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幾天和格格說,自孩子添加輔食以來,孩子吃飯問題一直是他們家的心頭大事。
提起孩子吃飯問題,就是一個頭三個大,一家四個大人一到了飯點,各司其職,換著花樣地哄。
奶奶負責在一邊哄著孩子吃飯,爸爸用玩具誘惑孩子吃飯,媽媽威脅孩子吃飯,而爺爺卻到處追著孩子吃飯。
為了讓孩子吃上一頓飯,一個人的胳膊腿都跑細了一圈。
而且還各種戲精附身,十八般武藝輪流上,為了哄女兒吃飯,每天都是一樣大型戲精附體現場。
氣急了,兩口子也有罷工的時候,把碗筷一推說:「不吃餓著吧,不餵了。」
如今,朋友家的兒童餐椅幾乎就是擺設,追著餵飯反而成了家裡的保留節目。「飯好了,我要上戰場了!坐等你的餵娃攻略。」
十個媽中有九個媽經歷過這樣的反轉:不到飯點,母子祥和,歲月一片靜好,一到飯點,母「追」子「跑」,生活一地雞毛。
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娃,同一對爹媽把飯「愁」。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方餐桌,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互相拉鋸的戰場呢?
獨立是孩子成長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好多孩子雖然已經兩歲多了,但在家裡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飯基本靠哄。這樣的娃到了幼兒園,爸媽怎能不擔心?
關於孩子獨立吃飯的問題,寶媽寶爸應該從何時開始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的習慣和能力?你知道嗎?
什麼是寶寶獨立吃飯的黃金時期?
所謂黃金時期,其實是沒有一個準確時間的,而是要家長耐心、仔細觀察,根據孩子的生長情況而定的。
①萌芽期:即寶寶開始對餐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參考時間:6—10個月)
寶寶總想自己動手,喜歡擺弄餐具,而且每次餵飯他都喜歡來搶奪你手中的餐具,這正是訓練寶寶自己進餐的好時機。
②黃金期:寶寶滿周歲後,就是讓孩子自食其飯的實際誘導期(參考時間:12-18個月)
這個時期,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若給予適當的誘導,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因為這樣那樣的顧慮和擔憂而扼殺了寶寶自主自立學吃飯的小突破。
③鞏固期: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參考時間:2-3歲)
2歲左右的寶寶,動手的願望很強,看著爸爸媽媽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裡送,自己也不甘示弱,不滿足「飯來張口」的吃飯方式。
性急的寶寶還會小手不停地動,急著搶家人手裡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試身手。
對付挑食的孩子,媽媽該怎麼做?
把吃飯的主權交給孩子
孩子挑食不吃飯,有可能只是因為父母按照自己的喜好決定了孩子的口味。
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不斷摸索和試錯的過程,對於孩子味覺的培養也是一樣,家長要允許孩子參與到廚房中來,準許他們自己決定食譜。
樹立規矩
父母要告訴寶寶,吃飯就是吃飯,要規規矩矩地坐在飯桌前,定時定量,不要讓孩子養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玩玩具的習慣。
正確認識寶寶吃飯的問題,既不要批評打罵,也不必過於心急。
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給寶寶準備一套專用的餐具,讓他和大人一起坐上餐桌,給寶寶建立一種和爸爸媽媽一樣可以自己吃飯的意識。
同時,吃飯時不要看電視,不要玩手機,也不要讓寶寶邊玩邊吃飯。
營造這種儀式感就是為了告訴寶寶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認真對待。
捨得讓孩子「不吃飯」
不要捨不得,少吃一頓飯,不是什麼大事。
女兒小時候,有一次鬧情緒,怎麼哄都不吃飯,說是要「絕食」。
我看著那個倔強的小人兒,決定尊重她的意見,不再強迫她吃,而是告訴她,這一餐到下一餐,還有一個漫長的下午,餓了也不能吃零食。
有了一次餓肚子的體驗後,她再也沒有「逃」過飯。
一定不能餵飯
父母一定要堅定讓寶寶獨立吃飯的決心。
筷子用不好可以先用勺子,瓷碗太危險可以先用不鏽鋼碗或木碗……
創造一切讓孩子可以自主學習的條件,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選擇餵飯的方式。
吃飯這件事,要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要選擇相信他。
我們只需要做好一日三餐,味道就由孩子自己去體會,他餓的時候,自然會去吃飯,做父母的不必過多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