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至凡在指揮合唱團。(廈門六中供圖)
7月30日,廈門六中的排練廳再次迎來學校阿卡貝拉合唱團的學生們,和往常不同的是,合唱團再也等不來指揮老師高至凡。
上月,帶火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的高至凡驟然離世。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8歲,但他帶著孩子們追逐音樂夢想的身影,永遠鮮活閃亮地刻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一名從教僅五年的年輕教師,一張總是笑呵呵的臉龐,緣何能在全國引發如此多的關注和討論?在來自高至凡周圍的學生、家長、朋友的回憶中,一個傾心教學、愛護學生,對音樂有著純粹追求的年輕形象愈加立體。
高至凡走了,但他為學生們開啟了音樂之門,燃起了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愛。無數認識和不認識他的人聽著他的故事,和他說著再見,透過他看見教育的初心,和為夢想奮鬥的美好樣子。
音樂在他身上發光
在廈門六中藝術團團長陳琦的印象中,五年前初到六中的高至凡是一個扎著小辮子的毛頭小夥子,提著藍色印花布的小袋子,簡歷就薄薄的兩張紙,滿身上下都流露一股青年藝術家特有的氣質。
「每次見到高老師,他都是笑呵呵的,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陽光大男孩。」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成員邱詩晗同學的媽媽李寶英說,這段時間,她閉上眼,依然是高老師帶著學生們笑眯眯的樣子。
但是,就是這個看起來「很不老師」的老師,主動找到學校,要求負責合唱團。他就像一劑催化劑,給六中合唱團帶來奇妙的化學反應。
高至凡任教廈門六中合唱團時的第一任團長、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劉曉奇回憶道,高老師接手合唱團時,其實學生們的興趣已不在合唱上。如何讓大家重燃對音樂的熱愛,成為他面對的第一關。然而,高至凡笑呵呵、隨和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敢於創新、追求有意思的心。
他找來室友——同樣熱衷於音樂的徐聰一起琢磨,最終決定用阿卡貝拉的演繹方式,在這群中學生的身上嘗試做無伴奏、多聲部的合唱。
「他是一個認真的人,有自己對音樂的追求。他尊重各種形式的音樂,不管是古典還是流行音樂都玩得溜,這也是我們能夠走到一起,進行這麼多創新的原因。」徐聰說,要跳出傳統合唱的模式創新,是不小的考驗,每個作品他都要來來回回修改很多次,直到滿意為止,「至凡一直都是要最好的效果」。
在課堂上,高至凡很善於吸引孩子們的視線,「怪招」不少:讓學生咬住紅酒軟木塞發音,訓練腔體共鳴;讓學生們用氣息將紙片貼在牆上;讓學生金雞獨立,練習氣息……
在陳琦看來,高至凡給音樂組帶來了一股清流,不按常理出牌的他用有心、有趣的教學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心,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喜歡音樂、感受音樂、熱愛音樂。
一心投入阿卡貝拉合唱團,高至凡的課後時間、節假日經常被合唱團的相關事務塞得滿滿的,不是在排練,就是在編曲創新。為不斷給自己充電,每到放假,他還會自費到北京、上海拜師學藝,上海Echo合唱團指揮洪川、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指揮金承志因此和他成了朋友,還曾為六中合唱團給出指導。
在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憑藉一首《青花瓷》迅速在網上走紅後,高至凡又帶領合唱團陸續推出許多優秀作品,無一不獲得眾口稱讚。
守住合唱團的初心
其實,熟悉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的人更能明白這支合唱團的不易——不僅玩轉了合唱,將天籟之音唱響全國,更在於爆紅之後的克制和低調。
為守住合唱團的初心,合唱團從不接觸商業演出,除少數公益表演,很多活動邀請高至凡都推掉了。這也正和他本人的性格如出一轍。他曾說過,阿卡貝拉合唱團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合唱過程中,能發現音樂的美,愛上音樂,享受音樂,提升音樂審美和素養。
在合唱團走紅之前,他是默默奉獻的那個人,合唱團受到廣泛關注後,他仍習慣把自己「藏起來」,碰到推不掉的採訪,他也總是把搭檔徐聰拉上。
今年,廈門六中想要為他申報省五一勞動獎章,他拒絕了,最後還是他的同事幫他填寫了所有申報材料。
高至凡的行事風格也深深影響了許多學生。
「他真正讓孩子們熱愛上了音樂。」廈門六中副校長戴鷺堅說。高至凡走後,戴鷺堅在幫助他的父母整理遺物時發現,高至凡的「家產」只有幾箱唱片、一部手機和一張餘額不多的銀行卡,這再度讓他動容。
他的音樂夢,有人接力
8月3日,在廈門滄江劇院,吉島合唱團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波西米亞之夜」的夏季音樂會。音樂會的最後,這個由高至凡參與組建的合唱團以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再次表達了對他的思念,現場演奏者和觀眾無不為這個年輕的音樂教師潸然淚下。
徐聰說,吉島合唱團是高老師和他在校外做的一個樂團,集結了一群音樂愛好者,音樂會上演奏的很多曲目都是以前高老師和他們一起選取或創作的。
「我們會繼續下去,把音樂做得更好,這一定也是至凡希望的。」徐聰說。
高至凡走後,目前,徐聰接過高至凡的指揮棒,負責幫助六中帶阿卡貝拉合唱團。據悉,今年教師節,合唱團將推出一首紀念高至凡的歌曲,也獻禮教師節。
如今,高至凡的不少學生也走上繼續學習音樂、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在劉曉奇看來,高老師留給他們的,不僅是合唱,不僅是阿卡貝拉,高老師一點一點地給他們講了各種音樂形式,幫他們打開了音樂世界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從高至凡身上,他們還學到了如何為人處世。
斯人已逝,但高至凡留下的,還有對教育初心的思考。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朋友圈中寫道:「在教育被附加了太多因素,孩子們太累的今天,如何讓教育回歸本真的模樣,讓孩子們萌發出青春應該有的樣子,高至凡老師通過他5年的教育生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思考。享受音樂,並且把最美好的東西教給學生,讓藝術啟迪學生的人生,讓他們活出最美好的樣子。這也是時代的心聲、時代的呼籲。」
(記者 楊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