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慕課」在中學會怎樣?
讓「翻轉課堂」回歸「慕課」
近年來,「翻轉課堂」在中學方興未艾,很多學校的「翻轉課堂」把課堂保留了下來,然後把講授和作業兩個環節進行了「翻轉」和「顛倒」。但是這種做法也惹出了新的問題,比如如何從時間和內容上來平衡「翻轉」出去和「顛倒」進來的部分,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任課教師在進行類似的權衡和決策的時候會非常困難,這種困難常常會導致教師放棄相應的教學設計。又如,學生放學後回到家裡能否獲得足夠的「翻轉」時間等等。
為什麼要人為地製造這樣的矛盾呢?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是在學校,為什麼不把學生觀看「慕課」視頻的環節就安排在課堂上呢?為什麼非要「翻轉」呢?我們分析了「慕課」的很多優勢,這些優勢是「慕課」技術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通過課堂的「翻轉」才能具備的,也不是通過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生成的。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觀看視頻,那麼任課教師就能夠有效地管控學生學習的過程。「慕課」的技術邏輯都是在學生認真觀看視頻的基礎上才能成立,學生不看視頻,「慕課」的優勢蕩然無存。設計得再精細的「慕課」視頻,構思得再巧妙的教學策略,如果學生回到家裡根本不看、不學,那麼有可能由於教學管理的失控反倒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如果把觀看視頻的環節安排在課堂上,那麼不僅教師可以監督學生,同組的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監督,這樣「慕課」技術的風險就降到了最低,「慕課」技術帶來的質量、效果和效益就可以最大化。
能夠把學生觀看「慕課」視頻的環節安排在課堂上來進行,是在中學運用「慕課」技術所具有的一個特殊優勢,坦率地講,恐怕也是中學運用「慕課」技術不可調整和不可妥協的教學設計。因此我們建議,中學的「翻轉課堂」應該回歸到「慕課」技術上來。
沒有評價技術就沒有「慕課」
在「慕課」技術中,評價的重要性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學生通過觀看慕課視頻完成了對基本內容的學習,那麼同樣的內容任課教師還需要集中講解嗎?如果還要講,那學生相當於花了兩倍的時間。如果不講了,老師敢嗎?如果選擇性地講一講,那怎麼選擇,講什麼不講什麼?會不會所有的同學都掌握了呢?會不會只有兩三個學生沒有掌握而只需要進行個別輔導呢?對於這些問題的決策嚴格依賴於學生信息的反饋,而這些反饋信息的產生和獲取則嚴格依賴於評價技術的運用。所以,沒有完備的評價技術,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慕課」技術。
與「慕課」相適應的評價技術,必須具備兩大特點,一是反饋信息必須完備和可靠。簡單地讓學生舉手,回答有沒有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學生在初學的時候對知識和內容完備性的把控是有欠缺的,對學習中是否存在問題的感知也是不準確的,不舉手的學生並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課堂上讓學生做做ABCD選擇題,也是遠遠不夠的。對於數理化等課程而言,無論是隨堂練習還是作業考試,大量採用的是計算題和證明題,只有後者才能反映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二是信息反饋必須高效和及時,隨堂練習必須馬上做、馬上改,馬上改、馬上出結果,出了結果馬上可以決定不講,或者部分講。講可以對全班講,也可以對個別學生講;講可以在課堂上講,也可以在課下講。只有建立起高效的測評機制,才能在課堂上把學生自學「慕課」視頻、教師有針對性重點講解和最後的拓展訓練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一氣呵成,真正做到「課課結」和「堂堂清」,進而減少課後練習和家庭作業。所以,一套完備的「慕課」技術可能成為解決中學生「減負」問題的催化劑。
「慕課」技術運用和實踐
上學期,筆者承擔的材料力學被特批為西交大學的第一門「慕課」課程。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筆者滾動完成了整門課程共128個「慕課」視頻的設計工作。學生整個一學期的學習過程全部在網上完成,包括觀看「慕課」視頻,完成網上作業和網上的實驗報告等等,所有的作業和實驗報告全部由電腦自動批改。試點班的學生期末參加全校的統考,筆者作為任課教師不參與命題,最後的考試成績令人鼓舞,學生也對「慕課」技術充滿了喜愛。本學期的「慕課」教學,仍在有序推進。實踐一方面表明,「慕課」模式不僅具有技術優勢,還在教學實踐中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得到了教學應用的正面支持;實踐還方面表明,任課教師設計「慕課」視頻的工作量龐大,但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如能分工合作、資源共享,那麼可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多少年來,教學信息化若隱若現,若即若離,原因在於教學信息化缺乏科學的應用策略。「慕課」是讓我們離教學信息化最近的一次,同時它還會讓「電子書包」迎來了第二春。「慕課」蘊含了教學信息化的應用策略,「電子書包」則是教學信息化的技術形態。因此,和在大學一樣,「慕課」的發展也是必然的,它的影響也是顛覆性的,它的破壞力(破舊力)和再造力是前所未有的。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