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取暖關涉最基本民生。據央廣《中國之聲》報導,河北承德、唐山多起農民疑似燃燒當地政府推廣的「清潔煤」後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清潔煤」的來源、質量和推廣細節引發輿論關注。
農村冬天取暖過程中發生類似的一氧化碳中毒傷亡慘劇,已經不止一起,不止一地。客觀說,即便是在當地強力推廣「清潔煤」之前,農村因冬日燒炭取暖而致一氧化碳中毒的情況可能也切實存在,但令人費解、耐人尋味的是,是什麼導致出現當地醫護人員口中「往年冬季為數不多」「今年的人數格外多」的情況?「清潔煤」推廣與農民碳中毒之間,是否不僅只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而與強力推廣的過程、清潔煤生產、選用和安全操作培訓不到位有關?
從現有媒體報導看,尚無法看到涉事「清潔煤」質量和生產規範上與此番碳中毒悲劇相關的證據,但鑑於涉事企業拒絕向央媒記者提供清潔煤的生產、質檢數據,司法機關應當及時介入調取涉事企業、產品相關證據,對村民死亡原因進行權威調查,而不能任由生產廠商以「個人使用不當」定調。
村民碳中毒悲劇發生,在沒有權威細緻調查的情況下,就倉促給出使用不當的推斷,非常不負責任,甚至涉嫌推卸責任。更何況,按照村民的講述,此番「清潔煤」的推廣,並無基本的安全使用說明、規範和相關培訓,在出現中毒個案後,也才只有部分村莊配發監測儀器和給出安全提示。
耐人尋味的是,「清潔煤」由上級政府部門指定的廠商提供,並按照人口數量給各村制定購買和使用指標。類似配給制的「清潔煤」供應,讓地方政府在「清潔煤」的廠商選擇和質量審定上負有更多職責。但媒體調查發現,清潔煤的供應商多資質普通,有廠商貌似在今年冬季採暖前倉促成立,甚至產品包裝也存在無標識的情況。而在央廣新聞的報導中,當地村民講出了地方推廣「清潔煤」的不少細節:政府工作人員帶民警上門清查各家散煤,有散煤強制性拉走,換成「清潔煤」……清潔煤的生產、供應和強制推廣,當地政府在其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就在去年冬天,中央第二生態督查組就曾對山西太原個別社區「一刀切」嚴禁用煤情況進行通報,明令禁止「在禁煤過程中方法過於簡單粗暴」。彼時彼地是禁煤以推集中供熱,此次此刻則是強制用「清潔煤」替代散煤,雖有差異但具體執行的方法、思路並無二致。2018年5月,生態環境部專門下發文件,對打著環保旗號的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幹擾的「一刀切」亂作為,表明了「堅決反對,嚴格禁止」的態度。而在當年9月,河北省就印發了「省級層面第一份細化和響應上述文件的「指導意見」,其中民生清潔取暖措施就是文件中所指的「一刀切」現象高發重災區之一。
環境保護茲事體大,集中供暖、推廣使用清潔燃料是被認為可行的措施,但一些地方在執行過程「推廣」措施時出了問題,甚至在政績考核的壓力下倉促行事,不講究方式方法,使得「一刀切」的清潔煤推廣,不僅是好飯變得夾生,而且釀成慘劇。個案需要妥善處理和權威調查,對後續「清潔煤」的使用,更需要堵上安全防範、使用指導的漏洞,盡最大可能不讓悲劇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