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機器人觸覺好過人類 響應速度快1000倍

2021-01-15 騰訊網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

使用異步編碼電子皮膚(以下簡稱「ACES」)——一種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團隊開發的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可能很快就會具有與人類皮膚相當,甚至更好的觸感 。

新開發的電子皮膚系統達到了超高的響應性和更不容易出現損壞,可以與任何類型的傳感器皮膚層匹配,被用作電子皮膚。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班傑明·蒂(Benjamin Tee)及其團隊完成的這一創新,2019年7月18日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科學·機器人》上。

速度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更快

班傑明·蒂表示,「人類利用觸覺來完成幾乎每一項日常任務,例如拿起一杯咖啡或握手。沒有觸覺,我們甚至會在走路時失去平衡感。同樣,機器人需要有一種觸覺,以更好地與人類互動,但目前的機器人仍然無法很好地感知物體。」他已經從事電子皮膚技術的研究十多年,希望為機器人和假肢提供更好的觸覺。

新加坡國立大學這一科研團隊從人類感覺神經系統中獲得靈感,花了一年半時間開發出一種可能表現更好的傳感器系統。雖然ACES電子神經系統像人體傳感器神經系統那樣檢測信號,但它由通過單個電導體(不同於人體皮膚中的神經束)連接的傳感器網絡組成。它還不同於現有的電子皮膚——具有相互連接的布線系統,可以使它們感覺到損壞。

班傑明·蒂詳細闡述了從人類感覺神經系統中獲得的靈感,「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是非常高效的,它一直發揮作用,以至於我們經常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它還非常不容易遭到損害。例如,當身體出現傷口後,我們的觸覺不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夠模仿我們的生物系統的工作方式,並對它進一步改造,我們就可以在機器人技術領域取得巨大進步。電子皮膚主要用於機器人」。

ACES檢測到觸摸的速度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例如,它能夠在不到60納秒的時間內區分不同傳感器之間的物理接觸 ——這是電子皮膚技術的最快速度——即使有大量傳感器也是如此。採用ACES技術的電子皮膚還可以在10毫秒(比眨眼快10倍)內準確識別物體的形狀、紋理和硬度。這是通過ACES系統的高保真度和捕獲速度實現的。

ACES平臺還可以通過設計,實現針對物理損壞的高健壯性——電子皮膚的一個重要特性,因為它們經常與環境接觸。與現有電子皮膚中用來互連傳感器的當前系統不同的是,ACES中的所有傳感器可以連接到公共導電體,每個傳感器獨立運行。只要傳感器和導電體之間有一個連接,採用ACES技術的電子皮膚就可以繼續發揮作用,從而更不容易造成損壞。

用於機器人和假肢的智能電子皮膚

即使傳感器數量不斷增加,ACES的簡單布線系統和卓越的響應能力,也將促進智能電子皮膚大規模應用於機器人、假肢和其他人機界面中的人工智慧應用。

班傑明·蒂解釋說,「可伸縮性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因為機器人和假肢相對較大的表面積要求大塊的高性能電子皮膚。ACES可輕鬆與任何類型的傳感器皮膚層搭檔,例如,用於感應溫度和溼度的皮膚層,開發能夠用於多種用途、具有卓越觸覺的高性能ACES電子皮膚。」

例如,將ACES與同樣由班傑明·蒂團隊開發的透明、能自我修復和防水的傳感器皮膚層搭配,可以開發一種像人的皮膚那樣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電子皮膚。這種類型的電子皮膚可以用來開發更逼真的假肢,幫助殘疾人士恢復觸覺。

其他潛在的應用包括開發更智能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執行災難救援任務或完成一些平凡的任務,例如在倉庫中包裝貨物。因此,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一團隊將考慮進一步將ACES平臺應用於先進的機器人和假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表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項研究,讓人們對機器人技術的未來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未來機器人會以事件驅動的方式,結合多模態來感知和處理信息。有越來越多類似的研究顯示,一旦我們對整個系統進行基於事件的範式重新設計,包括傳感器、數據格式、算法和硬體體系結構,神經擬態計算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延遲和功耗。」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 「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
    這項工作著重介紹了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表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項研究,讓人們對機器人技術的未來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未來機器人會以事件驅動的方式,結合多模態來感知和處理信息。
  • 機器人怎麼有觸覺?神經形態晶片和電子「皮膚」提出解決方案
    圖源NUSThomas Macaulay/TNW我們將觸覺視為理所當然。機器人通常很難複製這種感覺,從而限制了它們操縱物體的能力。但是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可能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 將人造皮膚與神經形態「大腦」配對。 該系統由電子皮膚專家助理教授Benjamin Tee和AI專家Harold Soh領導的團隊開發。 兩人共同創造了一個結合了觸摸和視覺的機器人感知系統。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首先,我們討論人類 "觸覺" 的生理和編碼方式,及其在傳遞觸覺數據等任務中的重要性。然後,在分析人類觸覺的基礎上探討機器人 「觸覺傳感」 系統的構建,特別是觸摸感知(Tactile Perception)的方法和應用。最後,具體分析兩篇關注在具體應用場景中向機器人引入觸覺傳感技術的文章。一、人類「觸覺」首先,我們來分析人類的觸覺究竟是什麼。
  • 如何讓機器人具備像人類一樣的觸覺?
    以下為文章全文:在工廠和倉庫,機器人在力量和精度上通常都勝過人類。人工智慧軟體可以駕駛汽車,可以戰勝西洋棋大師,還能在《危險邊緣》智力問答節目中完勝人類選手。但機器仍然缺乏一些至關重要的能力,因此短期內依舊難以在很多功能上趕超人類——精密而完善的觸覺便是其中之一。
  • 新的電子皮膚創新賦予機器人和假肢一種特殊的觸覺
    [PConline 資訊]由於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是一種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裝置可能很快就會擁有相當於或優於人類皮膚的觸覺。由於機器人需要有觸覺才能更好地與人類互動,所以這項創新是必要的。「如今的機器人仍然不能很好地感知物體,」助理教授Tee解釋道。他從事電子皮膚技術研究已有十多年,希望能給機器人和假肢設備帶來更好的觸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小組從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中汲取靈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一種可能表現更好的傳感器系統。
  • 如何提高機器人伺服電機的響應速度
    當前國內機器人發展迅猛,尤其是工業機器人領域。但在機器人的反應速度、精度上,國內外產品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那麼關鍵點是在哪呢?
  • 機器人將實現「觸覺」
    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仿生機器人,但是目前的機器人是沒有任何觸覺的。2017年,全球製造商每10,000名員工使用了大約85臺工業機器人。相關報告預測,全球工業機器人的供應量每年將增長14%。但是,如果機器人與人更加緊密地合作,那麼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機器人與人將如何安全地進行交互。上個月,科學家揭開了人造皮膚的面紗,使機器人能夠感覺到並響應身體的接觸,隨著人與機器人越來越緊密地接觸,這項技能將是必需的。
  • 什麼制約機器人取代人工?人類複雜的觸覺 | 獵雲網
    無論是在工廠還是倉庫,機器人正逐步以強度和精度優勢替代人類。人工智慧可以驅動汽車,可以打敗西洋棋大師,可以把Jeopardy的冠軍遠遠甩在身後。但是這些機器仍然缺少一個關鍵元素:發達的觸覺。正是這個元素使得它們無法很快地獲得人類的大部分能力。
  • 未來福音:類似於人類觸覺的人工觸覺系統問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近年來,科研者對於觸覺感知系統的研究愈發深入:輕薄具有彈性的納米網格觸覺電子皮膚,使機器擁有類人感知的觸覺系統在進一步加精。優良的觸覺感知系統作用巨大,下面介紹其多元化的應用場景:(1)觸覺電子皮膚假肢上覆蓋帶有大量傳感器的電子皮膚,使得殘疾人士可以在複雜的環境中靈活自然操縱假肢。但是這裡要解決一個感應器讀取感知信息的速度問題。
  •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
    打開APP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來源:[2]   在本篇工作中,研究人員將 GelSight 安裝在了機器人二爪夾具的一側,通過在傳感器上標定靶點和重建三維信息,高密度的力學反饋可以以每秒 60 幀的速度實時傳輸出來。
  • 觸覺傳感器能令機器人感受疼痛!人類的疼痛可以讓機器人代替嗎?
    很多時候,肉體的疼痛是人類無法忍受的,能夠像關公一樣刮骨療傷忍受疼痛的都是非常人。在手術的時候,為了讓病人安靜接受手術,麻醉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麻醉次數過多,範圍過大的時候,人們不可避免的還是會產生一些後遺症,那麼有沒有一種技術能夠代替人類「感受」疼痛呢?
  • 科學網—提升1000倍!未來計算「加速度」
    相比之下,無人機的板載處理器重量是它的20倍,能耗是它的350倍,充電一次卻只能飛行10到20分鐘。 雖然傳統計算架構在過去70年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現有的計算性能相比,大腦仍然是最無敵的計算設備。現實和未來的距離如何拉近? 「未來已來,只是分布不均。」
  • 日本開發觸覺系統使機器人擁有類人感知,可輕柔地抓住蛋糕果凍
    如今讓機器人用恰當的力量抓取東西仍然很困難,因為其不能擁有人類的感覺,必然會在力量的使用方面缺少很好的把控。而真正的觸覺技術是在抓握時表現出來的「柔韌性」。就像人類在用指尖觸摸後感知事物,輕輕地抓住柔軟度不同的物體一樣。近日,豐田通商集團的先端電子有限公司及其集團公司先端系統設計有限公司(NSD)共同開發了一款可以使機器人擁有觸覺的系統,此款系統將配備モーションリブ株式會社的ABC-Core晶片,通過觸覺回放模塊為使用真實觸覺的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
  • 這種皮膚讓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靈敏的觸覺
    橡膠內含細小的蛇形通道——大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一半——充滿了導電的液態金屬。當皮膚被拉伸時,這種液態金屬不會開裂或疲勞,就像固定的電線一樣。當電子皮膚被放置在一個機器人手指或末端執行器上時,這些微流體通道會被放置在它手指的兩側,相當於人類指甲兩側的位置。當你的手指在物體的表面滑動時,你的指甲的一側會突出,而另一側則會因為壓力而變得緊繃。
  • 科學家給予軟體機器人以觸覺感知
    機器人領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軟體機器人,它利用的是柔性材料,不是傳統的剛性材料。但由於軟體機器人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所以一直受到限制。一個好的機器人抓手需要感覺到它所接觸到的東西(觸覺傳感)同時需要感知手指的位置(本體感知)。這種傳感一直是大多數軟體機器人所缺少的。
  • 阿里發布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9月17日雲棲大會,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同時發布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據悉,阿里巴巴已註冊成立小蠻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進機器人的研發和量產落地。
  • 反應速度是人腦的7倍 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來了
    浙江在線9月18日訊 昨天,2020雲棲大會開幕,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宣布阿里雲進入2.0時代:飛天雲這個「超級計算機」,將裝上一個數字原生作業系統,就像Windows讓電腦走進千家萬戶一樣,升級後的雲讓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更加容易,讓雲能夠普及到更多企業、更多人。
  • 有著人類觸覺的電子皮膚機器人,將效增進協作性、安全性與有效性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可以幫助機器人重現人類觸覺的電子皮膚(Electronic Skin,e-Skin)。可以感知輕觸、壓力、溫度與振動並附著在任何平面與曲面的電子人造皮膚「我們開發電子皮膚的主要動機來自於大自然,併集中在我們人類如何與周圍環境交互的問題上,」研究員Florian Bergner表示:「雖然人類主要依賴視覺,但只要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式接觸,觸覺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機器人「看得見、聽得著」之後 下一個「拐點」在觸覺
    早在2016年年底,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沒有感知系統的機器人還是一種設備,只能詮釋機器人的前兩個字。未來的機器人時代將滲透到視覺、嗅覺、感覺等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在非結構環境下的適應能力,怎樣獲取傳感器的數據形成完整的系統,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機器人企業面臨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