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過大年臘月二十三

2020-12-19 陝北信天遊

陝北人過年,三十這邊為月盡,意下讓所有的

不吉利、不順氣、病病災災、魔魔難難全部棄掉。

陝北人過年是講究的,就像過年歌中唱的:臘月裡二十三,我

送灶馬爺上天關;臘月裡二十四,裁下對聯寫大字;臘月裡二

十五,做上幾身新衣褲;臘月裡二十六,割上幾扇豬羊肉;臘

月裡二十七,豆腐做好做黃酒;臘月裡二十八,婆姨臉上把粉

搽;臘月裡二十九,家家蒸出老燒酒;月盡頭,吃早飯,今天忙

的團團轉,先挑水後掃院,窗花對聯貼半天,炸糕豬肉剁下餃子

餡,白天晚上不的歇。

初一初二到初三,拜年女婿叫的歡:「丈母娘強健著,你們娃娃也

乖著。」「女婿女婿你盛著,俺給你做好吃的。」講究著但不麻木,

如那磨房的老磨,不停地轉動,把似瀑的濃汁流進充滿希望的木桶。

三十的餃子,初一的年糕,這三十晚上全家人開始包餃子,除了不

會吃的,都得動動手,一是有個說法叫誰不動手,冬天真會凍手。

其二也是為了紅火熱鬧,洗淨幾個小錢,悄悄的包在餃子裡,說的

是誰吃上誰有福,小孩子們爭著撐著搶著吃。也有嫂嫂們搞惡作劇的,

乘人不注意時,包上一兩個辣椒或水果糖的,吃了水果糖的甜甜蜜蜜

,到是一種好的說法。可吃到辣椒的就苦了,嘴裡那個辣呀,生生辣

出了滿眼的淚珠,爬到冰涼的水管上把口漱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一個勁

的伸舌頭。可過年時有規矩,不能張口罵人,不能動手打人。只得找個

平衡點。初一的餃子就這樣在一片戲嘻鬧騰聲中過去了

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回娘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鬧紅火。後生們

吃飽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勁扭著秧歌去拜年——沿門子。初三一大

早,組織者便抬著鑼鼓家什四處喚人起紅火,後生們聽見鑼鼓響,紛紛

趕來,墨汁畫眉,胭脂打臉,少扮老,男扮女,其實都是清一色的小夥

子。白羊肚手巾扎頭上,白衫綠褲穿身上,腰中挎著柳木鼓,威武神氣

細細一數正好28位,他們分別代表著天上28星宿,隨著銃炮響起,秧歌

隊先拜廟、敬神、娛神,然後就是沿門子秧歌拜年。每到一戶,傘頭便

會觸景生情,即興編出恰當的歌詞唱與主人,好壞全憑傘頭一張嘴,有

喜則賀,有難則表示同情鼓勵和慰問,辦喪事則唱詞至哀,使喜亦樂、

怒也樂、哀也由哀轉變為樂。幾起秧歌唱的主人樂呵呵,有時能唱的

主人也跟著對應幾句。傘頭還不時應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稜木鬥在宅

前來回舞動,傳說傘頭手中的六稜木鬥是王母娘娘門前的奎木鬥,能

起到消災、闢邪的作用。

正月十五還是道教上元節,天官賜福,地官赦罪,這是鄉人最為看中的。家

家戶戶張燈結彩,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聲,歡笑聲連成一片。人們盡情

歡樂。各個集鎮、縣城每年一度的秧歌匯演更是將年節推向高潮。真可謂萬

家空巷,人流如潮,各鄉各村選送的秧歌、腰鼓、社火把集鎮、縣城的大街

小巷塞得滿滿的。文場子、武場子、劃旱船、放竹馬、跳秧歌、唱道情。嗩

吶聲吹的人如痴如醉。到處是人山人海,從街這邊擠到街那邊,不是被擠掉

了帽子就是擠掉了鞋。小孩怕擠,被大人高高舉過頭頂,和大家一塊觀看著

一年一度的盛事。

火塔塔是這裡正月十五的一大景觀。村頭、街頭、門前用大塊煤炭壘成寶塔

形狀。聽當地人講最大的火塔塔要用三、四車優質煤炭來壘呢,每當明月升

起,全村的人們圍著燃燒的煤塔載歌載舞,熊熊的火焰旁,嗩吶吹手如醉如

痴,牛皮鼓子鏗鏘有力,歡歌笑語聲迴蕩在黃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時抱起小

孩在火上燎一燎,這叫燎百病,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

相關焦點

  • 【網絡媒體走轉改】陝北榆林過大年活動啟動 旨在發展壯大當地旅遊...
    西部網訊 (記者 李明)院外的鑼鼓聲陣陣,「雙水村孫玉厚家」的女主人正忙裡忙外,張羅著年茶飯,即將招待慕名而來體驗陝北過大年民俗的遊客。「黃饃饃、黑饃饃、窩窩頭、涼麵涼粉、刀刀腕託、黑楞楞……都有賣的。」
  • 從小年臘月二十三到大年除夕夜,諸神歸天百無禁忌
    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講究頗多。據說這一天灶王爺上天。關於「灶王」,《辭海》有很祥細的介紹:「灶君,亦稱『灶王』。中國舊時民間信仰的灶神。供奉於灶頭,被認掌管一家禍福。『夫奧者,老婦之祭也。』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 陝北榆林過大年活動助力全市旅遊
    本報記者/蔣建勇2018陝北榆林過大年即將開始,火紅熱鬧的氣氛拉開了新年的帷幕。一排排的燈籠掛起來,香噴噴的年茶飯準備著,逛廟會、賞花燈、轉九曲、鬧社火、扭秧歌、猜燈謎、吹嗩吶、唱民歌等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輪番上演鬧新春。陝北榆林過大年,全民參與共助力。
  • 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飴糖的由來習俗
    具體過小年要吃什麼?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哪些食物呢?為什麼過小年要吃飴糖?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 過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為什麼北方是臘月23,南方是臘月24呢?
    過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為什麼北方是臘月23,南方是臘月24呢?今天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是我們這裡過小年的日子,小年在農村還是很重要的節日,過去是需要掛宗譜擺放供品,只不過現在農民嫌麻煩不再掛宗譜了,但擺放供品和小年該守的規矩還是繼續堅持做著。
  • 二十三、二十四、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你的家鄉小年是哪一天?
    一些民俗專家認為,北方在南宋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為臘月二十四;鄱陽湖等地居民,小年則定在臘月二十五。所以現在北方地區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地區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 「二十三,糖瓜粘」 過小年,要重視起來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臘月二十三起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 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你家小年是哪天?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但是由於地域的影響,各個地區對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央視新聞頻道今天播著播著就出現了豌豆黃、薩其馬、驢打滾、湯圓、花生糖、芝麻糖……網友表示:央視播新聞猝不及防變吃播。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 農曆臘月二十三、四小年 關於小年的詩詞有哪些 小年童謠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民間要向灶君供上糖瓜、糕餅等,祈福求順。「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開始進入過年節奏,掃塵、剪窗花、沐浴理髮、守歲拜年…除夕7天倒計時,年來啦。年的氛圍離不開裝點。拿吊錢福字門花燈籠之類把房間裡裡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勢就拉開了。
  • 陝北過大年 春節賞民俗自助遊攻略
    那就這樣,留出三五天假期,跟我們一起去尋找「最陝北」的風情!曾經在《延安保衛戰》的表演中觀看過小規模的安塞腰鼓表演,被熱情奔放的陝北漢子們深深感染過,今日真正來到這腰鼓之鄉,感觸便更加深刻了。離開陝北時,我這個住慣了水泥森林的人面對著蒼茫的山梁,喉中似被什麼東西哽住了般,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壓抑在胸腹中的鬱氣一吼而出。想來,無論是響遏行雲的信天遊,還是歡天喜地的祈福祭祀活動,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陝北人一種情感宣洩。廣漠無垠的黃色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宏而又深藏著悽然、悲壯;清峻、剛毅而又飽含著沉鬱、頓挫,一如陝北人的性格。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是春節的一個序曲。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
  • 進了臘月都是年,臘月之後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值得收藏哦
    農曆十二月,就是我們中國人俗稱的「臘月」。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臘月、等等30多種叫法。其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臘月」了。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
  • 臘月傳統習俗不能忘 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忙清掃
    本報隨機選取了年齡在24歲至45歲之間的30位讀者進行了採訪,「掃房子」和「趕大集」成為最受關注的臘月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習俗:話說灶神今天要上天庭面奏玉皇,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因此要祭拜灶神,讓他上天言好事。
  • 2019紫禁城裡過大年門票怎麼買?
    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2019年1月6日(臘月初一)-2019年4月7日(三月初三)  故宮預約購票入口:點擊進入  展覽為期三個月,從2019年1月6日向觀眾試開放,1月8日正式展出至4月7日,即陰曆戊戌年臘月初一至陰曆己亥年三月初三「上巳節」,這與傳統的慶賀新年活動的時間相吻合
  • 臘月廿九到大年初三 各大衛視春晚排隊給你拜年!
    (原標題:臘月廿九到大年初三 各大衛視春晚排隊給你拜年!) 從臘月廿九到大年初三
  • 過小年迎大年|「小年」到,年味足!小年習俗早知道!好運連連來!
    
  • 銅陵市義安區胥壩鄉村民做米粑粑過小年
    這裡村民有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據說過去村民做米粑粑主要是為了祭祀灶王爺,傳說灶王爺在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都要見玉皇大帝報告下面情況。為了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大家都要做米粑粑送給灶王爺。恰好這天又是過小年,由此人們便有了吃米粑粑過小年和送灶王爺習俗。
  • 農村3個古老童謠,道盡農村臘月習俗,提上句知下句的都是農村娃
    這些童謠形象又生動,也是北方進入臘月後,備年活動的真實寫照。一、給家人添置新衣物,買買買「辭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婆兒要件新棉襖。」進了臘月門兒,農村的閨女小子都興奮起來,知道父母親不管平日多節省,過年也會給自己買件新衣服,買花買炮,歡歡喜喜過大年。
  • 二十三用這小吃堵灶王嘴,全家卻盯著搶,南方人:不是明天小年?
    今天是農曆的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我們大部分北方人常說的小年。為什麼說是大部分北方人呢?因為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人們對於小年的定義和概念也不盡相同。例如,對於很多南方的朋友們來說,農曆的臘月二十四才是對於他們的小年,而江浙滬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的前一夜都叫做小年,南京地區呢則是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稱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的小年是在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則是除夕。
  • 「陝北年茶飯」世代相傳 家庭製作漸被作坊取代
    每年一進入臘月,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家家戶戶就開始做年茶飯——蒸黃饃饃、炸油糕、做黃酒、做丸子、擀雜麵、做豆腐、煮豬肉、生豆芽……歷史久遠每樣茶飯都有美好寓意綏德屬於半乾旱黃土地域,以種植雜糧為主。綏德縣文化館非遺辦公室的延保霞介紹說:「油糕是陝北過大年、紅白事必吃之食。還有紅事時,男方給女方送離母糕、抄糕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