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主流婚配形式仍然是一夫一妻制,還有哪些動物也遵守一夫一妻制,又為什麼會選擇一夫一妻呢?
有本書叫《瘋狂人類進化史》,給我們詳細解答了這個問題。首先作者列舉了自然界裡制約婚姻制度的四個社會經濟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撫養後代的難度。
如果後代不需要雄性照料,就特別適合一夫一妻制。比如一隻雄海豹可以佔有數百隻雌海豹,但他只負責交配,撫養後代的任務完全由雌海豹自己完成。對於雄海豹來說,只要佔領足夠大的海灘,有足夠強的體力趕走競爭者,妻妾就越多越好。
不過,當後代需要雙親共同照顧時,雄性就得考慮一夫一妻制。企鵝是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兩隻企鵝形成的聯盟正好可以輪流孵蛋和尋找食物,雄企鵝想要多找哪怕一個雌性都不行,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老老實實彼此忠誠。
第二個因素是食物的多少。
比如很多鳥類都會在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之間搖擺,缺乏食物的時候雄鳥就會變得很專一,否則後代就有可能餓死。等到春暖花開,食物豐盛時,雌鳥完全可以單獨餵養後代的時候,雄鳥就會毅然決然的離家出走。
第三個因素是獲取食物的方式。
如果某種鳥的主要食物是草籽,那麼雄鳥就可能會出軌。因為草籽很容易找到,特別是在成熟季節。草籽的數量會特別多,但對於吃蟲子的鳥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蟲子不像草籽那樣容易找到,而且多大的地盤能產多少蟲子基本是固定的。這時候保衛地盤就等於保衛食物。而且一隻鳥保衛地盤的能力永遠比不上兩隻鳥,所以吃蟲子的鳥大多實行一夫一妻制。
第四個因素是地盤的大小。
鳥界也是有貧富差距的,擁有一塊優質地盤的雄鳥就相當於咱們人類當中的高富帥,雌鳥自然願意投懷送抱,也不會在意這隻雄鳥可能有幾房妻妾。
如果貧富差距比較小,雌鳥往往就會在窮鳥身邊做唯一的伴侶,而不是投入豪門做嬪妃。
接下來作者就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生育方式決定了婚配製度。
舉個例子,亞馬遜叢林裡的南美絨猴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只有人的手指那麼長,因為身材太小了,他們生的孩子也特別小。這樣可以降低分娩的風險。但這樣他們的後代就和人類嬰兒一樣,都需要長期的精心撫養才能存活。不過他們實在是太弱小了,母親單獨是無法養育孩子的,所以南美狨猴必須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生育方式決定了婚配製度,咱們人類也是一樣。一個人撫養小嬰兒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一夫一妻制幾乎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第二個原因是後代晚熟。
那些一出生就可以獨立的動物,他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長,自然不會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對家庭也不會有什麼概念。而那些後代成熟比較晚的物種和父母共度了漫長的歲月,對家有著根深蒂固的認同。像我們人類大多數人最起碼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十幾年才會獨立。所以說後代晚熟的物種也會傾向於一夫一妻制。
最後一個原因,愛情,也是一種生物性需求。
科學家已經證明人類大腦在某種激素的刺激下,確實會產生情感專一的效果。這種激素被統稱為愛情激素,他們是指愛情專一性的生物學基礎,在戀愛時人體內的睪酮含量會發生奇怪的變化。男性的睪酮含量會急劇下降,女性會明顯上升。也就是說,戀愛中的男人會出現女性化的趨勢,而女性則有男性化的傾向。這使男人更加善解人意,容易討好女人,女人也更容易衝動,以便驅趕情敵,而且雙方性格互補更有利於建立持久的伴侶關係,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激素保障機制。
所以說生育的方式,後代成熟晚,生理上的需求,這些因素讓我們人類最終選擇了一夫一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