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未來教育如何變,學校裡的這「三件事」不可或缺

2020-12-15 騰訊網

全文長640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如果你只能教那些高高在上,在雲端的飄的東西,而幹不了任何基礎的東西,那就不是好老師。反過來,一個只能教低階技能,但是卻不能讓孩子們從具體實踐中來感受到更深遠的東西的人,也是比較一般的老師。」

本文授權轉自「外灘教育」

想像一下,當學校不再只有座位整齊的教室、食堂,老師不再只負責講,學生不再只負責聽,學校會是什麼樣子?教育會是什麼樣子?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顧遠認為,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而專業性極強的事情將有學校完成。在他看來,創新教育的未來不完全在於科技能發展多麼高級、迅猛,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參與其中的意識和能力。在不斷迭代的創新中,教育的恆久價值,是為了每一個人,能夠自由地追求幸福,成為完整的人。

文丨陸瑩 編輯丨李臻

一提創新教育——「機器人?」、「編程?」、「高科技?」…… 絕大多數人,首先能聯想的就是這些前沿科技所帶來的「新」,於是認為這些在試驗期的新的「教育理念」,非常人能接觸,更不是隨便能在生活中實現的。

顧遠不這麼看。

2011年,顧遠創辦Aha社會創新學院,2014年開始做教育加速器,從做教育創新,再到做教育創新的支持者。他笑稱自己這個CEO與眾不同,E代表的是Enabler,賦能給人、支持他人成長發展的人。

工作20餘年,他當過高中英語老師、當過管理諮詢師,也創過業。回顧起來,幾個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身份其實都貫穿著他對人、組織、和社會的好奇心,想要學習、實踐新的事物,並為世界帶來一些改變。

顧遠

教育創新在他看來,並不等於高科技。社會化學習、青色組織這些貌似陌生的創新教育理念正在很多教育機構發生著,也極有可能發生在家庭之中,甚至已經在發生。

以下是採訪顧遠的對話內容。

G=顧遠

創新教育≠高高在上的教育

B:您自己做教育創新有7年,做教育創新支持也已經4年,這些年裡,您看到中國的教育創新領域的發展是什麼樣的?可能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小眾領域。

G:第一,我直觀的感受是,做創新教育的人和機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我從2014年開始做教育加速器,支持教育創新機構,每年的申請人數都有上漲,而且上漲幅度一年比一年高。第一年400個,第二年800個,第三年就1400多個申請者。

第二,這中間有大量的是家長在自己做,看似意外,不過仔細想想,也不奇怪,教育自救勢在必行。第三點觀察是,教育形態和內容越來越多元,自然教育、項目制學習、研學營……,有些能細緻到落點在學習障礙兒童的性教育,還有針對青少年的信息素養等。

B:您怎麼定義創新?或者說,什麼樣的觀念、做法才稱得上教育創新?

G:不止在教育領域,我認為任何領域的創新都符合一些基本的特徵。對創新的定義,我最認可的有三種。

第一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定義,他說創新就是新的生產函數。就是同樣的投入能夠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出。

第二個是「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德魯克的定義,他認為創新就是創造新的客戶價值,強調創新不由那個人自己說了算,是由你要影響、要服務、要幫助的人群說了算。

第三個定義是我說的,創新其實就是持續的改進。不要想到創新就一下是顛覆性的、很大的改變。創新就是我今天做得比昨天好一點,明天比今天好一點。

B:那就是不斷在變化嘛,但變化中間,有沒有恆定不變的東西,它是什麼?

G:不變的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為了什麼。

我認為教育是為了幫助人成為人。

成為什麼樣的人呢?一個活潑的、自由的、成為自我的人。內心豐盈,能夠自我成長,自我成就,有能力並且有權利追求幸福的人。

人工智慧大熱,對於教育的影響是有的,但是它並不體現在人工智慧要搶人類的飯碗,所以我們得搞好教育,與AI競爭。它體現在,人工智慧實際上是倒逼我們去反思「何為人」,進一步的迫使我們去思考教育如何幫助人成為人。教育不是培養人成為工具,讓人去跟AI競爭,更不是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那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教育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20年前我當老師的時候,就憑著自己的價值觀給自己確定了這麼三條基本原則:

1、師生平等。作為老師,我帶高中,和高中生的對話態度就像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對話,不是說我教育你,所以你就必須服從我。每當學生的觀點很好,讓我有收穫,我也會覺得很開心。

2、教書育人,更看重育人。我曾經跟學生講解「二八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所在。我教英語,我不會也不希望強迫對英語實在不感興趣的學生,我甚至允許他們不上英語課把自己精力更多放在自己更有優勢更感興趣的學科上。

3、興趣為前提。高中英語有個考試題型,叫完形填空,學生們都特別頭疼。我就想,如果換個思路,發揮想像空間,把這個題型當做一個偵探遊戲,把被海盜破壞的詞,綜合各種知識推理出來呢?就變的很有意思了。果然學生們都很受用。

而在主流學校,可能這些原則恰恰是相反的。那裡更講究的師道尊嚴,講究的是老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向學生的灌輸。唯分數論,不大關心學生的興趣,強調「你必須學」。

B:這裡好像有一些矛盾。一邊說與AI競爭是為了工作這個假設錯誤;一邊認為主流學校教育之於農村孩之所以錯位,是因為整個中學教育是為大學,為更高層級的知識學習做準備,而農村孩子很少能考入大學,其實更應該學技術?

G:就這個問題,教育創新界主要有兩派觀點。

有人認為,讓貧困地區的學生奔著高考入大學,不公平也沒必要,因為這與他的真實生活脫節,更應該幫助改善生活,提供課程以改善生存換件。

但也有人反駁,這樣做不是剝奪了這些誒孩子成為更好的人的權利?農村孩子怎麼就不應該知道莎士比亞知道美的東西,就得一輩子種地呢?

實際上其實在我看來,這個對立其實本身不太成立。對立存在,意味著他們默認知識和技能本身有高下之分,認為讀大學在大學裡學到了莎士比亞,知道了琴棋書畫就高人一等。第二點,雙方都默認這兩條路線之間是不打通的,認為人文通識素養就屬於比較高階的教育,和修車、放牛、種田這些事情是兩個維度。

他們把這兩者割裂開,認為這兩者是不能通的。我從來都不這麼認為。在尋常事物之中,其實都蘊含著高尚的美好的東西,這兩者之間並不割裂,在實踐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更深刻的知識。現在打通兩者,我做具體的事,難道就不能去思考一個抽象的問題了嗎?

這其實是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你只能教那些高高在上,在雲端的飄的東西,而幹不了任何基礎的東西,那就不是好老師。反過來,一個只能教低階技能,但是卻不能讓孩子們從具體實踐中來感受到更深遠的東西的人,也是比較一般的老師。這個時代需要更好的老師,能上能下,從尋常事物中能看到更高遠的東西,而從更高遠高遠東西裡面能夠還原到日常生活之中。

B:有觀點認為,好的教育本來就是精英的,創新教育有時候也被等同於AI等高科技的、高高在上的教育。

G:過去貴族式教育是好的教育,缺點是難以普及;現在學校教育呢,是能夠普及,但它又是很爛的教育,因為它非常平庸,非常標準化。這樣一看似乎的確是,好的就是不能普及的。

我覺得這句話在過去也許是成立的,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在說這句話,我就認為是偷懶。

原來為什麼認為好的教育是貴的?就是因為把「好」的很多元素都割裂開來了,跟生活本身割裂開來,變成一個非常昂貴的東西。就比如說藝術之類,覺得美術高高在上的。我生活中為什麼不可以用美學?難道創客課程就只能用3D印表機嗎?我自己動手摔泥巴可不可以?用的原則不是一樣的嗎?主要的學習的能力不是一樣的嗎?

打通了之後,你發現普通生活裡存在著好多教育的機會,而真正難點在於什麼?真正難點在意識、能力。因為剛才我們說的那些東西聽起來很簡單,但它需要的能力更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從日常生活中尋求到美,不是所有人都從摔摔泥巴的過程來告訴孩子們,讓孩子們提升更多的這個動手做的能力。

社會化學習將完全取代學校?

B:公辦教育真的一事無成嗎?

G:當然不是。現在主流教育體系誕生以來,最主要的貢獻在於教育普及,把原來只有貴族才能接受的教育變得平民化。只是,在它的好處已經被滿足的情況之下,原來這個體制之內的一些弊端就開始更多的暴露出來了。

B:您說您贊同「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學真正價值所在」,人們也常詬病背誦教學法等。但問題是,比如古詩文,它能被搜索到,但通過背誦而記憶的這些詩文,或許更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精神底蘊。您怎麼看?

G:這個觀點非常常見,它裡面涵蓋的兩個常見的誤區。做創新教育的人,並不反對學習知識,反對的是「唯知識」導向,而忽略技能;也不反對記憶知識,反對的是「死記硬背」這種知識習得得過程。還有第二個,不是能夠搜索就不需要記憶了。如果你沒有儲備東西,連創新創造都沒有素材,它同樣它反對的是死記硬背的方式。

B:所以您更推崇「社會化學習」這種方式?

G:社會化學習更像一種教育哲學,而不是教育方法。之前說過在教育創新過程中,教育的目的培養什麼樣的人是不變的,其實還有一樣需要改變的,我認為就是根基上的教育哲學,把社會化學習作為新的教育哲學。

社會化學習總結起來,簡單三條——

1) 學習在窗外

這裡的「窗」是指傳統教育體制。到真實社會和生活環境中去學習,而不僅僅局限在傳統僵化的學校教育體制之內。

2) 他人即老師

和「他人」一起學習,向「他人」進行學習。這裡的「他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老師」,而是在同學、父母、社區、社會之間創建各種各樣的學習關係。

3) 世界是教材

過去,教材就是學習者的整個世界;未來,整個世界都可以是學習者的教材。

為什麼上課只有學科老師來帶領?學科老師不見得知道所有事情,孩子們的問題,怎麼不可以找相關的專業人士來解答?上課一定在課堂、在學校發生嗎?為什麼不能從廣闊的社會裡面尋找?

以前我們談到教育和學習,天然等同於學校教育,等同於師生之間的二元傳授關係。社會化學習,根本上而言在重新界定教育和學習,把一切固定的概念打破,顛覆所有曾經默認的前提。

B:社會化學習中,其實也有學習者和教育者這兩種角色,只是不單一的是學生、老師這樣的身份了,您認為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有向世界學習的意識,社會上各界角色對教育有意識,哪個更重要一些?

G:我認為是後者。重構整個系統,如何讓企業、博物館承擔教育職能,讓專業人士成為學習者的導師,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的,不是所有人都懂如何做導師。

B:社會化學習會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嗎?

G:當然不可能。學校仍然會存在,但學校的職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學校會成為整個社會化學習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場域一個機構,並且是其中重要的機構,但他再也不是唯一的機構了。

我們現在可以想像一下,假設現在社會學習的一個新的社會化學習系統已經發生了,學習和教育的彌散到社會領域裡面了,而學校呢有些學校還特別固執己見,頑固地說,不幹,我們就要保持原樣,那麼他會面臨什麼樣情況呢?最典型情況就是他既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學生不來,老師不來,學校就瓦解了。

我認為學校是有這麼幾件事情是不可或缺的。

學校天然地能進行社群學習的號召。也就是說人和人之間還是要見面,需要空間、環境、氛圍,但這個學校是需要重新設計的,可能有類似於咖啡館的設計,類似於電影院的設計。學習者還是需要來到這個定期到來。

學校變得更像一個共享空間。整合導師資源、邀請老師,提供教學材料,如3D印表機等等。

學校將更像一個研發中心,有很高的教育研究職能。研究如何促成更好的學習、更好的教育等等。而且它的研發不是大學學術式的研究,它是基於社區的行動研究,因為它整個場域裡面就在發生教育啊。它也要做項目設計。到時候,學習項目最好的設計的肯定也是在學校。因為他最專業。

這些專業性極強的事情將有學校完成,其實,學校反而會變得不可替代。

打破「父母」唯一身份

B:您剛剛說社會化學習是在顛覆、打破,把視線拉到家庭中,家長這個身份是不是也是可以被打破?

G:沒錯!

現代人把自己人為的分割成了幾個身份。我在這個時間段是叫「母親」,在這個時間段是一個企業的「員工」,那個時間段我是一個「女兒」。但,等等!我是一個專業技能人員的時候,難道我就不能參與教育了嗎?

比如說,家裡有一個辦公桌原來是留給我一人工作的,現在,我和孩子一起騰空這個桌子,並且留一個區域給孩子。接下來,我跟孩子講:「接下來一個小時,你在你的區域做你的事情,我做我的工作」。在這個一小時裡,「我」究竟是一個家長,還是一個這樣角色呢?

孩子覺得爸媽在旁邊很開心,「我」也可以做工作。兩種角色都是啊!

一個人一旦嚴格劃分了身份之後,會覺得互相干擾、此消彼長。但並不一定啊。換一個想法,和孩子的互動讓「我」跳脫了平常的思維模式,精神得到休息,或者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溝通能力的成長可以遷移到職業裡頭。

B:那麼,家庭中的社會化學習,能夠怎麼做呢?

G:社會化學習的「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這三句話,每個家長都可以細細的體會思考。

家長應該保持一種敏銳。我可以把周邊的什麼樣的什麼樣的人拉進來,扮演一個導師的角色,作為什麼樣的場景拉進來? 家長會發現生活中無時無刻、無處無人不能夠參與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每天,家長也許拉小朋友下樓散散步,原來把它定義為散步,只有散步。如果為散步的時候多一點動作呢?每天散步都要經過這條路,你看到那朵花,看到那一片那片草地,讓孩子觀察一年四季它什麼變化?這就是學習。孩子會遇到意識到生命是怎麼樣來的,培養對自然的熱愛。這不就是一種一種學習嘛。

他人即老師也是一樣的。有個教育創新團隊,給家長支了一招——凡是來串門到我們家來串門的,都負責給我們孩子講故事。難嗎?不難吧。而且是不是很有樂趣,比每天要見面,大家就吹牛、胡吃海喝,我就有意思多了。

學習,學習是無處不在的,教育也是無處不在的。

B:社會化學習之外,您最近在很多場合都提到了「青色學校」、「青色組織」,你為何對「青色」如此情有獨鍾?

G:青色組織有三大特徵。自主進化、自主管理、身心完整。

自主進化:組織本身的目標是進化的,不是由一個人事先定好,然後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實際情況變化而發生辯護。

自主管理:所有人員不是被管理,不是領導指派,而是有自我觀念的。

身心完整:組織中的人是「全人」的狀態,鼓勵每個人展現和發展完整的真實的自我

所以我一直認為,青色組織的理念在教育領域是天然最適合的。

B:家庭其實也是一個微小組織,而且更緊密。「青色組織」也可以用到教育中?

G:當然!

家庭裡面也有很多目標的,這個這個目標可不可以是孩子一起來參與的?

比如說我們要去度假,家長可不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學習的過程?

「去迪士尼?沒問題,不如我們一起設計下,怎麼在迪士尼玩得更開心,我教你用Pad搜索東西。」爸爸可以這樣說,過一會,「爸爸現在去去做飯了,就去工作一會,半小時以後你可不可以給幫忙介紹一下這個迪斯尼面是什麼樣子的?爸爸媽媽也沒有去過,可能還帶同一個另外小朋友也去,那你可不可以給他設計一個路線?怎麼樣?」你甚至可以給孩子說,「我現在有200給你200塊錢預算,你能不能設計一個設計一個一天怎麼玩的更開心?」

整個過程,這個孩子是不是目標自主進化的?孩子自己安排好行程之後,甚至頭天晚上根本不用家長說就自己早早睡了,這不就是自我管理嘛。身心完整,不用說啊,他整個過程全程參與,自己設計,哪怕排隊排得不爽了,也沒理由跟父母吵架、哭鬧。

青色組織、社會化學習這東西真的是高高在上的理念嗎?生活中處處可見,真的把它化為行動,你就會發現——唉呀!生活好有樂趣,也沒那麼難!

B:整個教育體系發生變化,老師的水平「能上能下」、家長不再只有一種身份,在您的想像中,這個未來多久能看到?

G:我覺得未來不是想像出來的,未來是做出來的,我一直這麼說。

常常有人說預測一下,多少多少年以後……我馬上就反問,那你現在在做什麼?

因為你現在做的這些事情會決定未來的時候會怎麼樣。所以對我而言,我會覺得這個我會我會覺得這個變化速度會變得非常快,會超出我們的預期,甚至超出我自己個人的預期。

我們已經在培養一大批的越來越多的能上能下的,融會貫通,打通知識和技能兩種能力的好的學習者。他們自己他們未見得一定要去當老師,但他們自己可以影響周圍的人。他們當父母影響自己的孩子,可以影響周邊的這個社區居民,影響同事們。社會化學習,不就連成一片了嗎?

所以教育一定不是只是教育界的事情,更不只是教師才能做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未來教育要怎麼變?
    但是,它的問題也恰恰出於此,它用的是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考慮的是群體,考慮的是一個班級、一個學校,考慮的是如何以最高效率讓學生獲得生產所需的基本能力,而不考慮個體。學校總是假設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處在同一個發展水平,其實不是;假設一個教室裡的學生學習同樣的知識就都能取得同樣的進步,其實不是——1/3的學生可能早就懂了,其餘2/3不懂……所以變革是必然的。
  • 未來教育怎麼變?
    傳統的學校為什麼非變不可?未來應該怎麼樣去做,為什麼我們要走向未來?第一,人類教育的夢想讓我們要變。從孔老夫子開始就提出人類兩個重要的夢想: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一個是公平的夢想,一個是質量的夢想。「質量」也是最大的公平,公平無非是機會的公平、過程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 未來教育家|扶搖直上九萬裡 中國語文三先生
    這三位都是基礎教育課堂中湧現出的實踐教育家。正如於漪老師所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知與行的距離,知易行難。因此,在實踐中踐行教學思想、實踐教育智慧的教師更有能力成為教育家。亦如陶行知先生的理論: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三位教育家在實踐中產生教育思想,創造教育奇蹟,實現教育理想。我通過對他們成長軌跡的學習和領會,我得出了教育家成長的幾個共同的特性。
  • 教育男孩與教育女孩不同,李玫瑾建議,家長要捨得做這三件事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對於不同的個性特徵的孩子,家長需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態度。就性別來說,對待男孩和對待女孩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教育男孩家長不能總是心軟,因為男孩子以後是家庭的頂梁柱。李玫瑾教授建議,教育男孩要捨得這三件事。
  • 魏坤琳:變聰明這件事 努力比智商分數更重要
    原標題:魏坤琳:變聰明這件事 努力比智商分數更重要   給孕婦補鐵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嗎?   給寶寶聽音樂能提高智力嗎?   開發寶寶的右腦,可以提高他的智力嗎?   以上答案,皆為否。
  • 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有三件事你必須做,有三件事你千萬不能做
    水泡金魚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這三件事你是必須做的既然硝化細菌如此重要,我們必須先了解硝化細菌喜歡什麼,然後順著它的喜好做事,這樣才能讓它開心工作硝化細菌是好氧菌,氧氣越多,它越開心,心情好,牙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自然就會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數量越來越多。所以,這第二件你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在你的魚缸濾材下方安置一個增氧氣頭。最後就是第三條,它喜歡多孔多面的東西。
  • 不論你有多「窮」,也要堅持自身投資,別在這三件事情上省錢
    事實上不是如此,不論你有多窮,自身投資也是一定要堅持的。平常開源節流,省錢也就算了,千萬別在這三件事情上省錢!」,不論人生的哪個階段,學習教育都是自身提高的重要途徑。對於「寒門」來說,能夠通過學習教育,這是他們改變現狀,提高未來的最重要途徑。對於任何人來說,學習教育都是能夠影響一生,伴隨一生的……不論是打開眼界格局,還是形成完整的三觀,都需要在學習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 從半年抗疫看學校教育的不可或缺
    但時逾半年的抗疫之戰的經驗教訓仍有待認真總結,它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深刻影響和多角度啟迪尤其引起了筆者的觀察與思考。今謹述其一即「學校教育的不可或缺」如下:經此一疫,許多家有幼兒和小學生的家長普遍感到身心俱疲,除了共性的原因和苦惱外,最突出的反映是,無論過去是小班、中班、大班的小寶寶,還是正在小學學習的兒童,除了體重增加了、個子長高了令人欣慰外,其餘方方面面真的乏善可陳。
  • 教育這件事,不用看別人,從自己做起
    但是,在不同的地域(城市vs非城市),不同的年齡(學前vs小學),不同的階段(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差異還非常大。 因為之前我已經詳細解讀過「減負30條」,這次的文件,和上次那個以及和這兩年發過的一系列文件,核心精神都是一致的。 核心精神是什麼? 學校承擔教育全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家庭在教育這件事上,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 在教育中,這幾件事一定要爸爸來做!
    最近,在網絡上有一則新聞成為了熱搜,在這則新聞中,講述的是一所小學開家長會的內容。在這場家長會中,出席的全部都是孩子的爸爸,被稱為是只有爸爸的家長會。在家長會上,一位資深的老師這樣說到:各位爸爸們,可能平時你們與孩子接觸的較少,多數都是孩子的媽媽在教育,但是,我想說,在教育中,有這麼幾件事一定要爸爸來做。那麼,究竟是哪幾件事呢?
  • 教育孩子之前我們應該了解的三件事
    然後看著自家姑娘跑的髒兮兮的白褲子陷入了沉思……疫情期間強制性增加了家長與孩子接觸的時間,大家又開始為如何教育孩子頭疼,迫切期望學校趕緊開學,好把這些難搞的小傢伙交給老師。02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了解的三件事
  • 學齡前兒童財商教育:從小做好這7件事,讓娃以後比咱更富有
    前幾天寫過一篇《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之前,最好先想清楚這3件事》,從3個方面幫大家整理了在給孩子開展財商教育之前應該做好的準備。當時我說過,那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的經驗分享,而更「權威」一點的乾貨,會放在後面的文章裡。
  • 如何做一名快樂的教師?看淡這3件事、做好這4件事
    這就是社會,沒有背景的一線教師除了拼實力,就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與其抱怨出身不好、別人有關係,還不如將精力放到教學上、評職稱上。收入低、未來退休走社保工資、縣管校聘的壓力、編制轉合同制的趨勢、社會地位低等等,況且很多年輕教師都是將教師當做後路,當踏入這個圍牆之後,才發現情況並不明朗,於是天天抱怨工資低、太累等,與其天天抱怨,不如努力學習,考公務員,或者辭職去培訓機構等,教師的大環境無法改變,就只能改變我們自身了。
  • 馬雲對話校長:今天的教育要為未來而變
    未來,學校會變,學校會從都一樣變成各不一樣;學習的內容會變,未來要學的不僅是知識,而是智慧,教師要從「教」向「育」轉變;學習的方式會變,工業化時代,100個學生用同一種方法教,數字時代,100個孩子要有120種方法。此外,學校的目標和任務一定會變。「教育不是訓練出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馬雲說。
  • 周末推薦 學校該做而且只做這兩件事!
    ……我所以會從人存在於這世界的原始旨趣:「維生、互動(或稱聯結)與創造」出發,來探討學校教育的本來面目,是因教育應以個人內在的發展,作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這一代人的價值觀為標準,去複製下一代人的思想行為。像五育的教育觀點,看起來是中立的,但本質上還是外加的標準。例如德育,當教育者把人格教育當作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那麼他便必須去找一套「好」的人格標準,複製在孩子身上。
  • 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多是在大學裡做了這「三件事」,你躺槍了嗎
    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多是在大學裡做了這「三件事」,你躺槍了嗎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都找不到工作,在家裡做起了啃老族,開始抱怨社會競爭大,其實,這都是藉口,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多數是在學校裡做了這三件事,你是否有躺槍呢?
  • 馬雲對話校長:今天的教育要為未來而變
    未來,學校會變,學校會從都一樣變成各不一樣;學習的內容會變,未來要學的不僅是知識,而是智慧,教師要從「教」向「育」轉變;學習的方式會變,工業化時代,100個學生用同一種方法教,數字時代,100個孩子要有120種方法。此外,學校的目標和任務一定會變。「教育不是訓練出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馬雲說。
  • 信仰和理想教育是中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
    玲玲是我妹妹的小女兒,今年讀高二,昨天在朋友圈是看到玲玲她們學校有個女生秦彭姓女生自殺了。我在微信裡向玲玲求證:這事是真的嗎?讓我沒想到的是,玲玲對此看得很淡,自殺的秦同學與她很熟,學習成績也挺好,就是太要強了。我感嘆道:「真的好可惜,花一樣的年紀,居然會自殺。」
  • 如果進入專科學校,這4件事越早清楚越好!影響未來一生的發展!
    常有人說專科生不好就業,但從就業數據來看,專科生的就業率不比本科生差,只是個人起點較低,因此,就算只能上大專也不要灰心,在這三年裡需要有著清晰的規劃,下面這4件事,專科生越早了解越好
  • 做個有涵養的父母,教育從細節處出發,面對孩子不做這三件事
    前言:都說孩子的未來如何,取決於父母的眼界和高度。若是家長在生活中是個有涵養和眼界的人,那麼孩子未來的發展絲毫不遜色於父母,甚至有青出於藍的架勢。因為父母的經驗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多參考,讓他的人生之路變得順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