織;

• 4Cr13、9Cr18為馬氏體基體上有合金碳化物;

• 0Cr13Ni4Mo、0Cr13Ni6Mo為馬氏體基體上有殘餘奧氏體。

②馬氏體不鏽鋼的耐蝕性與熱處理

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不僅可改變機械性能,對耐蝕性也有不同作用。以淬火後回火為例:淬火成馬氏體後,採用低溫回火,具有較高耐蝕性;採用400-550℃中溫回火,耐蝕性較低;採用600-750℃高溫回火,耐蝕性又有提高。

③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工藝方法及作用

退火

根據要達到的目的、作用不同,可採用不同退火方式:

• 只要求降低硬度、便於加工、消除應力,可採用低溫退火(有的也叫不完全退火)加熱溫度可選740~780℃,空氣冷卻或爐冷硬度可保證180~230HB;

• 要求改善鍛造或鑄造組織,更低的硬度及保證不高的性能直接應用,可採用完全退火一般加熱870~900℃,保溫後爐冷,或以≤40℃/h速度冷卻至600℃以下出爐。硬度可達150~180HB;

• 等溫退火,其可以代替完全退火,達到完全退火的目的作用。加熱溫度870~900℃,加熱保溫後爐冷至700~740℃(可參照轉變曲線),較長時間保溫(參照轉變曲線),再爐冷至550℃以下出爐。硬度可達150-180HB。這種等溫退火,還是改善鍛後不良組織,提高淬火、回火後力學性能,特別是衝擊韌性的有效方式。

淬火

馬氏體不鏽鋼淬火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將鋼加熱至臨界點溫度以上,保溫,使碳化物充分溶解到奧氏體中,再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獲得淬火馬氏體組織。

• 加熱溫度選擇:基本原則是保證奧氏體形成,並使合金碳化物充分溶解到奧氏體中,均勻化;還不能使奧氏體晶粒粗大或淬火後組織中存在鐵素體或殘留奧氏體。這就要求淬火加熱溫度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馬氏體不鏽鋼淬火加熱溫度,不同資料介紹、推薦的範圍略有差異,並且,溫度範圍較寬。根據我們經驗,一般選在980~1020℃範圍加熱即可。當然,對於特殊鋼號、特殊成分控制或有特殊要求時,應適當降低或提高加熱溫度,但不能違背加熱原則。

• 冷卻方式:因馬氏體不鏽鋼的成分特徵,使奧氏體較穩定,C曲線右移,臨界冷卻速度較小,所以用油冷、空冷即可獲得淬火馬氏體的效果。但對於要求淬透深度大、力學性能特別是衝擊韌性高的零件,應採用油冷。

回火

馬氏體不鏽鋼淬火後,得到馬氏體組織,其硬度高、脆性大、內應力大,必須經回火處理。馬氏體不鏽鋼基本上在二種回火溫度下使用:

• 180~320℃之間回火。獲得回火馬氏體組織,保持高的硬度、強度,但塑、韌性低,且有較好的耐蝕性。如刀具、軸承、耐磨件等可採用低溫回火。

• 600~750℃之間回火,獲得回火索氏體組織。具有一定的強度、硬度、塑性、韌性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可依據對強度、塑、韌性的要求程度不同,採用下限或上限溫度回火。這種組織也具有良好的耐蝕性。

• 400~600℃之間溫度的回火,一般情況下不採用,因為,在這個溫度區間回火,從馬氏體中析出彌散度很高的碳化物,產生回火脆性,降低耐蝕性.但,彈簧,如3Cr13、4Cr13鋼製彈簧,可在這個溫度回火,HRC可達40~45,具有較好的彈性。

回火後的冷卻方式,一般可採用空冷,但對有回火脆性傾向的鋼號,如1Cr17Ni2、2Cr13、0Cr13Ni4Mo等,最好採用回火後油冷。另外,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淬火後需及時回火,夏季不要超過24小時,冬季不要超過8小時,如不能及時按工藝溫度回火,也應採取措施防止靜置裂紋的產生。

鐵素體-奧氏體雙相不鏽鋼的熱處理

雙相不鏽鋼是不鏽鋼家族中年輕一員,發展較晚,但其具有的特徵得到廣泛認同和重視。雙相不鏽鋼的成分特點(高Cr、低Ni、加Mo、N)和組織特點,使其具有比奧氏體不鏽鋼和鐵素體不鏽鋼高的強度、塑性;相當於奧氏體不鏽鋼的耐蝕性;在cl-介質、海水中比任何不鏽鋼都高的抗點蝕、抗縫隙腐蝕和抗應力腐蝕破壞的能力。

作用:

①消除二次奧氏體

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如鑄造或鍛造),鐵素體量增多,在1300℃以上時,可成單相鐵素體,這種高溫鐵素體是不穩定的,在以後較低溫度下時效,會有奧氏體析出,這種奧氏體叫二次奧氏體。這種奧氏體中的Cr、N量少於正常奧氏體,故其可能成為腐蝕源,所以應通過熱處理予以消除。

②消除Cr23C6型碳化物

雙相鋼在950℃以下會析出Cr23C6增加脆性、降低耐蝕性,應予以消除。

③消除氮化物Cr2N、CrN

因鋼中有N元素,可與Cr生成氮化物,影響力學和耐蝕性能,應消除。

④消除金屬間相

雙相鋼的成分特徵,會促進一些金屬間相的形成,如σ相、γ相,其降低耐蝕性,增加脆性,應予以消除。

工藝:

與奧氏體鋼相似,採用固溶化處理,加熱溫度980~1100℃,之後快冷,一般採用水冷。

沉澱硬化不鏽鋼熱處理

沉澱硬化不鏽鋼相對發展較晚,是在人類實踐中經過試驗、總結、創新的不鏽鋼種。先期出現的不鏽鋼中,鐵素體不鏽鋼、奧氏體不鏽鋼有較好的耐蝕性,但不能通過熱處理方法調整機械性能,限制了它的作用。而馬氏體不鏽鋼可以運用熱處理方法,在較大範圍內調整機械性能,但耐蝕性較差。

特點:

其具有較低的C量(一般≤0.09%),較高的Cr量(一般≥14%以上),另加Mo、Cu等元素,這就使其具有較高的耐蝕性,甚至可同奧氏體不鏽鋼相當。通過固溶和時效處理,可以獲得在馬氏體基體上析出沉澱硬化相的組織,因而有較高的強度,並可根據時效溫度的調整,在一定範圍內調整強度、塑、韌性。另外,先固溶,再依沉澱相析出強化的熱處理方式,可以在固溶處理後,硬度較低的情況下加工基本成型,再經時效強化,降低了加工成本,優於馬氏體鋼。

分類:

①馬氏體型沉澱硬化不鏽鋼及其熱處理

馬氏體型沉澱硬化不鏽鋼特徵是: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Ms在室溫以上。加熱奧氏體化並以較快的速度冷卻後,獲得板條狀馬氏體基體,時效後從板條馬氏體基體上析出Cu的細質點而強化。

例:在GB1220標準中,典型牌號為:0Cr17Ni4Cu4Nb(PH17-4)

成分(%)如下:C≤0.07、Ni:3~5、Cr:15.5~17.5、Cu:3~5、Nb:0.15~0.45;Ms點約120℃;Mz點約30℃。

固溶處理:

加熱溫度為1020-1060℃,保溫後水冷或油冷,組織為板條狀馬氏體,硬度320HB左右。加熱溫度不宜過高,如果大於1100℃,會使組織中鐵素體量增多、Ms點下降、殘留奧氏體增多、硬度下降,熱處理效果不好。

時效處理:

依據時效溫度不同,沉澱析出物的彌散度、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機械性能。

GB1220標準中規定,不同時效溫度時效後性能


σb(N/mm2)

σs(N/mm2)

δ()

Ψ(%)

HB

1040℃固溶





≤363

480℃×4h

≥1310

≥1180

≥10

≥40

≥375

550℃×4h

≥1060

≥1000

≥12

≥45

≥331

580℃×4h

≥1000

≥865

≥13

≥45

≥302

620℃×4h

≥930

≥725

≥16

≥50

≥277

②半奧氏體型不鏽鋼熱處理

這種鋼的Ms點一般略低於室溫,所以固溶化處理冷卻到室溫後,得到奧氏體組織,強度很低,為提高基體強度、硬度,需要再次加熱到750-950℃,保溫,這個階段,奧氏體中會析出碳化物,奧氏體穩定性降低,Ms點提高至室溫以上,再冷卻時,得到馬氏體組織。有的還可以增加冷處理(零下處理),之後,再時效使鋼最終獲得馬氏體基體上有沉澱析出物的強化鋼。

例:在GB1220標準中,推薦的這種沉澱不鏽鋼牌號是0Cr17Ni7Al(PH17-7)

成分(%):C≤0.09、Cu≤0.5、Ni:6.5~7.5、Cr:16~18、Al:0.75~1.5;

固溶+調整+時效處理

• 固溶化加熱溫度1040℃,加熱保溫後水冷或油冷得到奧氏體,硬度為150HB左右;

• 調整處理溫度為760℃,保溫後空冷,使奧氏體中合金碳化物析出,降低奧氏體穩定性,提高Ms點到50-90℃左右,冷卻後獲得板條馬氏體,此時硬度可達290HB左右;

• 再經560℃時效,Al及化合物沉澱析出,鋼材強化,硬度可達340HB左右。

固溶+調整+冷處理+時效

• 固溶處理加熱1040℃,水冷,獲得奧氏體組織;

• 調整處理溫度955℃,提高Ms點,冷卻後獲得板條馬氏體;

• 冷處理-73℃×8h,減少組織中殘留奧氏體,獲取最大限度的馬氏體;

• 時效處理溫度為510-560℃,使Al析出,強化處理後,硬度可達336HB

固溶+冷變形+時效

• 固溶處理溫度為1040℃,水冷,獲得奧氏體組織;

• 冷變形,利用冷加工變形強化原理,使奧氏體在Md點轉變成馬氏體,這個冷加工變形量要大於30-50%;

• 時效處理:在490℃左右加熱時效,使Al析出沉澱硬化。

• 有報導顯示,固溶奧氏體經57%冷軋變形,硬度達430HB,σb達1372 N/mm2,再經490℃時效,硬度達485HB,σb達1850 N/mm2。

可見,沉澱硬化馬氏體不鏽鋼經過正確處理後,機械性能完全可以達到馬氏體不鏽鋼性能,而耐蝕性卻與奧氏體不鏽鋼相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馬氏體不鏽鋼和沉澱硬化不鏽鋼雖然都是可通過熱處理方法強化,但強化機理是不同的。由於沉澱硬化不鏽鋼的特點,使其得到重視和廣泛應用。

二、「一罐到底」更高效

八、轉爐煉鋼過程中氮控制工藝研究

點亮「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不鏽鋼之熱處理(上)
    不鏽鋼的分類及主要特性不鏽鋼有多種分類方法,如化學成分、功能特徵、金相組織和熱處理特性等。從熱處理方面考慮,按金相組織和熱處理特性分更具有實際意義。主要合金元素是Cr,或加入少量穩定鐵素體元素,如Al、Mo等,組織為鐵素體。
  • 熱處理對不鏽鋼表面質量的影響
    不鏽鋼絲表面不均勻,在熱處理加熱時,必須使之均勻地形成氧化皮,要達到一至,不鏽鋼絲表面質量的好壞,主要決定於熱處理後的酸洗工序,要充分重視熱處理的加熱或熱處理前的表面清理。本文來重點闡述不鏽鋼絲表面質量與熱處理之間的關係。
  • 談談奧氏體不鏽鋼熱處理關鍵問題
    奧氏體不鏽鋼,是常見的不鏽鋼(18-8鋼),如廚房中很多餐具都是奧氏體不鏽鋼做的。奧氏體不鏽鋼,顧名思義其組織為奧氏體,它沒有磁性,沒有淬硬性。奧氏體不鏽鋼在氧化性環境中抗腐蝕性非常強,所謂的氧化環境可以簡單理解為含氧較多的環境,奧氏體不鏽鋼韌性好,容易加工成型,因而用途非常廣泛。氏體不鏽鋼管奧氏體不鏽鋼主要用於耐蝕目的,熱處理對其影響很大。奧氏體不鏽鋼的耐蝕性和耐酸性主要依賴表面鈍化,如果表面鈍化這種行為不能維繫,則它就會發生腐蝕。因此,奧氏體不鏽鋼並不是完全不鏽,它只是針對氧化環境和酸性環境。
  • 熱處理對馬氏體不鏽鋼顯微組織和性能影響
    該材料最佳的熱處理工藝為1050℃-60min 奧氏體化處理+500℃-60min 回火處理。 關鍵詞: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力學性能 馬氏體不鏽鋼由於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而廣泛應用於製造組件。與其它不鏽鋼不同的是, 馬氏體不鏽鋼的性能可以隨著熱處理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 淮南市409L工業不鏽鋼焊管選擇熱處理硬度
    淮南市409L工業不鏽鋼焊管選擇熱處理硬度 ,「12tvvq」   無錫新同巨鋼業有限公司專業生產淮南市409L工業不鏽鋼焊管,規格齊全,價格優惠,貨源充足,歡迎新老客戶來電洽談。
  • 不鏽鋼鋼材成型和熱處理工藝的概念
    不鏽鋼鋼材成型和熱處理工藝的概念冷加工:在冷加工的幫助下,金屬得到了增強,這是通過對金屬進行塑性加工來實現的。變形導致較高的位錯網絡密度,從而實際上增強了金屬。退火:退火被更具體地稱為熱處理工藝。在其中將金屬加熱到指定溫度以減輕材料的負擔,並使材料軟化並改變其性能。熱退火過程增加了延性,而冷加工過程減少了延性。材料的延展性與延展性:延展性是金屬的特性,在拉伸力的作用下,金屬可塑性變形或操縱。另一方面,延展性是金屬的特性,在這些特性下,金屬會在壓縮應力的作用下變形。
  • 不鏽鋼軸承304和440材質的區別及其作用
    420不鏽鋼是420「刃具級」馬氏體鋼,類似布式高鋯鋼這種最早的不鏽鋼。一般不鏽鋼的軸承座都是選用304材質的,那麼不鏽鋼軸承座的材質304的好還是440的好?一、304不鏽鋼軸承和440不鏽鋼軸承材質的區別(1)304是最常用的不鏽鋼牌號,屬於奧氏體不鏽鋼,沒有磁性,主要含Cr,Ni,含量分別為18%,8%。
  • 雷射熱處理解決了傳統金屬熱處理紫外雷射打標機
    雷射熱處理解決了傳統金屬熱處理紫外雷射打標機 ,「12wf0qq」   無錫一網雷射設備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銷售光纖雷射打標機,二氧化碳雷射打標機,紫外雷射打標機。光束質量高,速度快,如有需要,歡迎隨時來電諮詢!
  • 航空領域真空熱處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為解決航空附件的高強鋼、不鏽鋼、彈性合金等零件的熱處理氧化、變形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真空熱處理。試舉幾例——l 被譽為「工業製造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發動機,一般在加工製造完成後,會對葉片進行熱處理,以消除表面應力。
  • 鋼條的手工熱處理流程
    淬火和回火是金屬熱處理的關鍵環節,專業的大廠有大廠的辦法, 單個的匠人也有自己的獨門秘籍,今天我們拿出一位朋友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淬火要根據鋼的不同種類具體分析,不鏽鋼有不鏽鋼的淬火時機和方法,高碳鋼有高碳鋼的時機和方法,大部分匠人用的是高碳鋼,今天以高碳鋼為例子,稍微提一下不鏽鋼大馬——託馬斯的淬火,對大部分愛好者來說,甚至用1095(或者O1)與15N20鍛造大馬士革的熱處理,下面的方法都適合。那些頂尖的鍛造師,是能夠在碳鋼裡加入鉻、鉬、釩等合金元素的,成分越複雜,熱處理就越難。
  • 【閥門製造工藝講座】閥門的熱處理工藝
    閥門上需要熱處理的主要零件是閥體和閥杆,現重點介紹閥體鑄件和不鏽鋼閥杆的熱處理。
  • 熱處理應力及其影響
    熱處理殘餘力是指工件經熱處理後最終殘存下來的應力
  • 各種不鏽鋼的化學成分及其性能
    ---≧58註:此表值適用於直徑、邊長及對邊距離或厚度≦75mm的棒材,超過75mm的棒材,由供需雙方協定。>920~1150急冷SUS304N21010~1150急冷SUS316LN1010~1150急冷SUS347980~1150急冷SUs304LN1010~1150急冷SUS316J11010~1150急冷SUSXM15J11010~1150急冷
  • 不鏽鋼知識,不鏽鋼分有哪三大類?
    今天介紹一下不鏽鋼的相關知識。去買不鏽鋼材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不鏽鋼的相關知識,因為不鏽鋼雖然名字只有一個,但是其分類卻有多種,特別是其中的不同型號,更是各有特點。不了解這些特點,無疑是很盲目的,有時你的使用環境並不適合某種型號的不鏽鋼。
  • 熱處理正火回火的解釋及熱處理的工藝特點
    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熱處理的正火和回火的解釋  1.
  • 為什麼說「賦予」和「保證」是鋼材熱處理作用的經典表述?
    鋼材熱處理的作用,可以說出很多來,但是最為經典的表述為「賦予製品要求的力學性能」和「保證後續工序中的加工性能」。「賦予」和「保證」概括了熱處理的作用,也表述了熱處理是幹什麼的。  熱處理是「熱」和「冷卻」的組合,根據鋼種和製品特性的要求,熱處理有許多種類。
  • 金屬熱處理工藝講解
    整體熱處理、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三大類。根據加熱介質、加熱溫度和冷卻方法的不同,每一大類又可區分為若干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同一種金屬採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可獲得不同的組織,從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鋼鐵是工業上應用最廣的金屬,而且鋼鐵顯微組織也最為複雜,因此鋼鐵熱處理工藝種類繁多。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
  • 不鏽鋼螺栓的等級 不鏽鋼螺絲分類
    不鏽鋼螺絲的材質分類有奧氏體不鏽鋼、鐵素體不鏽鋼、馬氏體不鏽鋼、沉澱硬化不鏽鋼。不鏽鋼螺絲的選用也是有原則的,從什麼方面著手,讓你選擇自己需要的不鏽鋼螺絲。通過對這五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後,最後確定選用不鏽鋼螺絲的牌號、品種、規格、材料標準。
  • GCr15熱處理後數控車床車數控刀片
    之前鋼材淬火後切削加工一般採用硬質合金刀具,但隨著熱處理(淬火)工藝的技術進步,以及材質的高性能需求,淬火後硬度越來越高,硬質合金刀片本身硬度值有限,且車加工熱處理後60度鋼件磨損具壽命極短,而陶瓷材質刀片的脆性大,遇到餘量不均或斷續工況易崩刀,難以正常加工。
  • 金屬熱處理工藝方法及目的
    ,然後再慢慢冷卻的熱處理製程。2、金屬熱處理正火      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Ac3或ACcm 以上 30~50℃)(見鋼鐵顯微組織),保溫後在空氣中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正火主要用於鋼鐵工件。正火通常作為鍛件、焊接件以及滲碳零件的預先熱處理工序。對於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結構鋼及低合金鋼件,也可作為最後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