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1期文化產業評論
人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而那些毒害、摧殘花朵的行為會受到大家的唾棄。前不久一則「女德班」的消息讓人們驚詫並憤慨不已,很多人不敢相信都2020年了竟然還會有這樣的培訓課程存在。那些打著弘揚傳統文化旗號掛羊頭賣狗肉的機構為何能生存發展?如何才能讓這些機構與課程遠離人們?本文試圖給出思考的方向。
作者 | 劉亞飛(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 張嘉俊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402字 |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精神傳銷」——唯利是圖的女德班
「我不要臉,還給我的父母丟臉,更讓我的祖宗蒙羞……而且我的胃非常不好,我的胃經常疼,疼得我一身虛汗,有時候甚至吃不了飯、喝不了水。幸虧我學習傳統文化了,如果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我現在指定已經得胃癌了。」
這句話截取自7月下旬山東曲阜舉辦的青少年夏令營中老師給同學們播放的視頻。據媒體發布的教學暗訪視頻,該夏令營以傳統文化為幌子,大肆宣揚「女德」,採用的授課方式近似傳銷現場,類似「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經」等雷語接連不斷。
古時候所宣講的「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就提高女性修養來說還有一些積極意義,而現代版的這種「女德」則幾乎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與奴化教育,與時代格格不入,因此一時間輿論大譁,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會有人報名參加這樣的活動。
曲阜有關方面很快做出了反應:
通報中被處罰的主體是遼寧撫順陶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做此類培訓活動「歷史悠久」「輕車熟路」。該公司對外常以「撫順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名義開展業務,在2017年時即一鳴驚人。當時其在撫順本地開辦的傳統文化培訓,同樣是宣傳女德,「點外賣是不守婦道,經常換男友會送命」「女子就該在最底層,不刷碗就是喪失婦道」等觀點火爆全網,旋即被當地教育部門取締並處罰。
此後這家公司並沒有銷聲匿跡,而是 「兼收並蓄」,把業務從東北鋪向全國。據公開報導可知,他們在溫州的課程同樣被曝光並取締,但顯然背後還有更多的課程在悄無聲息中完成了。
執著於女德文化的撫順陶公背後有一名執著的男人,就是下圖中這位康校長康金勝。
康校長看起來是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所提倡的傳統文化感到驕傲,並終於在2020年的暑期來到了儒家聖地曲阜,或許康校長自己心裡會頗有幾分朝聖與繼承的感慨。
和這位康校長思想體系一脈相通的人並不少。
2014年9月25日,東莞市委宣傳部發出通報稱,因教學內容違背社會道德風尚以及超範圍經營、無證辦學等,東莞蒙正國學館「女德班」被依法責令停辦。當時蒙正的女德班已經開設了多期,「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這16字「女德四項基本原則」是其授課精髓。蒙正女德班的興起和被查處都是現代女德班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事件。
同時期還曾經出現了一些專門聚焦於女德的研究者——例如丁璇,她拋出一系列言論:「女人衣著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等,著實激動了同道,震驚了百姓。
而最近幾年,在康校長這些人的操作下,女德班在全國遍地開花,直到曲阜事發。
不論女德班以何種形式舉辦,唯利是圖是其永恆的指導思想,就像司馬遷老先生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康校長不屈不撓地堅持了這麼多年,核心自然是這個「利」字:費用不菲,食宿從簡,快速實施,保證利潤。
一個小團隊在暑期裡,正常情況下可以輕鬆開設3期同樣規模的夏令營,收費總額在40萬左右。由於採用了標準化的課程模式,這類夏令營實施起來難度很低。
當然這個收費標準比起國外「同行」來,還顯得比較公道。據報導,一群美國男人在佛羅裡達州的奧克蘭市開設了一門名為「22公約(22 convention)」的線下課程,宣講美國版的三從四德,要教會女性過上幸福生活,3天的課程收費1999美刀。
「女德班」並不是打著傳統文化和國學幌子混跡江湖者的唯一表現形式。前些年,類似「國學與管理」「易經與人生」「厚黑學、成功學」等課程也曾喧囂一時,不過大多不溫不火且爭議多多。
復古還是泥古?興風作浪的偽國學產業
女德班也好,易經與人生等課程也罷,都有現實的生存土壤。在家庭、事業、愛情等種種方面的壓力之下,如何尋得一種平衡,是很多人一直在焦慮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承擔了更多家庭壓力的女性們。而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課程是常見的減壓方式,所以哪怕有些課程引起很大爭議,甚至於被查處禁止,但實際上並沒有像曲阜女德班那樣引起廣泛的憤慨,因為課程面對的是有獨立思維的成年人。
△電影《小婦人》劇照
而康校長是把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
事實上近幾年來傳統文化類培訓機構的發展呈現出一種趨勢:大家都在向K12與幼教領域聚集。因為面向成年人的非剛需課程銷售情況越來越差,而面向未成年人的課程則簡直是源源不斷的現金奶牛。
從2017年開始的中小學文科教材改革開始讓語文培訓變得火熱,並連帶催生了大量的國學班。因為對家長來說,新語文教材裡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的內容,孩子的語文學習變得吃力,報課外班成為一個必選項。
幾乎同期,傳統文化在社會上也迎來了一個熱潮期,《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大火,那些飽讀詩書、出口成章的選手讓人羨慕不已,尤其是那些小選手直接徵服了廣大父母的心。媒體因勢而上大肆報導,各路明星也紛紛出來曬自己家孩子的琴棋書畫等才藝。
多種因素疊加,針對青少年及幼兒的國學類培訓需求迅速膨脹,各路神仙攜帶著資本都湧進了這個領域。各種「國學班」「讀經班」「私塾」「學堂」遍地開花,場館越來越豪華,宣傳越來越浮誇,甚至出現了全日制的長期課程,學費也水漲船高,一年數萬元在大城市裡成為常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末,全國企業中經營範圍包含國學教育的超過4000家,相關的國學學堂也有3000家左右,這還不包括那些形形色色的私塾。
至於最重要的課程內容安排則被有意無意地輕視了,呈現出泥沙俱下的局面,大量類似女德這樣的糟粕內容被包裹在傳統文化的外衣之下堂而皇之地在培訓班上講授,甚至進入到了校園之內。
那些能直接走進校園的機構更讓同行豔羨,這往往意味著更多、更穩定的生源,而生源即金錢。
火熱的國學培訓局面並沒有讓孩子們感受到太多傳統文化的美好,更多時候是有關死記硬背的苦惱,甚至是謾罵、體罰的灰暗回憶——小朋友在國學班裡被老師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的事情常有發生。
亂象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重視。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十天之後,教育部再次印發通知,要求所有機構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各地也據此開始了專項的治理整頓活動。
一些涉嫌非法辦學的機構在治理中基本銷聲匿跡,但更多的類似撫順陶公這樣的機構則開始以各類研究會、協會的名義,避免出現教學、教育這樣的敏感詞,以興趣班、夏令營、遊學等形式開展活動,從而逃避了教育部門的監管,得以繼續興風作浪。
還有些機構乾脆完全轉移到網際網路上,在 QQ群、微信群上通過社群營銷來完成商業閉環。這種線上社群一般會採用多級分銷的形式運營,以「國學教育」為主題,每天都有「義工」在群裡分享學習典籍的心得,最終目的是售賣他們自己編寫的所謂獨家「教材」——比同類正規出版物幾乎昂貴十倍以上。
「女德班」:披著傳統文化的毒草
那麼類似於「女德班」這樣的課程內容算不算傳統文化呢?不妨先來看看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國學。
《辭海》這樣定義文化:從廣義來說,「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傳統文化簡單說來可以理解為: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從三皇五帝到清末這個時間跨度內——所積澱下來的文化成果。
而國學一般說來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尤其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諸子百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及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等一套完整的文化與學術體系。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西學東漸」改良之風興起,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陸續湧現出一些國學大家。在今天,對那些通曉古今、學富五車的大家,人們往往會尊稱其為「國學大師」。
△國學大師——魏源
傳統文化的概念與國學的概念有很大的重合,或者可以簡單說,傳統文化包括了國學。
類似「女德班」這樣的授課內容,也確實能和傳統文化掛上邊,畢竟傳統文化的範圍太廣,其間有鮮花自然也有毒草。而這也給了不法商人較大的可乘之機。
但國家所提倡的,同時也是普通大眾所希望傳承的,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何謂優秀?首先是應該與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通,其次是應該能推動社會進步並促進個人成長,底線是至少不能反人類、反人性。
而「女德班」所傳承發展的正是那些與時代格格不入、反人性的毒草。
文化傳承必須要有所取捨,像白居易、韓愈、蘇軾等人正直敢言、關心黎民的精神當然值得學習傳承,但他們煉丹、服食丹藥的行徑萬不可學。這種取捨對於未成年人的學習來說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前置條件。
像撫順陶公這樣的機構明顯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把所有有利於自己掙錢的內容都歸屬到傳統文化這個大框裡,拉虎皮扯大旗,為了讓自己掙得盆滿缽滿,不惜去毒害那些懵懂的花朵們。
劣幣驅逐良幣?「女德班」亂象如何整治
這樣的亂象究竟應該怎樣治理呢?
政府部門加強有效管理
類似「女德班」這樣的課程一露頭就要迅速嚴懲,就像這次曲阜的做法一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課程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線上的線下的都有,且一般不會在一個場所長期開展活動,因此除了教育部門之外,還需要市場監管部門、網信部門、稅務部門等多部門聯合治理才能奏效。
而對那些給孩子提供類似琴棋書畫等優秀傳統文化培訓的合規興趣班,則應加以保護與扶持。不斷增多的優質機構能起到較好的導向作用,也能瓦解女德班們的市場基礎。
家長們建立正確的認知
家長們應該花費一些時間了解關於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的相關知識,而不是盲目地送孩子上來歷不明的培訓班。
例如國學一詞聽起來很好很吸引人,但很多家長並不明白國學的含義,也不了解學習國學的正確途徑,因此才容易被某些機構浮誇的宣傳所欺騙。
目前並沒有一個得到廣泛認可、專門針對青少年和幼兒的國學培訓體系,想要構建這樣的體系相當困難,這種工作幾乎不可能由某一個培訓機構來完成。
實際上最適合青少年系統學習傳統文化的恰恰是教育部認定的語文教材,溫儒敏教授主編的這套教材體系合理,循序漸進,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讓課堂上學習吃力的孩子耗費很多時間去學習其他教材內容,幾乎不會有什麼效果,而一旦學習的教材中有較多謬誤,則對孩子更是弊大於利。「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學習國學最好的資料就在每個孩子的書包裡,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在課堂上好好學。
當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有正確的認知時,類似女德班這樣的課程才會真正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