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材料、結構是本科生學習寫作論文應了解的最基本的問題。「高校文科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研究」系列談的前兩篇文章分別涉及了選題和材料的問題。本文除了介紹一般論文寫作中的結構問題外,重點介紹的是論文正文結構問題。
結構是表現主題的手段,論文的結構就是文章組織安排內容的具體方式"安排結構,即是「謀篇布局」,組織設計畢業論文的篇章結構,設定文章的總體格局。
一般說來,在經過研究性選題、搜集了大量資料、科學的創造性思考,並不斷地研究、探討之後,有可能得到了許多好的見解(論點、觀點),這時就必須面對另一些問題:怎樣在一篇論文中把自己最有創見、最不同凡響的研究成果表達出來,怎樣提煉和確立論點才能把自己的見解表達清楚,怎樣精選和組織材料才能夠證實自己見解的正確,怎樣構架安排全文的邏輯結構才能突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些都屬於安排論文結構要做的工作。安排好論文的結構,是撰寫論文的一個重要環節。
「論文的結構」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和提法,就一篇論文而言,可分為不同的層次和方面,如整體結構和局部結構、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邏輯結構)。安排論文的結構既要考慮整體又要考慮局部,既要考慮外部結構是否合理,又要考慮內部結構是否嚴密。
而且,論文結構的安排直接影響指導教師和答辯委員會成員對論文成績的評定。評語裡一般有一個內容是就論文結構表態的。一篇合格的畢業論文,要求結構合理。教師對結構的肯定評語一般是:本文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層次清晰。什麼叫「結構合理」?結構合理就是指論文「層次清晰」、「邏輯嚴密」。這就要求了解論文的一般結構,這裡主要講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的一般結構。
一篇完整的畢業論文的基本外在結構(格式)應該包含有以下部分。
(一)題目。
題目(下附署名和作者單位)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參見系列論文之一)。
(二)內容摘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不超過三百字為宜。需要注意的是,摘要與提要有些不一樣,「提要項對文獻內容進行簡介或評論」國。儘管有些提要或只作簡介,或側重評論,但兩者結合的情況卻較為普遍。摘要則是對「一份文獻內容的縮短的精確的表達而無須補充解釋或評論」乳這裡的「一份文獻」是指該文獻本身,不涉及其他文獻;「縮短」是說對該文獻進行濃縮,將該文主要內容濃縮成一篇短文;「無須補充解釋或評論」是說必須忠實於原文,準確客觀地表達原文固有的主題內容和信息。
(三)關鍵詞。
關鍵詞是指那些出現在論文題目、摘要或正文中,對表達論文主題內容具有實質意義的詞。這裡有三層含義:第一,從形式上看,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摘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詞彙,因而它是作者的自然語言,即作者本人使用的詞彙。第二,從內容上看,關鍵詞必須具有特定的實際意義,應當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第三,從作用上看,關鍵詞必須能夠表達論文的主題內容,具有檢索價值。由於關鍵詞是直接從論文題目、摘要或正文中抽取的,這個詞在文章中是什麼字面形式,作為關鍵詞仍是同樣的字面形式,不需按某種要求進行規範。另外,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選取3-5個,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關鍵詞之間用分隔號分開。
(四)論文正文。
(五)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為[序號]、作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A-專著或論文集中析出的文獻)、出版地名、出版社名、岀版年、期刊名、卷號、期號和頁碼。
如:
著作類[1]劉國鉤,陳紹業,王鳳翥.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期刊類[2]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六)其他。
廣義而言,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基本外在結構(格式)除以上部分外,還應有封面、封底o封面一般由文頭(某某大學畢業論文)、論文標題、作者、指導教師、日期等內容構成;封底一般包括指導教師評語和學校意見。封面和封底一般由學校統一提供。此外,畢業論文的紙張一般用A4型紙;字號與字體一般是:題目用黑體小二號加粗,正文小標題用三號宋體,正文的其他部分以及參考文獻釆用五號宋體字;行間距,一律用1.5倍行間距。頁碼是全文排印連續頁碼,單面印時位於右下角;雙面印時,單頁頁碼位於右下角,雙頁頁碼位於左下角。
以上只是對本科生畢業論文外在格式的最基本組成部分的介紹。當然,還有些更為細節的問題,不過,這些細節因不同的學校或不同的期刊而有所不同,這裡就不贅述。
儘管一篇完整的畢業論文(獲得通過並上交的最後「定本」),從外在格式的角度看有很多組成部分,且在形式上對各部分(包括封面、紙張、字體等)都有規範化要求,但論文的真正核心部分是正文部分。本部分主要討論畢業論文正文的結構問題。
(一)三個主要部分
人們在長期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對某些文體文章的寫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規範即結構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開始是某個人的創造,但是由於它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來,並在人們的反覆運用中逐步完善、定型化。
畢業論文的基本模式是由三部分構成:緒論、本論、結論。
1. 緒論
又稱引言、前言、序言或導言等,用在論文的開頭。王連山在《怎樣寫畢業論文》一書中,將緒論部分的內容概括為五方面囹:
(1)說明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理由和意義。
(2)提岀問題,表明作者的見解和觀點。
(3)說明作者論證這一課題所使用的方法。
(4)概括介紹論述的內容或提示問題的結論。
(5)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歷史作簡要的回顧。
當然,這並不是說每篇緒論都必須同時包含以上內容。緒論部分要短小精悍、簡明扼要、緊扣主題。如果是一篇較長的論文,在序論中還有必要對本論部分加以扼要、概括介紹,或提示論述問題的結論。這是便於讀者閱讀、理解本論的。
2. 本論
本論是一篇畢業論文的核心部分,是論文的主體,沒有本論就不成其為一篇論文,就像人沒有軀幹不能成其為人一樣。本論的內容是研究過程的反映。從抽象的角度說,本論部分的內容應包括:(1)提出問題論點;(2)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3)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至於具體應當寫什麼內容,那是作者的事,自然不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問題。
3. 結論
學術論文應當有結論,是學術研究的規律性決定的。學術研究的本質就是提岀問題,解決問題。學術研究是一個過程,有其始端和終端。緒論是始端,提岀問題;結論是終端,解決問題。結論是論文的收束部分,要有高度概括性。畢業論文的結論應包括下述內容:
(1)寫論證得到的結果。這一部分要對本論分析、論證的問題加以綜合概括,引出基本論點,這是課題解決的答案。這部分要寫得簡要具體,使讀者能明確了解作者獨到見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結論必須是緒論中提岀的,本論中論證的,自然得出的結果。
(2)對課題研究的展望。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為學生對某項課題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達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頂點。所以,在結論中最好還能提出本課題研究工作中的遺留問題,或者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以及可能解決的途徑等。
(二)正文的結構
1、基本結構形式
畢業論文正文的基本結構可表示如下:
標題
緒論本論
一、大層次標題(或分論點)
(一)中層次要點(或論點)
1、小層次論點
2、小層次論點
3、小層次論點
(二)中層次要點(或論點)
(三)中層次要點(或論點)
二、大層次標題(或分論點)
三、大層次標題(或分論點)
結論
以上緒論、本論、結論是論文的基本模式。其中緒論一般是不能少,結論部分是對本論部分觀點的概括,有時也是對緒論部分的回應。有時可以省略。下面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比如:論文《小說本體論與「話本」的平民意識》一文的結構
題目《小說本體論與「話本」的平民意識一宋代小說新論》
緒論(引出本論,同時又提出基本論點:宋代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期,這主要表現在宋代小說觀念的新變與宋代「話本」明顯的平民意識上)
本論
一、觀念的突破:小說本體論的確立
二、話本的興起及平民意識
結論(結束語)
該論文結構比較簡單,分論點只有兩個,層次性不是很複雜。而且緒論、本論、結論齊備。
再比如,論文(轉變的標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的結構。
題目《轉變的標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緒論(總提,引岀基本論點)
本論
一、從「立法者」到「有機知識分子」
二、從啟蒙者到受教育者
三、從啟蒙話語到「生產方式」話語
四、《講話》與「五四」的複雜關係
(本文省略了總結性的結論)
該論文大層次分論點舉例豐富,但也沒設二級以下分論點,且省略了總結性的結論。
再比如《環境侵權的特徵分析》一文的結構。
題目《環境侵權的特徵分析》
緒論(說明了寫作目的、意義並界定概念以及下文討論的中心)
本論(分五個方面分析)
一、主體:不平等性、不可互換性與不特定性
二、對象廣泛性與多樣性
三、原因行為:價值雙重對立性
四、侵害過程:間接性、持續性與複合性
五、損害結果:潛伏性、滯後性與放大性(本文省略了總結性的結論)
再比如,《〈詩經〉特殊句法探析》一文的結構。
題目《〈詩經〉特殊句法探析》
一、(緒論部分)
(一)《詩經》的一句只是單句的一個組成部分
1、主謂結構
2、狀動結構
3、述賓結構
4、兼語結構
(二)、《詩經》的一句包含著兩個單句
1、《詩經》的一句相當於語法上的一個複句
2、《詩經》的一句包含著動詞非主謂句和一個主謂句
三、(1)《詩經》的一句相當於單句的一部分
(2)《詩經》的一句相當於兩個單句
四、(原因及作用)
該文沒有使用具體的一級分標題,而只是用一、二、三、四標識。二級和三級標題具體。第四部分從邏輯上看既是上文的深入,在結構上又起到了總結性作用。
上面的例子可供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時參考。本科生畢業論文在形式上較少釆用篇章結構或章節結構(碩士、博士畢業論文一般釆用篇章結構或章節結構),這是因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相對來說比較小,題目本身大多數就是論文的基本論點(中心論點),各一級分論點之間大多用「一、二、三、四、五」來標識。且一級分論點不得少於兩個,否則,便是結構不合理。
另外,在結構安排上還應注意切題的問題,所謂切題即是指本論的分論點,必須要與標題有關,必須是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對標題的論述。各個大分論點之間要聯繫緊密,不能過於鬆散,即我們常說的分論點要緊緊「圍繞題目」。我們上文的例子都符合切題的要求。
不管什麼學科,合理的結構安排必須具有某些共性,比如既沒有緒論又沒有結論的結構是不合理的;有「前呼」沒「後應」的結構是不合理的;邏輯混亂是不合理的(後文詳論)等等。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學科,在結構安排上有其學科特點,並不是千篇一律。同時,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當結構有害於內容的表達時,我們就必須改變結構安排。
(三)邏輯關係
以上討論的僅是指對結構安排的形式要求。在此基礎上,還有對邏輯性的要求。所謂邏輯性的要求即指論文的結構安排要具有一定的邏輯關係。論文的邏輯關係大體上有下面三種:總分關係;並列關係;遞進關係。
第一種關係:總分關係。
關於本論題中的一般性問題、一般理論、基本理論、基本原則的內容,屬於總論。特殊問題、具體問題、具體方面、具體制度、實際運用等內容,屬於分論。總論與分論之間,是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係,在邏輯結構安排上通常總論部分在前,分論部分在後。假如本論部分有四個部分構成,那麼,一般性問題、理論問題應放在第一個部分,而較少倒過來。
第二種關係:並列關係。
假如本論部分採用了總分結構,第一部分專門討論本論題的理論問題,那麼總論與分論之間就已經具有並列的意味。然後總論部分的各分論點可以形成並列關係;分論部分的各分論點也可以是並列關係。而前面已經說過,事實上,一篇普通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本論部分的結構不會過於複雜,題目往往就是論文的中心論點,一篇一萬字以內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除掉緒論和結論,本論部分大概有五個左右的分論點就可以完成。這些分論點之間可以是並列關係,從不同的側面論證中心論點。上文提到的論文:《轉變的標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環境侵權的特徵分析》的本論部分便是並列的邏輯關係。假如一級分論點之下還有若干小分論點,那麼這些小分論點之間也可以是並列關係,當然也可以是遞進或其他關係。注意:這裡的並列是指同級之間的並列。
第三種關係:遞進關係。
本論部分的各一級分論點之間可以是遞進關係;假如一級分論點之間是並列關係,各一級下面的各二級分論點之間也可以是遞進關係。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本論部分有五個分論點,而「一、二、三、五」之間顯然是遞進關係,但第四部分與其他部分不構成遞進關係,這就是結構不合理。但假如「一、二、三、四」是並列關係,而第五部分與前面四部分構成遞進關係是可以的。如上文提到的論文《<詩經〉特殊句法探析》,第四部分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就構成了遞進關係。
遞進關係有三種不同形態:時間上的遞進關係,空間上的遞進關係,純粹邏輯上的遞進關係。
(1)時間上的遞進關係
時間上的遞進關係,是指在時間上由遠到近,先從歷史說起,從古代說起,再說近代、現代、當代。比如法律論文中在討論某種法律制度的演變時就會採用時間遞進關係。
這種遞進關係,要求嚴格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如果岀現時間先後順序的錯亂,就叫層次不清、邏輯混亂。其規則是:時間愈早愈在前,時間愈近愈在後。
(2)空間上的遞進關係。
此處所謂的「空間」實際上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間;一是抽象的空間。無論屬於地域上的空間,或者抽象的空間,都要求「由外到內」,先討論外部的問題,後討論內部的問題。先研究外國的問題、現象、發展、對策,再討論本國的問題、現象、發展、對策等;或者先討論外部關係,產生原因、背景等,然後進入內部規律。
空間上的遞進關係,要求區分內外,先外後內。如果外部問題未討論完就進入內部問題的討論,中途再反過來討論外部問題,就叫層次不清、邏輯混亂。其規則是:先外、後內。
(3)純粹邏輯上的遞進關係。
所謂純粹邏輯上的遞進關係,是指在邏輯上由抽象到具體。先從概念、定義說起,解釋其含義,探討其內涵、外延,確定其適用範圍,再結合概念分析具體的問題。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順序,愈抽象的問題愈在前,愈具體的問題愈在後,否則就叫層次不清、邏輯混亂。其規則是:愈抽象愈在前,愈具體愈在後。
遵循邏輯關係在論文寫作中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違背了這些邏輯關係,就容易造成思維混亂,讀者也就無法獲得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上文談到的並不是論文寫作中的全部邏輯關係。而只是文科學生的論文寫作中運用非常普遍的邏輯關係。邏輯關係的使用要為內容服務,選用何種邏輯關係要根據內容的需要。
(四)文內標題序號
由於畢業論文不是一篇一兩千字的感想性短文,而是一篇結構嚴謹、篇幅較長的學術論文,為保證其結構合理、邏輯清晰,論文一般需要使用標題來標識,這就是文內標題。目前,我國社會科學論文文內標題層次序號大多都通行漢字阿拉伯字混用,為一、(一)、1、(1)、①,統稱為五級標題,當然,文內標題也可不用序號。漢字阿拉伯字混用標題層次形式如下:
使用標題序號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如果結構較為複雜,五級標題都要使用,那麼要按照一級到五級的順序,不可先用三級再用二級。否則被視為標題使用不規範。
第二,五級標題中,其中一級、三級、四級是基本標題,在一篇論文中,假如結構不是太複雜,二級和五級可以不使用。只用基本標題。
第三,漢字序號後面一般用逗號,如「一,」阿拉伯數字後面一般用公元點如「1.」,帶括號的不用加符號,序號與正文之間一般空半格為宜。
該部分主要討論論文的提綱問題。從一篇論文的完成程序來講,首先是選題,確定好題目,再撰寫論文提綱,最後完成論文寫作。提綱在論文寫作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概括說,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第二,有利於論文前後呼應。第三,有利於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從寫作程序上講,它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準備;從提綱本身來講,它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單就論文的結構方面而言,提綱的完成,就意味著論文結構的基本確立。
如何落筆擬定畢業論文提綱呢?首先要把握擬定畢業論文提綱的原則,為此要掌握如下三個方面:1.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岀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佔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當,篇幅的長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2.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捨,把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捨棄。3.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繫,有的只限於反覆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係。這樣的畢業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也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和檢查這一點。
下面談談寫提綱的步驟:
首先,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的著作、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一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用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5—6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在一萬字以內,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但是,亦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最後,編寫提綱。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以《略論東方美學的特徵》為例,簡單提綱可以寫成下面這樣:
一、緒論
二、本論
1. 古樸性
2. 神秘性
3. 感悟性
4. 韻味性
5. 幽雅性
6. 互補性
三、結論
詳細提綱,是把論文的主要論點和展開部分較為詳細地列岀來。下面以《關於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介紹詳細提綱的寫法:
一、緒論
1. 提出中心論題。
2. 說明寫作意圖。
二、本論
(一)培育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
1.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建築勞動力市場的產生創造了宏觀環境;
2. 建築產品市場的形成,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提岀了現實的要求;
3. 城鄉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4. 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建立,是建築行業用工特殊性的內在要求。
(二)目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現狀
1. 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
2. 有市無場的隱形市場;
3. 易進難出的畸形市場;
4. 交易無序的自發市場。
(三)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對策
1. 統一思想認識,變自發交易為自覺調控;
2. 加快建章立制,變無序交易為規範交易;
3. 健全市場網絡,變隱形交易為有形交易;
4. 調整經營結構,變個別流動為隊伍流動;
5. 深化用工改革,變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
三、結論
1.概述當前的建築勞動力市場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2. 呼應開頭的序言。
上面所說的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都是論文的骨架和要點,選擇哪一種,要根據作者的需要。如果考慮周到,調查詳細,用簡單提綱問題不是很大;但如果考慮粗疏,調查不周,則必須用詳細提綱,否則,很難寫岀合格的畢業論文。
值的注意的是,提綱中,緒論、結論可以簡單點,而本論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如果說,主題是學術論文的「靈魂」,資料是學術論文的「血肉」的話,那麼,結構是學術論文的「骨骼」。對於結構的作用,《史學論文寫作》一書有著言簡意賅的說明:「如果說論文的論點解決的是』言之有理』的問題,論據解決的是』言之有據』的問題,那麼,論文的結構則是』言之有序』的問題」同一篇論文不管主題如何深刻,材料多麼豐富,如果結構不合理,思路不清,邏輯混亂,那麼,材料就是一堆散亂的東西,主題也就不能很好地表現、突岀。
來源:中國知網,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兒科學),2006年3月,原文題為《高校文科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研究之三——關於結構》
作者:蕭老師、鄭老師、劉老師,井岡山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