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下雪了
農曆新年的第一場雪
在漢口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裡
我們的白衣戰士
正在咬緊牙關跟病毒搏鬥
他們中,有人餓著肚子給病人餵飯
有人汗流如雨,下班脫下護目鏡
倒出一灘汗水……
在病房黨旗下
第二批東莞市支援湖北
疫情防控醫療隊隊員
重溫入黨誓言
「我保證不辱使命,必定戰勝疫情!」
無論是暴雨,還是暴雪
無法阻止我們這些
最美白衣逆行者的腳步
1
25633名白衣戰士
重新裝飾荊楚大地
▌李益明:市松山湖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
今天,武漢下雪了。早上是米粒大的雪粒,雖然密集,但很快就融了。到了下午,雪越來越大,變成了鵝毛大雪。很快馬路、房頂上、樹上都變白了。
今天我輪休,看到上班的同事冒著暴風雪,負重前行,忍不住心疼。他們中有很多人,脫下防護服,在家裡還是可以撒嬌的孩子、是孩子時刻牽掛的爸爸媽媽……
今天看到一個數字:25633。皚皚白雪中,這25633名來自五湖四海的白衣戰士,正在與病毒戰鬥,重新裝飾荊楚大地。我有幸是其中一員。
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25633名白衣戰士,也會默默地撤退。但只要國家需要,依然是那句,「若有戰,召必回!」
2
病區加床
收置病人近80人
▌張利權:厚街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護師
2月14日,武漢大雨。今天我上的是8點至12點班。早上六點,敲打著窗戶的大雨聲就將我喚醒了。
打開手機,看到後勤總管發到群裡一條暖心的消息:今天下雨,上班的戰友注意安全。
病區響應能收盡收的號召,加床多收置近80名病人。不巧的是,這兩天有個隊友身體不適。因此,我們這個班的任務更重。還好,在大家團結默契地努力下,沒出問題,順利交班。
前兩天,我們醫院護理部張主任給我們寫信,給我們鼓勁打氣。張主任還特意說了:「家裡再困難也絕對會保障前線需要,你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平平安安歸來。」其實,在當下的疫情形勢下,哪裡有什麼前線與後方之分!我們都知道,為了支援在前線的我們,家裡的同事也在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不管身在何處,我們都是戰友。
3
腳不能停下來
停下來就會著涼了
▌梁秀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師
「下班的時候,我們看到雪了。」今天出門上班前,戰友告訴我。今天是2月14日,我上的是17時至22時的班,出門上班時明顯感覺到冷了。當時,我心裡幻想著:我們能堆雪人?在雪中漫步?當然我也知道這只能想想,現實是我們要去「打仗」。
帶著對雪的胡思亂想來到醫院。接班後,空氣消毒、輸液、拔針、協助患者吃飯、打熱水、測血糖、打胰島素……一件一件事情密密地湊在一起,前腳打後腳地忙碌,衣服一下子就汗溼了。看雪的幻想,早就丟在九重天外了。只有後背傳來的陣陣涼意,提醒著我:腳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會著涼了。
病區裡的病人在吃飯時看著我們忙碌的身影,忍不住問我吃飯沒有?我笑著跟他們說,我們上班前吃過東西了,不餓。但這時候,肚子卻不懂事地咕嚕咕嚕響起來了。真是夠囧的,說個謊都被抓現行。
一位阿姨摸著我的手,一直說讓我們受苦了:「如果不是這場病,你們這時候應在家裡過節,不用跑來這麼遠的地方幹這麼累的活。」我不敢接話,就怕下一秒落淚,只能握著阿姨的手。在這場戰爭中,病患和醫護早已是一家人,是互相理解,互相鼓勵的家人!
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下班了,想著外邊可能下雪了,誰知卻還是雨。大家都沒有準備雨具,只好頂著衣服向公交車跑去。雨水打在臉上又冷又痛。回到酒店,我們都忍不住笑了:在這麼浪漫的日子裡,都沒收到玫瑰,反而個個成了落湯雞……
4
國家級大咖送課上門
東莞大後方全力支援
▌錢艮兒:市人民醫院主管護師
有先我一步進艙的隊員跟我分享一個疑問:「防護服密閉性好,為什麼坐下時會有一股氣流從下往上流出?難道是沒有包裹嚴密嗎?」
後來,我找到了答案,還是從國家級大咖那裡尋到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李六億教授送課上門,講解防護標準,解難答疑。原來,防護服只能防噴濺,不能防空氣,不是穿得越多越好。
李教授還說了,日常防護中,主要是做好行為隔離,包括落實手衛生及呼吸道防護,要注意檢測口罩的密合性。皮膚是最好的保護屏障,要注意保持皮膚的完整性。同時,住處要每天勤通風,並要保持良好心態。總之,增強自身抵抗力就是抗擊病魔最好的法寶。
這些知識,不僅對我們有用,對所有的市民也挺有用的。大家學起來呀!
有了大咖專業知識護體,即將進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工作的我也是信心倍增。隊友們分享的小經驗,也非常有用。有人因戴口罩出現皮膚破損,第一批支援的同事,也熱心地教會了我們,在佩戴N95口罩時要如何調整好口罩和綁帶的位置,做到受力均勻,防止滑動,儘量避免出現壓瘡。
在東莞後方,同事們也在想我們之所想。我們醫院的馬榮主任還專門諮詢了皮膚科的李俊傑主任,給我們提供了《醫用防護裝備引起的常見皮膚損害及防治》等資料。
2月15日7時,我就要正式進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值班。期待一切都好!
5
脫護目鏡能倒出一小灘汗水
穿紙尿褲因心理障礙尿不出
▌謝如湖:市第八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
2月14日,我們到達武漢的第六天,陰天有雨。
我今天要進艙輪值A2脫班。「脫班」即脫衣指導,專門協助下班的人員規範脫隔離衣,以免交叉感染。
方艙穿衣間是由帳篷搭建的大通間,簡陋但是物品擺放很有序。牆上按順序貼著防護用具的穿著步驟,清晰明了。篷裡有專門協助穿衣的老師,他們負責檢查入艙隊員的穿著是否規範,有無皮膚外露,防護是否密閉等等。一整套防護用品穿好後,瞬間覺得呼吸不暢,慢慢適應了半小時後,不適感才逐漸緩解。
防護服脫衣間是一個10平米左右的密閉房間,房間裡裝了空氣循壞系統。第一輪脫防護服的同事來了。由於上午鞋套短缺,他們腳上套的是黃色的醫療垃圾袋,為了儘量防護好,還纏了一圈又一圈的透明膠布。有些同事單純解膠布都花了20分鐘。
防護鏡很易起霧。入艙前,我特意在眼鏡和防護目鏡上塗了碘和沐浴露防起霧。但兩小時後還是逐漸起霧了,視線模糊。有好幾個同事脫護目鏡的時候,鏡子都倒了一小灘水出來,汗液猛滴。
工作的6小時中,我不斷重複地對每一個脫防護服的同事提醒:「慢一點,不著急」「別甩」「請低下頭,閉上眼」「請抬起頭,閉上眼」「請手消」……為保持足夠的氧氣,我和另一個脫衣指導的同事在忙碌間歇都儘量少說話。房間裡沒有鍾,很安靜,只有空氣循環系統機器工作的聲音,時間數著一秒一秒地過,腦袋都是放空的。
中途清理垃圾,需將垃圾打包放至病房門口。這個過程要穿過三個門的彎通道。返回的時侯,因活動量大,腦袋有些缺氧,我竟然在通道迷路了,最後還是同事給我指了方向。
為了省防護服和防院感,所有隊員的防護服都是一穿就6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中途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在上班前我喝了500ml水,穿防護服前上了一次廁所,還穿上了紙尿片。上了6小時班後,有些想上廁所,但實在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只能忍著,下班後飛奔去洗手間。
儘管我今天的班並非直接接觸病患,但在這裡,每個崗位都一樣的重要,每一個細節都不容疏忽。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做到最好。
文/東莞時報 記者 李春燕 汪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