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的「小年」,也是進入春節的重要標誌。從這一天起,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現代人工作節奏快了,生活條件好了,他們是如何為春節做準備呢?
本報隨機選取了年齡在24歲至45歲之間的30位讀者進行了採訪,「掃房子」和「趕大集」成為最受關注的臘月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習俗:話說灶神今天要上天庭面奏玉皇,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因此要祭拜灶神,讓他上天言好事。現在都市家庭已沒有了灶膛,那我們思考可多準備一些糖果、糕點,寓意來年生活甜甜蜜蜜。
有26名讀者表示從來沒有祭過灶,4位讀者表示曾在孩提時代跟大人祭拜過。網友xie107發帖說,「雖沒有條件祭灶,但這天會買灶糖(麥芽糖)。」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須對住所進行徹底的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乾乾淨淨迎新年。
有28位讀者選擇此項為「最看重的習俗」。在高新區上班的楊君利先生說,「掃房」有掃走「不順」的寓意,家裡很重視。其實,掃房子不必「畢其功於一日」,習俗中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除夕為止均為掃塵日(迎春日)。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
習俗:家家都要做豆腐、買豆腐,取豆腐為「鬥福」之意。當天還要「接玉皇」,舊俗認為玉皇大帝將在這一天下界,視察人間善惡,因此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祈盼來年得福。
有兩位讀者看重此習俗。家住吉祥村的範華峰先生說,他每年的這天都會去做一些公益事情,例如獻血、捐款,「我不是迷信,而是感到人需要這種敬畏之心。」
臘月二十六,燉大肉
習俗: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對此感興趣的有6名讀者。計程車司機晁招敏對這一習俗情有獨鍾,「我們家年前會燉出一鍋大肉放著,年前吃它解饞,年中吃它方便,年後吃它依然下飯,過癮又實惠。」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習俗:現在雖說不用宰雞了,但趕大集備年貨還是有必要的,買些鞭炮、春聯、糕點、酒水、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等等。
看重此習俗的讀者多達26人。家住紅廟坡的讀者李冠華說,和家人一起去購年貨,不在乎真的買了些什麼,在乎的是與家人一起體會年味的溫馨感覺。
臘月二十八,貼花花
習俗:這一天要在屋內掛上年畫,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則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窗戶上還要貼上漂亮的窗花。需要注意的是,春聯和門神則要留到除夕再貼。
共17名讀者選擇了此項。家住太華路的張清雅說,每年貼窗花的時候就想起了已故的奶奶,老人窗花剪得非常漂亮,不但給自家剪還送給四鄰,人緣很好。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習俗:按老理兒從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饅頭和炒菜。諧音聽起來像「爭吵」,因此就在這一天把年後幾天吃的饅頭、花饃提前準備好。
有12位讀者看重此習俗。家住辛家廟的呂萍女士說,平時在家自己蒸饅頭的次數不多,但臨近年關,他們家還是會在這天蒸點饅頭,也算應習俗討個吉吉利。
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習俗: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因為今年沒有臘月三十,原本年三十進行的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守歲、吃年夜飯等習俗都在臘月二十九這天完成,特別是「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的壓歲錢是不能少的。
專家點評
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民俗專家傅功振說,臘月習俗歌謠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主要是提醒大家過年時必做的一些準備,其實每日做什麼,不必苛求與習俗完全相符。
最重要的是,體會全家人一起為年節忙碌時,那種充實的感覺。漂泊在外的遊子,也會趕在這個階段回到父母身邊,參與到忙碌中去。在這「忙碌」中,家庭成員更加和睦、親情維繫得更為緊密,這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
本報記者楊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