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古箏發新枝 魯西南大地傳妙曲
——山東箏派及對魯西南樂曲的影響
古箏樂發源之由來
鄆城古箏製作工藝被列為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省公布的首批73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鄆城水滸好漢城71歲的季玉璽老人,被確定為山東古箏樂的唯一傳承人。製作工藝和唯一傳人全在鄆城,可見鄆城和古箏的關係非同一般。
箏原為宮廷中的一種器樂。相傳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宮女走出宮廷,隱居在鄆城一帶,她先後向世人傳授了 《漢宮秋月》、《隱公自嘆》、《鴻雁捎書》等箏曲。於是,箏樂開始在鄆城一帶盛傳至今而不衰。
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任鄄城王期間,根據當時鄆鄄一帶箏藝盛行的景象,曾寫有「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弦鳴慷有音,撫彈箏慨餘」的詠箏詩句。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也有「忠義堂上插遍菊花,燕青彈箏,各取其樂」的描述。
明朝,箏在魯西南甚是盛行。如今,在鄆城縣陳坡鄉黎仝莊還保存著明代萬曆年間的一架十六弦古箏。自清朝以來,箏在山東大地更是迅速發展,特別是菏澤市的鄆城、鄄城、牡丹區和聊城市的臨清市一帶很是普及,菏澤民間傳有「城內大戶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箏」的說法,鄆城則享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的美稱。由此可知,菏澤不僅是聞名中外的牡丹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而且還是著名的古箏之鄉。
箏樂在漢代從宮廷傳到鄆城後,之所以在鄆城及其周邊地區得到發展,是有其獨特原因的。古代,魯西南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但這裡的民間音樂,卻極其豐富多採且保持著土生土長的別致風味。魯西南是中國戲曲音樂中「四大聲腔」之一「梆子腔」的發源地,流行著以「梆子戲」、「大弦子戲」為代表的地方戲曲十幾種之多,還有以山東琴書為代表的多種曲藝音樂。
箏樂與魯西南樂曲
「魯西南鼓吹樂」更是在全國享有盛名。鼓吹樂健康、粗獷、熱情的音樂風格在各樂種中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當地勞動人民樸實、憨厚、熱情的精神風貌,而古箏音樂則屬於抒情性較強的樂種,似乎更深地體現了勞動農民性格的另一面和他們豐富的精神內涵。除此歷史原因外,地方上的音樂組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鄆城地區常見的民間音樂組織形式是「打平戶」,即在約定的日期,各村的民間樂手、藝人們自帶樂器和乾糧,在約定的地點聚會,帶來的乾糧一般都收集後再均分,「打平戶」即費用均攤的意思。「打平戶」時開始一般都演奏琴書音樂,往往是村上的人都來聽。等到合奏起大板套曲時,聽的人就比較少了,一般只剩下些愛好者,但此時也正是民間藝人互相學習,切磋技藝的好時機。傳統的大板箏曲也就是這樣得以流傳、提高。「打平戶」這種民間音樂活動,在古箏流傳的過程中,對傳播、發展古箏音樂起了重要作用。
在千百年來流傳發展的過程中,箏樂與魯西南一帶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濃鬱地方風格的流派,因此被稱為「山東箏派」。山東箏曲富有剛勁、優美、音韻濃鬱的藝術特點,恰似魯西南人耿直、樸實的個性。樂曲繁茂如林,有的清秀細膩,如泣如訴;有的粗獷豪放,如萬馬奔騰;有的抒發懷古之幽思;有的描寫離情之別緒;有的寄情於花鳥魚蟲、高山流水,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對邪惡的鞭撻或對英難的謳歌,對秀麗山川的讚美,使人們聽了興趣盎然,回味無窮。
山東箏曲分為大板箏曲和小板箏曲兩類。大板箏曲為有屬名的箏曲,屬於八板體系,一般8拍一句,共8句。第5句再加4拍,全曲共68板,此類樂曲是從山東琴書或呂劇演出後樂手們合樂的純器樂曲 「碰八板」中脫離出來的。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風擺翠竹》等。小板箏曲則是民間演奏家將民歌或是琴書的唱腔、曲牌器樂演化而來的,旋律以小巧為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鄉土氣濃,活潑而富於歌唱性,不受板數限制。代表曲目如《鳳翔歌》、《天下同》等。
山東箏派傳統的演奏技法可概括為:右手的「託、劈、抹、挑、勾、剔、花、撮、搖」;左手的「虛、實、點、按、滑、揉、顫、走」。特別是右手拇指小關節連續快速地「託、劈」所形成的「搖」指手法、「花」音手法、八度大跳的「勾搭」手法,以及左手「走」指手法,在全國各箏派中有其獨特的風格。
箏樂派系及其傳人
說山東古箏樂,離不開鄆城縣陳坡鄉的黎仝村,現知最早的一位山東古箏樂傳人黎邦榮,就是黎仝村人。黎邦榮是清末民初的文人,以教書為生。他擅長箏、揚琴等多種樂器及山東琴書演唱。他的技藝和樂譜,據說授自一位不傳名的僧人。
在黎邦榮的學生中,有不少出色的山東箏演奏家,如張為昭、黎連俊、張為臺等人,他們都為山東箏派的傳播作出了貢獻,並在家鄉一帶享有盛名。其中張為昭最為著名。1956年,建校不久的中央音樂學院聘請張為昭先生教授古箏。於是,張為昭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古箏教師,張先生一生培養了大批古箏藝術人才,分布在全國各地。如:西安音樂學院的高自成、山東藝術學院的韓庭貴、上海音樂學院的何寶泉、星海音樂學院的史兆元等等。1959年3月,張為昭留下了《漢宮秋月》、《美女思鄉》等十二首傳統山東箏曲錄音,這是當今我們能聽到的最早的山東箏派錄音。
人們把全國的箏樂分為山東箏派、河南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和武林箏派五個大的流派。鄆城一帶是山東箏派的發源地。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為昭、西安音樂學院教授高自成、瀋陽音樂學院教授趙玉齋、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韓鳳田、山東音樂學院教授韓庭貴、中國古箏學會副會長趙登山等一批國家級古箏大師都是鄆城人。這麼多古箏高手籍貫同縣,實屬罕見!
為了讓古箏藝術得到發揚光大,現在,鄆城縣成立了古箏製作協會,宋江武校水滸文化旅遊城內設立了古箏作坊,製作的古箏不但受到國內演奏者的青睞,而且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鄆城縣還成立了 「魯韻古箏培訓中心」。一大批古箏演奏人才先後從這裡走向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等全國著名音樂院校。
2008年,在「藝術中國青少年國際展示交流活動」大賽總決賽中,來自「魯韻古箏培訓中心」學生劉娜過關斬將,最終榮獲金獎。對此,還有人特寫詩讚曰:「山東箏派發源地,又見古樹發新枝。」 曹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