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前景對於許多高考生來說都是填報志願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就在7月9日,麥可思研究院正式發布了《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該報告顯示了一系列2019屆大學本科和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新趨勢以及就業綠牌和紅牌專業:
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紅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紅綠牌專業反映的是全國總體情況,各省區、各高校情況可能會有差別。
2020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體工程、信息工程、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藝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2020年高職就業綠牌專業包括:鐵道機車、鐵道工程技術、社會體育、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發電廠及電力系統、物聯網應用技術。
報告撰寫方介紹,本科的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網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高職的社會體育連續三屆是綠牌專業。行業需求增長是造就綠牌專業的主要因素,連續綠牌說明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持續較好。
2020年本科就業紅牌專業包括:繪畫、音樂表演、法學、應用心理學、化學。
2020年高職就業紅牌專業包括:法律事務、語文教育、烹調工藝與營養、小學教育、導遊。
本科的繪畫、音樂表演、法學、化學,高職的法律事務、語文教育連續三屆是紅牌專業。這與相關專業畢業生供需狀況、人才培養是否與社會需求匹配有關。
相信許多考生閱讀完這份報告後,內心的天秤都會向立刻傾斜,但是文科是不是就如同報告在紅所說的是紅牌專業呢?是否就業前景黑暗、薪資水平不高呢?
事實上,發布這個報告的麥可思公司,是中國首家高等教育管理數據與諮詢的專業公司。
雖然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專家,但未必對招聘的認知是充分的。
一、專業不是決定就業的核心因素。
我們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和我們在工作上要用到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有很大差距。所以專業對口只是敲門磚,工作更加考驗的是個人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畢竟如果工作後大家都要重新開始,那麼與其一定要專業對口,還不如招聘學習能力強,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年輕人。
怎麼判斷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是否符合工作要求呢?
1、證明學習能力:畢業院校,在校成績
2、證明適應性:實習經歷,校內或者社會活動經歷
除非這個專業實在是門檻太高,比如學醫,學法和高尖端技術。否則專業對就業的限制真的很小。畢竟在頭部公司的眼裡,普適性崗位不需要專業。簡歷上中的實習經歷,畢業院校,掌握的技能,學校裡的項目比專業更加重要。
普適性崗位的範圍:
網際網路行業所有非工程師相關崗位,包括運營(客戶運營、內容運營、新媒體運營、用戶運營、電商運營)、產品、營銷、增長、銷售、HR、財務、數據分析、戰略、人力、IT、管理、財務諮詢公司(含審計所)的諮詢顧問
外企的功能性崗位:
銷售(含獵頭)、營銷、人力、行政、客服、供應鏈、採購
不包含高門檻的強技術型崗位:
醫生、高校教師、心理諮詢師這類需要獨立資質的崗位;
專業領域的工程師:
從網際網路的架構師、製造業、通信業、房地產相關的工程師 、設計師
二、沒有機構能預測未來,數據不代表一切
選到一門熱門專業,再到畢業,包括考研考博。再出來找工作時已經過了4-8年時間,這期間的就業局面難以預測。
比如在2011年的時候,可能有人能夠預料到智慧型手機普及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期,但誰能在2011年預測2018年的網際網路寒冬季?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上述的紅牌也不一定是紅牌,綠牌也不一定是綠牌!每個時間段的「熱門」或者是「冷門」,都是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會發生顛倒,不同的專業就業情況在不同的時間都會發生變化。
就單純根據某一年的就業情況而武斷認定所謂的」紅牌「和」綠牌「,反而只會誤導填志願,就業數據只是一段時間的反饋。
今年的考生們已經報完志願了,一切塵埃落定。但請不要因為自己的專業在這篇報告中屬於紅牌專業而自怨自艾。畢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瞬息萬變,好好利用大學生活豐富簡歷、提高個人能力,比後悔更重要。如果真的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到了大學後也有機會轉專業。這份報告對上一年的總結作用,遠大於對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