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個人的經驗和體會,與同學們就研究工作進行交流。不求大全,但求真切。希望能給同學們留下印象,並能有些許裨益。
一、首先自然是做什麼,也就是選題。
科研工作實際上就是: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研究生而言,導師對你的第一項科研工作往往會有些具體的安排,但也可能只提供一個大的方向。下面分別討論:
(1) 有具體的題目和實施方案:
一般認為這種情況更簡單一些,但並非總是如此。你仍然需要理解清楚為何會有這個問題,這需要查閱文獻來了解問題的背景和來龍去脈。任何一個題目都是有歷史淵源的,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查出並理解這些淵源。
這主要是通過閱讀文獻來完成的,要求同時閱讀兩類文獻:①綜述性文獻,需非常仔細地閱讀和理解;②最新兩三年度內相關的研究論文,了解前沿和進展,掌握自己的問題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在學科發展中佔據什麼樣的地位。也就是歷史上有什麼工作,別人有什麼進展,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有什麼意義和作用,能夠幫助解決什麼問題等,都應查明理解。即便對於給定的研究任務,也要積極主動地思考,不能讓自己淪為」指哪打哪」式的研究工具。
有的同學提問:「在閱讀綜述文獻時,常會在個別的點上遇到不了解之處,綜述中也給出了若干參考文獻。這時,是應繼續讀完綜述,還是停下來查閱其它文獻?」一個明顯的矛盾是:若選前者,則恐許多地方都不夠清楚;若選後者,則恐閱讀綜述的思路被打亂。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只能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
一般認為,如果該點在你要了解的內容中不是很關鍵的話,就可繼續閱讀綜述。請記住,科研工作並不需要你完全了解每一個概念、所有物理過程、前人工作的所有細節等。經常我們需要姑且承認(而不去追究過程和細節)文獻中的很多知識點、認可前人的結論,這樣可以讓自己儘快地開始實際工作。這其實就是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的意義所在。
(2) 只有大的方向:
感謝導師一開始便給自己一個自由選題的鍛鍊機會。會找題目是將來獨立工作所必需的、關係生存的能力。由於缺乏更具體的針對性,這種情況下需要付出更多查閱文獻的努力。同樣,兩類文獻都要閱讀。一個經驗是注意較新文獻中討論部分所提及的工作缺陷以及將來欲解決的問題和改進的方案。從這裡汲取靈感,尋找自己能夠完成的題目。再與導師或課題組成員討論。忌憑空、無文獻依據地確立題目。
初步有了題目之後,要了解題目的可行性和實施手段。這時應主動和充分地利用課題組的人力資源。通過交談和閱讀課題組以往的論文,了解本組成員們能夠做的工作,所具有的實驗或數據處理技術,供考慮可行性和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可能的話,在學術會議中認識的同行也可以作為求助對象。當然,要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研,閱讀文獻,了解與這個題目特別相關的前沿和進展。確認題目的可能意義。
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
(1) 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從具體、從細節做起。
搞科研關鍵是能靜下心來,坐下來,踏踏實實地從最具體、最細節的問題入手。對於投入的時間,有一個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時 (5年便可達到一萬小時)。必須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才能形成對學科領域的深入了解、宏觀把握和對所研究問題在整個學科中所處位置的正確認識。否則,再聰明也無濟於事。
(2) 反覆思考所研究的問題,找出自己的研究動機。
所提議的工作到底新在何處,應該從推動學科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動機:為什麼做這個工作,到底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應不斷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將思考記下來,供後面寫作(如引言和討論部分)時參考。強烈的研究動機會給論文的讀者同樣的感覺,使讀者獲得共鳴、體會出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確動機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研究動機是一篇論文的立意,表述出為何開展這項工作的科學原因,之後的具體內容則是在動機驅動下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和所獲得的主要結論。想清楚了再做。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並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動機一開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結論的新意時才重新想出的。由於研究工作的結論經常會出人意料,與最初要解決的研究問題不一定完全匹配,這時便需要配合新的結論調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動機。
(3) 能放棄、會變通。
有兩種情況,一是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靈感。一旦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確認無法解決後,應考慮放棄。在由於困難而終止一個題目的時候,應當與導師等討論,並形成總結材料,或許一段時間後還會重新(從新的角度)審視這個問題。
更經常地,你會發現,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其實只是一個線索,你沿著這個線索前進,很快你會發現另一個線索(如同偵探破案),少有絕對走不通的死胡同。總有路線能讓你不斷前進,當然,可能會偏離最初的設定。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點。在你啟動的時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質決定了你並不會確切地知道終點在哪。
(4) 適可而止。
研究不能但可以無休止地進行。那麼縱觀已有的工作,何時才能構成一篇相對完整的論文?即什麼階段、什麼狀況下才能收手?多跟導師討論,這是只有在有能力對問題和背景宏觀把握後才能正確判斷的。有人說:一點之見即成文,是有道理的。
(5) 先打外圍、迂迴前進。
作為初學者,應考慮儘量避免直接研究那些競爭激烈、爭議巨大的領域內核心問題,而多應採用迂迴戰術,先通過研究旁人涉足較少的外圍問題進入領域。這樣可避免在尚未掌握學科動態的情況下便捲入爭議,或避免因了解問題不夠全面而被他人忽視、批評或拒稿,有時甚至會受到不同派系的人的學術打壓。經過幾年積累後,或可嘗試解決那些核心問題。
(6) 在工作中帶著問題去學習、模仿是」學成」的捷徑。
事實上,成功的科學工作者並不需要了解所研究課題的全部背景、進展的所有側面和細節。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般都不可能把課題領域甚至是密切關聯的小方向上的所有進展了解清楚。這時,須有所側重,分清什麼內容是必須搞清楚的,什麼內容只需宏觀了解而不用關心細節。
初學者,在經歷一段時間(如兩三個月)的文獻閱讀之後,就應該著手部署具體的研究工作,再在工作中根據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文獻進行補習,在工作中帶著問題去學習。等所有細節都清楚之後再開展工作,是不可行的。
通常,為了避免由於了解問題不夠全面而犯錯,可以找出近期發表的、內容非常相近的論文,模仿和重現文中所有的圖表和分析,熟悉作者的表述方式,再在此基礎上研究和表述自己的問題。模仿、重現內容相近的已有工作是初學者學習的捷徑。
(7) 將問題分解或逐層剝離,分解成若干簡單的問題。
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複雜問題往往可以分解或逐層剝離,先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逐個、一次瞄準一個地解決問題。例如閱讀複雜的程序,最容易的辦法就是劃塊處理,先明確各個功能塊(有時是子程序)及之間的銜接,再拼在一起。有時問自己:要想解決我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另外什麼問題?每解決一個具體問題後,都應該留下詳細的記錄和體會,供後面查詢。
(8) 明確論文(工作)的主要結論,找出論文的亮(賣)點。
論文的主要結論,例如新的發現,可以構成論文的亮點;亮點也可能是研究環節中採用的新技術手段,新想法或新數據等。自己應當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亮在何處?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新在何處,亮在何處?這是論文的主線,應當抓住。任何一篇論文,都可以用幾句話將這些要害說清楚,應該不斷嘗試如此表述自己的工作。
(9) 理順論文的邏輯框架。
論文的書寫是一個梳理思路、反思、推敲整個研究過程的重要環節;通常成文過程中會發現已有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與補充之處;論文應以主線做指引,合理安排各部分內容(可採用較固定的格式,一般通過:摘要、引言、模型或數據或實驗的介紹、具體工作內容、主要結論與討論組成)的先後順序,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裡主要涉及的是整體上的邏輯順序,還有一種邏輯問題是在具體行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下一段中涉及。每個人都對自己採用的素材非常熟悉,但如何安排他們則體現了一個人的邏輯思考與宏觀把握能力。
論文書寫對邏輯和上下文的連貫性要求很高,什麼內容先出現,什麼後出現,都應當符合邏輯上的習慣。前言和後語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還可採用伏筆、倒敘等手法。可參考以下建議,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①從知名學者的論文中學習,閱讀同時注意整理和理解作者的整體思路,換位思考,把自己想像成作者來把握文章的脈絡,可總結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繪製出文章的邏輯框架圖;②經常,在段落的第一句,可以點明該段的主要意思,然後展開敘述。在總結現象主要特徵、主要原因和規律時,可考慮採用按條歸納的方式,將內容分解歸為若干條款,有利於提高可讀性和條理性。
(10) 摘要與結論、引言與討論
大部分人讀你的文章可能只看摘要或結論,再者看引言和討論,很感興趣的才會閱讀正文。摘要是研究工作的高度濃縮,是讀者快速了解論文內容的窗口。摘要最後一句通常是點出或提升整個文章在學科發展中科學意義的一句話,屬於畫龍點睛筆。摘要有時容易與結論部分混淆。摘要一般應當更加通俗和概括一些,而結論是在經過長篇論證之後給出的,可更專業和具體。
引言需陳述相關背景、並通過這些陳述逐步引出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主要思路等。討論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應對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出恰當評判、介紹其在推動學科發展方面的作用、與密切相關的其它工作的區別和改進、以及在廣度和深度上對自己研究工作的內涵進行拓展、還有將來的研究意圖等。如果討論部分比較匱乏,會被認為作者的知識面較窄、對相關研究工作的認識深度不夠。
(1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在寫作第一篇科研論文時,經常會有同學感到語言匱乏,不知道如何描述辛辛苦苦準備出來的圖表和數據分析結果。而查閱文獻,則能感受到其他作者們的洋洋灑灑千言萬語,似乎很平淡的事情也能說得頭頭是道。
其實,通常一篇論文,在引言和實驗理論與分析方法等基本介紹之後,就該到「看圖說話」部分了。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構成文章的正文。如果看著圖,卻感覺無話可說,只能說明作者知識的貧瘠,對有關問題的了解也不夠深入。
這時,最好是作者能找到若干密切相關的文獻,充分閱讀。從反覆閱讀中學習和把握其他作者是如何描述有關物理過程的,對於類似的過程需要從哪幾個側面展開敘述,存在哪些感興趣的、值得描述的興奮點等。對著一幅圖,要能說出為什麼要製作該圖、該圖是如何製作的、圖上有哪些曲線有何變化趨勢等;要能指出圖中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麼、有哪幾個其他的特徵,這些特徵說明了什麼問題、對本文核心觀點起到什麼支撐作用等。
每一幅圖表都會包含一條或幾條關鍵的線索,每條線索都是支撐核心觀點的一個論據。將這些線索逐個闡述,在最後總結所有線索的時刻就可以作為拋出核心觀點的時刻。所以,寫文章前不但要做到&34;,有的文獻還要熟讀多遍,充分理解相關工作後下筆方能有如神助。
(12) 中英文書寫
通常認為,英文寫不好,難道中文還寫不好嗎?其實,對很多研究生而言,並非一開始就能寫好中文的。這是因為論文寫作自然不僅僅是書寫漢字,更重要的是要體現科學層面的要求,論文框架安排需要符合整體的邏輯思路,內容還要簡略得當,敘述嚴謹等;論文書寫質量與個人的宏觀把握、邏輯思維、材料組織與文字駕馭能力密切相關。寫過幾篇科研論文的人,幹文秘、辦公室等文字型工作都是綽綽有餘的。
有一個常見問題,對於英文論文,應該先中後英,還是直接用英文書寫?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從個人經驗出發,我覺得先中後英更好一些。雖然,我們目前較少發表中文文章,但是我們的各類項目經費申請,各種國內需要遞交的材料大都是用中文寫就。所以,對一個在國內工作的人而言,中英文的書寫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另外,對於剛涉入研究領域的研究生而言,未必能用英文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時,應當首先通過中文的書寫過程徹底清理自己的思路,將文章中要表述什麼、如何去表述完全理順。即首先用中文處理好科學與邏輯層面的問題,剩下的就基本只是語言層面的問題了。這種處理方式實際上就是遵循將複雜問題分解的思路,即將科學問題與外語問題剝離並分別處理。
如果將科學、邏輯、語言的問題混雜,則可能無法表述清楚文章最為根本的科學內容和思想,容易使他人難以理解作者的科學思想。寫英文稿時,請勿直譯,而應將英文寫作視為「二次創作」過程,即首先抓住要表達的意思,再用英文思維方式闡述出來。(若導師要求直接用英文書寫,或個人英文表達能力很強可另論)。
在如何提高英文寫作水平方面,有以下建議,
①從英語為母語的同行論文中學習英文寫作,通過閱讀出聲的方式增強自己的語感;在讀書過程中收集「好詞好句」也是經常被推薦的一種提高英文寫作能力的方法,
②參詳導師或水平更好的人對自己論文的修改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一個途徑,
③已去世的江濤博士曾為中國天文工作者寫過英文語法方面的專門講義,可參考。
(13) 投稿與審稿回復
投稿的具體刊物可根據論文的內容、導師的意見擇定。
對於審稿人的意見,則需要慎重、認真地對待。審稿意見是同行專家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你的問題,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意見,都能使你了解到同行的看法,對其認真處理,一般都會有利於將文章內容闡述得更加清楚,使科學內容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以下幾點意見供參考。
(1) 寫回覆意見時,對審稿人應表示感謝,要表現出對審稿勞動的尊重和自己認真修改的誠意來;
(2) 應仔細體會評審人的意見,特別是英文意見,能將其要點全部標出、仔細地揣摩審稿人的出發點和意圖,對審稿人暗含的意思(如果有的話)和要點進行總結,避免做出「答非所問」式的回答;對所有的要點都要逐一答覆,並在回覆中註明文中修改之處,這一般在編輯的要求中也會說明;
(3) 對於自己需要堅持的內容、或者有較大不同意見時,應注意儘量周全地闡述自己的理由;用具體的理由、而不是情緒去答覆審稿人的意見;對於審稿人曲解之處,則應當首先從自己文字中尋找原因:如果小同行的專家會曲解你的文字,則說明其他大部分人也可能會如此,所以應儘量修改自己的文字,使詞能達意並方便他人理解。
總而言之,科研工作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可以使一個人的許多能力得到質的提高。希望大家都能有所體會並在近期取得成功。
我司提供服務有:職稱論文、畢業論文 等文章代寫代發服務;健康管理師。教師資格證 ,執業醫師,著作,初,中,高級職稱辦理業務, 歡迎諮詢!
我個人朋友圈會定期分享各省市評職稱論文的最新政策,職稱晉升技巧,如果您需要可加我微信或關注我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