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寶媽曬她家孩子的照片,同時配上文字:紀念兩歲半的寶寶今天第一次刷牙!這條朋友圈下不少人點讚,還有人評論:自己的事自己做,寶寶真棒!
作為一位寶媽,我能體會到這位朋友為孩子的進步和獨立而驕傲的心情,寶寶自己的事自己做也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寶寶刷牙這件事上,她做得卻不是那么正確,這是因為:
1、寶寶六七歲之前自己刷牙的效果很有限
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家長關於孩子刷牙這件事的留言:
夕陽西下漫步:我家6歲,牙刷在嘴裡刷3下,完了!
平常心HH230579507:我家娃不監督,有時候喝口水咕嚕一下就說刷完了(牙刷上都沒有牙膏)[捂臉]
藍色的海40:女兒7歲,不監督下10秒鐘刷完。
從這些留言中可以看出,不少孩子對刷牙這件事都是應付了事,做做樣子,這種刷牙方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刷牙說起來也是一件有技術含量的事,不說三四歲的孩子,我去年在去看牙醫的時候和醫生聊天,發現很多成年人也不知道正確的刷牙方法,「巴氏刷牙法」更是聽都沒聽說過。
所以,對於六七歲之前的孩子,家長不要讓孩子獨立完成,而是應該一直幫助和監督孩子刷牙,直到孩子完全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和力度,並形成固定的習慣為止。
2、如何幫助和監督孩子刷牙?
寶寶從長出第一顆牙齒開始,家長就應該重視孩子刷牙這件事了。
2歲之前(或者乳牙完全長出之前)可以用紗布或者指套牙刷幫助寶寶清除牙齒上的食物殘留和菌斑。
2-4歲之間,家長可以給寶寶示範正確的刷牙方法,讓寶寶模仿直到學會為止,但是這個階段的寶寶往往刷牙效果還是不好,家長可以在寶寶自己刷完牙(也可能是玩牙膏、吐牙膏泡泡)後再親自幫他將牙齒刷乾淨。
等寶寶再大一些,能夠獨立完成正確的刷牙動作了,那麼家長在寶寶刷完牙之後,要幫助其檢查牙齒有沒有刷乾淨,如果仍然有食物殘渣,應該要求孩子再仔細地刷乾淨或者親自幫孩子刷乾淨。
保護牙齒真的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人只有在牙疼之後才想起去醫院,這時候齲齒往往已經發展到神經了,只能進行根管治療,或者乾脆拔牙戴假牙,我想,假牙再好,也還是不如自己的原裝牙齒更好吧!
保護牙齒從小做起,為了寶寶有一口好牙,家長最好堅持幫助和監督孩子刷牙,直到孩子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並能自覺堅持為止!
你是如何對待自家孩子刷牙這件事的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