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48句《論語》名言,學會為人、處世,受益一生

2020-12-17 全民悅讀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 | 詩詞世界(shicishijie)

圖片來源 | 網絡

◆◆◆

回 復 約 嗎 送 你 一 個 特 別 推 送

俗話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講的是北宋趙普的故事。

趙普輔佐趙匡胤建立北宋、治理天下,是北宋的開國功臣,備受尊敬,人們驚訝於趙普的智慧。

趙普去世後,家人打開他的箱子,發現只有《論語》二十篇。後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來評價他。

聽起來,可能有些誇張,但是,《論語》裡包含的修身、齊家、治國的觀點,時至今日,依然很有用。

悅讀君挑選了48句經典《論語》,一起在經典中增長智慧吧!

談錯誤

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注釋】犯了錯誤卻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過錯呀。

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

【注釋】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成見,不自私自利。

3.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裡仁》

【注釋】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談處世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注釋】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好處。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懂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

【注釋】君子一切求之於己,小人一切求之於人。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注釋】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助長別人的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注釋】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談為人

1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言語上要謹慎,行動上要敏捷。

1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注釋】君子認為口裡說的超過實際是可恥的。

12.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注釋】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應該警惕不要沉溺酒色;到了壯年,血氣正旺,應該警惕不要爭強好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惕不要貪求佔有。

13.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君子有九件事要思考:看的時候要明察,聽的時候要聽清,臉色要溫和,態度要恭敬,說話要忠誠,辦事要謹慎,產生疑惑要詢問,生氣時要避免惹禍,得到利益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

14.君子不憂不懼。

——《論語·顏淵》

【注釋】君子問心無愧,所以不憂愁不恐懼。

談理政

15.政者,正也。子帥子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

正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帶頭端正自己的行為,誰還敢不端正呢?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注釋】統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統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

【注釋】不擔心財產少,只擔心財富分配不均;不擔心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安定。

18.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論語·陽貨》

【注釋】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總是憂慮不能得到。得到以後,又會擔心失去。如果擔心失去什麼,那就會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論語·子路》

【注釋】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注釋】人數眾多的軍隊,其首領可以被改變;但一個有志氣的人,卻不能強迫他改變志向。

談追求

21.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述而》

【注釋】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執鞭這樣的低級職務,我也願意擔任。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按照我所愛好的行事吧。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注釋】志士仁人,不會因為求生而損害仁道,只會犧牲自身來成全仁道。

2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注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慮。

24.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堅信不疑,努力學習,至死堅持真理。危險的國家不進入,動亂的國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時就出來做官,政治混亂時就隱居。國家政治清明,如果自己貧窮而低賤,就是恥辱。國家政治混亂,如果自己富裕而尊貴,就是恥辱。

25.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注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就在其中了!幹不正當的事獲得的富貴,對我而言就如同天邊的浮雲。

談交友

26.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子罕》

【注釋】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2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

【注釋】可以跟他說的,卻不跟他說,就會錯過值得交往的人;不可以跟他說的,卻跟他說了,就是說錯話了。聰明人既不會錯過值得交往的人,也不會說錯話。

28.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注釋】原則主張不同,就不能一起謀事。

2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注釋】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注釋】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3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顏淵》

【注釋】忠心地勸告他,好好地勸導他,不聽就作罷,不要自討羞辱。

談學習

3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注釋】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3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注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3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注釋】學習了,然後按時溫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注釋】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36.敏而好學,不止下問。

——《論語·公冶長》

【注釋】勤勉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

【注釋】生下來就知道學習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學習,這樣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談為師

3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注釋】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學習師法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跟著做,了解他們的缺點自己注意不去犯。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論語·述而》

【注釋】孔子從四個方面來教育學生:歷史文獻、生活實踐、待人忠誠、講究信用。

40.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

【注釋】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

41.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

【注釋】遇到可實踐仁道的機會,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4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注釋】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談人生

4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注釋】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依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能樂天知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行事,而又從不超出規矩。

4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為政》

【注釋】聰明人喜歡流動的水,仁者喜歡穩重的山;聰明人性好動,仁者性好靜;聰明人快樂,仁者長壽。

4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注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槓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麼行走呢?」

4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

【注釋】見到利益就能夠想一想是否合乎道義,遇到危難願意獻出生命,長時間處於困頓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稱作完人了。

47.性相近,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

【注釋】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48.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論語·裡仁》

【注釋】不擔心自己沒有職位,擔心自己沒有可以立身的本領。不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具備讓人知曉的本領。

- 明天見 -

每天回復「早安」,悅讀君送你一天好心情

版權聲明:本文授權轉載自「詩詞世界」(ID:shicishijie)公眾號。詩詞世界,國內最大的詩詞分享與教學平臺,轉載請聯繫詩詞世界。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作者致謝,有任何問題請加小編微信18378404637。

相關焦點

  • 《論語》裡的15句智慧名言,為人處世,受用一生!
    出自《論語·陽貨》。棄,鄙棄。傳播從道路上聽聞的傳聞,這是有道德的人所鄙棄的事。這是孔子教導學生的話,意在勸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人對事要有認真嚴謹的態度。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出自《論語·顏淵》。非禮,不符合禮。勿,不要。動,行動、做。
  • 中國俗語老話兒「滿招損,謙受益」,受益一生的名言,教你為人處世
    古代人歷經千年傳承留下來的智慧深受人們的追捧,有了祖先的留下的智慧,我們也讓生活變得更加方便,還學會將很多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如《智囊全集》這本書籍中就提到過很多俗語,每一句都有深刻的道理。包括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大多也是通過祖輩們的教導得來的,下面就來說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句俗語的解讀,希望能夠教會你們如何在做事的時候權衡利弊。古代的學子一生的夙願就是成為朝堂之臣,為國效力,成為對社會做貢獻的大人物,因此學子們都善學。
  • 《論語》中有關人際關係的五句語錄,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北宋的大學問家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足見儒學思想的寶貴,是現代人了解過去,指導未來的精神財富。如果你善於從中吸取智慧,就可以讓貧者立志、達者懷仁,疾者不屈、健者英勇,少者好學、老者豁達、敗者堅強、能者寬厚。一部論語包羅萬象,蘊藏自省修身、陶情解惑、治國齊家之金玉良言。
  • 《論語》告訴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論語》為我們找到了答案。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論語》這部書,給我們指出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和原則。這些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常,也很樸素,但是這些方法和原則中確蘊藏著大智慧。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應該把握的原則和分寸。
  • 菜根譚經典名言,10句最有用的為人處世名言,收藏起來慢慢看
    《菜根譚》這本曠古稀世的奇珍古籍,每次翻閱都會有不同感悟,尤其對為人處世,有難以想像的潛移默化作用,《菜根譚》就像一個和藹淵博的長者,緩緩講述人生的經驗,教會你為人處世的道理,使你奮發向上。整理《菜根譚》最經典10句為人處世名言,大家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看!
  • 《論語》經典名言分享之五,讀完受益終身!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的名言,感恩大家這段時間的支持和厚愛!經典常讀常新,如有什麼不同見解,希望大家直言不諱,共同探討學習。一,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古人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情,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雖然讀書,大多都是為了考取功名利祿。但是古人在做官以後,仍然還會讀書學習,所以看電視劇或者看歷史,古代做官的人,都會有一個書房,有時間就會學習深造。
  • 《論語》10句名言,充滿人生智慧!
    《論語》這部經典裡面,到處都是名言警句,充滿著為人處世的智慧,今天再次挑選其中的十句,與大家共享。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六、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人做學問,是為了修為自己,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而現在的人做學問,往往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得,為了找工作,為了升職,為了炫耀,自己卻得不到什麼真實的受用。七、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 《鬼谷子》做人大智慧:4句為人處世的制勝名言
    就是這樣一位擁有通天徹地智慧的先賢,早早已洞察了人性中的罪惡,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哲學。要是依照鬼谷子的觀念,認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絕對不能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論語·子路》有云:「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歸根結底也是君子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我相信大家都了解君子的品德非常崇高,因此 他們肯定不可能做那些有悖道德的事情。
  • 《增廣賢文》5句處世名言,小學就學過,深藏大智慧
    無論是增長知識,還是學會為人處世,對一個人的人生都大有用處。不過當時不是很理解,現在才知道《增廣賢文》深藏著大智慧。《增廣賢文》經典處世名言,人到中年,別輸在這5句話上!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寬恕,不要把什麼事都放在心上,這樣會活得很累。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學會放下,不與世界為敵。當時若不登高望,誰知東流海洋深。《增廣賢文》說如果你不登高遠望,就不會知道河水向東而流匯聚成的海洋有多深。
  • 《論語》精華9句,為人處世,受用一生!
    出自《論語·裡仁》。「一則」,一方面。【解說】此兩句意謂為父母添壽而喜,為父母衰老而懼。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裡仁》。遊,行走。方,一定的去向。【解說】如果父母健在,子女不應該到遠處行走;如果一定要去,也一定要有確切的去向。
  • 為人處世基本準則
           人的一生,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一生,也是從迷濛到修為、從修為到覺悟的一生。貧賤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無、迷濛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尊敬、謙遜、迴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奮鬥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無到有、修為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正直、勇敢、有良知,不偏不倚,不為五鬥米折腰;富貴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有、覺悟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淡泊、不顯、積善,臨危不懼,泰然處之。
  • 《論語》中的三句話,受益終身!
    《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表明《論語》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今天我們就分享《論語》中的三個名句,也是三條基本的做人原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所以才能令我們終身受益。
  • 15句為人處世之名言,句句精闢,令人受用終生!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浩瀚文海中品讀此20則為人處世經典名句,句句精闢而在理。1.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此句出自司馬遷《史記》。此句出自《論語·顏淵篇》。對待朋友隨時要忠言相告,儘量引導他向善。但如果他不聽,就不要再多說了,說多了反而會自取其辱。14.功被天下,守之以讓此句出自《荀子·宥坐》。一個人即使功勞再大,他也要謙虛謙讓,才會被他人認可。
  •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現摘錄八句名言,重溫先哲們那豐富而深刻、極富哲理性的思想。《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一、亢龍,有悔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得過高的龍。好的家訓家風傳承,會成為一個家族每個人一生的航標,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良好家風的薰陶,在生活、處世上則會有「法」可依,堅守內心不被外物所影響,人生之路才會走得更好更遠,家族才會越來越興旺。
  • 老子的名言,孟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讀懂受益一生,值得收藏!
    一、老子的名言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經·第八章》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同萬物爭強鬥勝。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論語》中蘊藏的為人處世之道,細細品味,獲益終生!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實則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分寸。一、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訒、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訥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
  • 《增廣賢文》十句警世名言:揭露人性,勝讀十年書,少走許多彎路
    儘管這些諺語聽起來很簡單,但它們確實包含深刻的寓言含義和為人處世之道。這些俗語用以前聖賢們的言論,來教誨世人。廣泛搜集押韻的文字彙編成「增廣」,增長見識。借鑑古人的經驗教訓,來指導今天的行為,因為今天是古代的延續。
  • 《論語》中的四句話,時隔兩千年依舊實用,看懂了受益一生
    古代的儒釋道三家學問中,儒家是專注於人本身的生活上面,而《論語》一書,作為儒家經典,也把孔子對人生世事的看法詮釋了出來。時隔兩千年,《論語》中有不少話已經不合時宜,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終歸只是古代士大夫們的吹噓,但這四句話,放在現在,依舊很實用,看懂了能夠令你受益一生。第一句:巧言令色,鮮矣仁!
  • 《增廣賢文》十句警世名言,說透人生處世智慧
    解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換位思考。 《論語》中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能真正感同身受的替對方考慮,互相理解彼此的難處,才能以心交心,以情換情。
  • 《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
    《論語》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春秋·孔丘《論語·為政》。知道承認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便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