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人過年,三十這邊為月盡,意下讓所有的
不吉利、不順氣、病病災災、魔魔難難全部棄掉。
陝北人過年是講究的,就像過年歌中唱的:臘月裡二十三,我
送灶馬爺上天關;臘月裡二十四,裁下對聯寫大字;臘月裡二
十五,做上幾身新衣褲;臘月裡二十六,割上幾扇豬羊肉;臘
月裡二十七,豆腐做好做黃酒;臘月裡二十八,婆姨臉上把粉
搽;臘月裡二十九,家家蒸出老燒酒;月盡頭,吃早飯,今天忙
的團團轉,先挑水後掃院,窗花對聯貼半天,炸糕豬肉剁下餃子
餡,白天晚上不的歇。
初一初二到初三,拜年女婿叫的歡:「丈母娘強健著,你們娃娃也
乖著。」「女婿女婿你盛著,俺給你做好吃的。」講究著但不麻木,
如那磨房的老磨,不停地轉動,把似瀑的濃汁流進充滿希望的木桶。
三十的餃子,初一的年糕,這三十晚上全家人開始包餃子,除了不
會吃的,都得動動手,一是有個說法叫誰不動手,冬天真會凍手。
其二也是為了紅火熱鬧,洗淨幾個小錢,悄悄的包在餃子裡,說的
是誰吃上誰有福,小孩子們爭著撐著搶著吃。也有嫂嫂們搞惡作劇的,
乘人不注意時,包上一兩個辣椒或水果糖的,吃了水果糖的甜甜蜜蜜
,到是一種好的說法。可吃到辣椒的就苦了,嘴裡那個辣呀,生生辣
出了滿眼的淚珠,爬到冰涼的水管上把口漱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一個勁
的伸舌頭。可過年時有規矩,不能張口罵人,不能動手打人。只得找個
平衡點。初一的餃子就這樣在一片戲嘻鬧騰聲中過去了
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回娘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鬧紅火。後生們
吃飽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勁扭著秧歌去拜年——沿門子。初三一大
早,組織者便抬著鑼鼓家什四處喚人起紅火,後生們聽見鑼鼓響,紛紛
趕來,墨汁畫眉,胭脂打臉,少扮老,男扮女,其實都是清一色的小夥
子。白羊肚手巾扎頭上,白衫綠褲穿身上,腰中挎著柳木鼓,威武神氣
細細一數正好28位,他們分別代表著天上28星宿,隨著銃炮響起,秧歌
隊先拜廟、敬神、娛神,然後就是沿門子秧歌拜年。每到一戶,傘頭便
會觸景生情,即興編出恰當的歌詞唱與主人,好壞全憑傘頭一張嘴,有
喜則賀,有難則表示同情鼓勵和慰問,辦喪事則唱詞至哀,使喜亦樂、
怒也樂、哀也由哀轉變為樂。幾起秧歌唱的主人樂呵呵,有時能唱的
主人也跟著對應幾句。傘頭還不時應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稜木鬥在宅
前來回舞動,傳說傘頭手中的六稜木鬥是王母娘娘門前的奎木鬥,能
起到消災、闢邪的作用。
正月十五還是道教上元節,天官賜福,地官赦罪,這是鄉人最為看中的。家
家戶戶張燈結彩,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聲,歡笑聲連成一片。人們盡情
歡樂。各個集鎮、縣城每年一度的秧歌匯演更是將年節推向高潮。真可謂萬
家空巷,人流如潮,各鄉各村選送的秧歌、腰鼓、社火把集鎮、縣城的大街
小巷塞得滿滿的。文場子、武場子、劃旱船、放竹馬、跳秧歌、唱道情。嗩
吶聲吹的人如痴如醉。到處是人山人海,從街這邊擠到街那邊,不是被擠掉
了帽子就是擠掉了鞋。小孩怕擠,被大人高高舉過頭頂,和大家一塊觀看著
一年一度的盛事。
火塔塔是這裡正月十五的一大景觀。村頭、街頭、門前用大塊煤炭壘成寶塔
形狀。聽當地人講最大的火塔塔要用三、四車優質煤炭來壘呢,每當明月升
起,全村的人們圍著燃燒的煤塔載歌載舞,熊熊的火焰旁,嗩吶吹手如醉如
痴,牛皮鼓子鏗鏘有力,歡歌笑語聲迴蕩在黃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時抱起小
孩在火上燎一燎,這叫燎百病,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