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都說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說話,陪著他,讓他哭個夠,這樣他就不會哭鬧的習慣。可這些小孩現在怎麼樣了?
1、一刀切式的機器思維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說話,陪著他,讓他哭個夠,……」
我最反感這種不講條件背景,一刀切的言論。
一刀切言論模型:凡是怎樣怎樣的時候,就怎樣怎樣,就能得到怎樣怎樣的結果。
這種機械式的思維,只能解決機械性的問題,但解決不了人的問題。
或者說,用這種機械思維對待孩子,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孩子哭鬧,難道家長不應該看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嗎?
2、孩子兩種不同的哭鬧
是真的受傷,受委屈了,所以傷心難過的哭?——指向自己內心感受的哭,「因為我感到很難過。」
還是無理的要求不被滿足,所以整人帶有目的性的哭?——指向外部環境的哭,「我並不是很傷心,我只是要哭給別人看。」
當孩子摔倒了,摔破了,被欺負了,或者被突然竄出的大狗嚇哭了,這些情況家長不去安撫,不給他保護,也只是呆呆的「陪著」嗎?
這娃是充話費送的吧!這麼不被疼愛?
3、操縱:哭給家長看
當然,如果孩子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把哭當做一種手段,來影響操縱家長,讓家長妥協滿足某些不合理的要求,面對這種哭鬧,才可以採用題目中所說的方法。
但這裡存在兩個問題,一、家長如何判斷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二、如何判斷孩子此時的哭,是需要被安慰的真傷心,還是為了操縱家長的目的性哭鬧?
如果家長不具備分辨這兩種不同情況的能力,那這個辦法其實是沒有具體操作價值的。
這裡我可以提供一種思路,就是想像一下,假如孩子獨自一個人面對這種情況,他會不會傷心難過,會不會哭?
如果孩子獨自面對時,無論有沒有家長在場,都會傷心難過,會哭,那這種通常就是真正需要被家長安慰、保護的哭。
假如沒有家長在場,孩子就不會感到傷心難過,更不會哭,那這種情況基本可以確定,孩子的哭鬧就是做給家長看的。這種情況,可以採用:陪伴讓他哭。
「陪伴讓他哭」,其實也是很有技巧的,並不是字面上這麼簡單。家長需要明確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滿足他這個意願?家長希望他怎麼做,比如鼓勵引導清楚的說出他的理由和想法等等。
如果家長自己不願靜下心來讀書學習思考,總想著速成,以為讀幾篇文章帖子就能學到養育孩子的高招,結果可能原本好的辦法都學走樣了,這樣一來非但無效可能還有害。
4、我家娃的現實例子
我兒子現在兩歲多,之前我自己帶的比較多,就用的是這種思路:合理的情緒無條件滿足安慰,操縱性哭鬧不獎勵不強化,引導他好好說出自己的需求。
自從孩子開始學說話,每次哭的時候,我就跟他講:「寶寶不哭,你想幹什麼?跟爸爸好好講……」
只要他能說出來,我一般都會滿足他的意願,如果確實不合理,我會跟他解釋為什麼不可以。
這樣養育的結果就是孩子幾乎從不哭鬧,有什麼需要,他會自己說出來。
遺憾的是,我無法一直自己帶,最近姥姥帶的比較多,孩子哭鬧的情況明顯指數級增加……
孩子一開始還是用與爸爸相處的模式:想幹什麼他會自己先說,但他說出來往往不能引起姥姥的重視,也就不會尊重孩子自己的心意,這時候孩子會著急大聲的說,但依舊無用,他就開始哭鬧,只有哭鬧才能讓姥姥滿足他的意願。
於是現在陷入了一個不好的模式:孩子以為只有哭鬧,他的意願才能被尊重和滿足。
不過我也不是特別擔心,因為姥姥馬上要回去了,那時候我可以再糾正孩子的行為模式。
5、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
在目睹了老人帶孩子的各種騷操作,以及孩子前後的巨大反差,我瞬間更加深切的理解了,為什麼會有「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這一說了。
如果爺爺奶奶輩與父母無法保持同樣的思想高度,擁有相似的教育理念,那麼思想觀念相對落後的一方必然會拖累小孩子的培養和教育。
特別是對於那些幾乎已經喪失學習能力的人,他們無法更新自己的知識理念,這種負面影響就是必然,很無奈,但這是客觀事實。
我有時會想,或許只有等到我自己做爺爺的時候,我自己保持終生學習,那個時候我來帶孫子,或許才能讓孫子獲得更加積極健康的家庭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