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Da視界-胖達原創,未經作者本人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文/Da視界-胖達
1919年籤署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常設的總參謀部進行了限制,該條約規定德軍需要將總參謀部廢除,盟國認為這是他們成功壓制「普魯士軍國主義」的關鍵一步。
德軍總參謀部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弗雷德裡克·威廉統治時期(1640-1688年)。為了提供一個實現他統一國家的願望,弗雷德裡克·威廉組建了一支常備軍,該常備軍由中央政府撥款,由容克領導。到弗雷德裡克·威廉去世時,這支常備軍已經有4萬兵員,後來又成為普魯士軍隊、德國陸軍。
普魯士時期,這支常備軍的人員擴大了數倍,他們也被追加了更多責任,腓特烈大帝統治時期(1740–1786年)更是親自指揮了他的普魯士軍隊,換言之,他就是自己的總參謀長。
從參謀長職務到總參謀部的設立,其實是源於一場巨大的軍事災難:普魯士在1806-1807年慘敗在拿破崙的手中。普魯士軍隊仍然按照弗雷德裡克·威廉制定的標準進行戰鬥,但是這種形式被證明無法應付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戰鬥。曾經無比驕傲的普魯士王國淪為拿破崙的附庸國,普魯士軍隊的這場失敗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改革,為總參謀部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許許多多的普魯士軍官聚集在出生於漢諾瓦的普魯士軍官格哈德·沙恩霍斯特身邊,他們形成了一個提倡軍事改革的小團體,他們認為要建立一支以全民服務為基礎的國民軍隊,以此來代替舊式僱傭軍。
沙恩霍斯特提出由總參謀部負責軍事規劃,由總參謀長擔任普魯士君主的特別軍事顧問,為歷代君主出謀劃策。另外,新設置的總參謀部將為陸軍指揮官提供參考意見和部分參謀官,他們還會開設一個參謀學院,培養指揮人才和參謀官。沙恩霍斯特的目的是將陸軍的指揮和控制納入總參謀部的權利範疇。
不過,保守派一直反對這種創新,直到19世紀中葉,沙恩霍斯特的構想才得以充分實現:陸軍元帥赫爾穆特·馮·莫爾特克在1857年被正式任命為總參謀長。可是,參謀長本人沒有指揮權,也沒有與君主接觸的權利。但是,在法普戰爭和德國統一戰爭等軍事行動中,這個不起眼的總參謀部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參謀長沒有正式指揮權,但是他有與陸軍和野戰軍參謀長溝通的渠道。因此赫爾穆特·馮·莫爾特克元帥有能力影響一線指揮官的決策。而且由於總參謀部對作戰計劃的制定負有主要責任,在一場戰鬥中,總參謀部的印跡可謂是無處不在,這種作用是誰也沒有辦法抹殺的。
當德國政府決意再次發動戰爭之時,德軍總參謀部也被重新確立為陸軍總司令部,但是總參謀部已經無法恢復以前的狀態了。赫爾穆特·馮·莫爾特克元帥共同負責和共同教育的原則與國家自上而下的專制主義並不相容,希特勒很不喜歡這種操作,他對於總參謀部也不夠信任,這也為德軍總參謀部播下了衰落和滅亡的種子。
我是【胖達】,這裡是Da視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能夠讓您覺得有所收穫,煩請點個關注唄。對於我們有什麼意見,又或者說您有什麼想了解的內容,都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