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的孝道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2021-01-20 北京青橄欖文化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而且傷害我們的,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中國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是不會愛孩子。父母滿心是愛,說出來的卻是傷害。


聖經裡講到的孝敬,不是說我要孝敬父母,就閉著眼睛,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他們是對是錯。因為天下沒有不犯錯的父母。這不是聖經的教導。


聖經告訴我們,很多父母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但我們還是要尊敬他們。不是尊敬他們的錯誤,不是同意他們的錯誤,而是尊敬他這個人。你可以不同意他們的錯誤,可以就他們的錯誤和他們探討,可以跟他們一起解決這些問題,但你對他們的態度是要尊敬的。這是聖經裡面關於孝敬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中國人也不難理解這個道理,儒家講孝道也是如此。孔子說:和父母相處,見到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態度委婉的規勸;他們如果不聽,仍然孝敬不忤逆,心中憂愁,但不怨恨。


中國人常把「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俗語,理解為父母所做所為都是對的。其實不然。這句話是說,父母就是錯了,也還是父母,我們還是要孝敬他們,但不是認同他們的錯誤言行。



中國有這麼一句諺語:「大杖則逃,小杖則受。」說曾子有一次被他父親打傷,他都沒有想到要躲避。孔子知道了,對他說:小杖則受,大杖則逃,勿陷父母於不義。意思就是說,父母揍你的時候,要看他拿什麼打你,如果是拿個小棍子來打你,你就忍一忍讓他打;如果是拿根大棍子的話,你就要趕快跑。因為如果你不逃,萬一他出手過重把你打傷了,那你就是陷父母於不義了。


儒家既不避諱父母有「不是」,也不主張子女對父母的「不是」可以「姑息」。曾子最後一個教導是這樣的。他臨終時,僮僕發現躺臥的睡席是大夫所用的,不合禮制,提醒該更換。曾子的ㄦ子曾元說,不要打擾父親。曾子聽見了,責備曾元發現他違禮而不指正,不如僮僕愛他!堅持死前更換。


魯哀公曾對孔子說,ㄦ子服從父親就是孝,臣子服從國君就是忠,對不對?孔子不予背書。子貢問孔子說,就是這樣啊,老師為何不同意呢?孔子說,國君有正言諫諍的臣子,才保得住政權;父親有正言規勸的ㄦ子,才不會有違禮的行事。要明辨是非,應該服從才服從,才是孝子忠臣。


春秋左傳記載,魏武子病重時,交代身後把一愛妾遣嫁。不料臨終又說以她殉葬。但魏武子的ㄦ子還是把那妾遣嫁了,別人責備他違背父親遺命,他解釋說,魏武子臨終的囑咐是「亂命」,亂命不可從。


中國民間也譴責盲目的孝。《孔雀東南飛》就是控訴這種愚行的著名文學作品。所以,中國儒家思想裡面的孝,不是愚孝,不是叫你閉著眼睛,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是這樣子的,是很客觀的。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要記住,孝敬父母,千萬不要變成只是為了討好父母。前些年臺灣的經濟很好,有人說錢不只是淹到腳踝,簡直淹到脖子了。但是,在那段日子裡,卻發生了很多悲劇,就是很多人死了以後不能入土為安。


為什麼呢?因為兒女們在爭遺產,甚至是兒女跟「姨太太「爭遺產,爭得天翻地覆。在那段日子裡,有好多這樣的故事。如此看來,當父母還在的時候,對他們的孝敬是討好,是希望現在對他們好一點,到他們閉眼的時候,不要忘記多分一分遺產給我。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指出,做ㄦ子存圖利之心服侍父母,心裡沒有仁義只有利益,算什麼孝道?


基督徒更要牢記聖經的教導,孝敬父母不能成為你討好父母的手段。孝敬父母,是為著順服上帝,因為這是他的誡命。



聖經裡面講到孝敬父母,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孝敬父母絕對不是任由父母來控制我們的生活,不是讓父母來決定我們如何活在這個世上。我們需要記得一件事,每一個信徒將來都要自己單獨在上帝面前面對審判。到那時,你不能說:「主啊!這不能怪我,這是我媽叫我做的。你不能夠脫罪的,你要自己面對上帝,要對你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



《提摩太後書》第三章1至5節裡面講到: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那時的人要專顧自己,等等。其中有兩句是「違背父母」「無親情」。所以,在今天這個世代,人會違背父母,沒有親情。今天這種事情真是司空見慣。有的你聽來以為只是故事,怎麼可能會有人做出這種事情來!但是,這種事情很多很多,不只是那些不信上帝的人才做得出這種事情來,在一些教會裡面,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羅馬書》第一章26至32節,講到當時人犯罪的情形,其中也講到「違背父母,無親情」。所以,看來,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基督徒是上帝的兒女,要為上帝作見證,必須要堅持。



現在心理學非常流行。這裡並不否認心理學有它的價值,但是,它帶來的一個很壞的後果是什麼呢?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我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小的時候他打我呀!有一個孩子,有暴力傾向,動不動就打人;他打了人以後,到了法院,他說:「我是受害者,因為從小我媽媽就打我,所以我現在打人。」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而且傷害我們的,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中國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是不會愛孩子。父母滿心是愛,說出來的卻是傷害。


現在年輕一點的夫婦,如果認識主的話,按照聖經學著作父母,還好些。像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並不懂得怎麼做父母,以為做父母很簡單,就是:杆、面、棍!給兒女帶來很多傷害。所以,孝,不只是子女要學習,為人父母的也要學習。





紮根聖經純正話語

立足本土牧養墒情

譯介中外芳醇文字

見證基督化育生命


青橄欖書殿專事主內書籍的策劃出版發行,以文字事工輔助教會講臺牧養信徒生命。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青橄欖微店,購買正版圖書,支持文字事工!以馬內利!

相關焦點

  • 怎麼解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看到一位非微信好友朋友的留言,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要怎麼解讀」。生活在這個兇險萬分的家庭裡,重華「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意思是重華在家裡孝敬父母,兄弟友愛。那三位準備動手殺人時,重華不見了,有困難需要重華的時候,重華就在身邊。重華二十歲的時候,以孝名聞天下,三十歲時被舉薦給堯帝。重華就是後來的舜。舜受讓天下後,帶著天子的儀仗去拜見瞽叟,還是那麼畢恭畢敬,還將弟弟象封為諸侯。
  • 孝道電影《天下父母》,道盡天下父母心
    由著名導演崔守傑執導的孝道電影《天下父母》,2018年5月13日母親節在全國百家影城免費上映。他曾獨立拍攝的孝道三部曲電影《我和父母》《爸爸媽媽我愛你》《再喊一聲爹娘》獲得業內好評,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孝道片導演。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傳統孝道與「父母無過」但當我們試圖想要證明父母是錯誤時,卻往往會被一句看似無賴卻又被流傳下來的話扼住喉嚨: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出自清代金纓(又名金蘭生)先生編寫的《格言聯璧》,這本書相當於古代版的名人名言,收錄的大多數先賢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以及治國平天下理解和勸勉,這句話的原句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 南懷瑾:「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於父母的過錯必須「幾諫」。什麼叫「幾諫」呢?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見志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只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
  • 【明明德專欄】怎麼理解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有個朋友某次提出疑問,她說在《弟子規》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符合現代的平等精神嗎?又雲中國人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在她看來中國人做父母大多是不合格的,這不是很荒謬的一句話嗎?總之,她的本話或許不是這樣,但提出的問題大意是如此。當時,我也作了些解釋,不過未必表述清楚。今天,我重新就這些話談一點我的思考。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很感動?你看看它的下一句是什麼
    中華民族最重視孝道和親情。 有句俗話家喻戶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父母賜予我們生命,已經是天大的恩惠。 對其不應該有怨言,應恪盡孝道。 這句話表達的是血脈相承、親情可貴的意思。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真道理還是偽命題?
    直到艾琳翻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書中的「我」於半催眠狀態下做了個夢,夢裡的小女孩一直在哭泣,身邊散落一地碎酒瓶。艾琳被觸動了。她決定向父母提出「休戰」。「不想把和上一代人的關係徹底搞僵,不希望最後的結局是一地碎片。」用艾琳的話來說,她的父母身上有「生活於中國小城鎮的五六十年代家長」的通病:恪守所謂「孝道」,篤信男尊女卑。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它們會傲嬌地把獵物整齊地擺在岸邊展示,看起來就像祭祀似的……大家新年好~~謝謝在後臺發來祝福的各位,沒能一一回復請見諒,就在這兒統一表達謝意了~希望你們過年都開心、行運!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困擾都與父母有關,但不是「由父母決定」的,更不可能歸咎於父母、甚至暗示父母該為此負責!呵呵忽然發現到這裡,話題可以轉向另一個方向——向攻擊者認同。
  • 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
    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父母與孩子從出生起就完全綁定在一起了,母親懷胎九月,從孕育到養育,他們一步一步將我們養大成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與愛。在世間所有的愛裡,無論是純潔無暇的友情,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都不是輕易得來的,需要等價付出,需要努力,需要運氣,但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從開始就有的,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所以在古代,古人們有這樣一句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講的是父母無論做了什麼,從出發點來講,都是為了子女,子女們不能責怪父母,要孝順父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 《孝經》:孝道是孝敬父母 更是成就自己
    導讀:《孝經》中間的孝道,不單單是對父母的孝敬,還包括在社會上有優秀的品德、成功的人生。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分析母親責任被罵「可恥」,如何看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不曾想,發文後不久便收到第一條評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把責任推給母親嗎?可恥!」這句話好多年都沒有聽人說過了,也確實,這是一句老古話,現代人很少提及,這時候看到這句話,也是始料未及的。為何有此一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出自明代程登吉(字允升)編著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是教育小孩子時刻銘記父母恩情,不悖逆父母君上的意願。從某方面講,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維持他們的統治地位的工具,其真實目的是為了引出「天下無不是的君上」。
  • 毒雞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紀伯倫有一首詩是寫給家長的 ,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詩中寫道:「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但在中國,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就是屬於他們的,並且會時刻控制著孩子的言行舉止。
  • 曾仕強: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如何理解?
  • 西方國家為什麼很少提「孝道」,難道是他們不孝敬父母嗎?
    上次遇到一個在中國留學的美國人,和很多人一樣好奇,我問他,為什麼你們西方國家貌似很少講孝道,看他好像沒怎麼聽懂,我接著解釋,你父母把你養這麼大,你怎麼不給你們的父母養老呢?他回答到,讓我來到這個世界,我自己決定不了,出生是父母的事情,所以父母撫養孩子是必須的義務。
  • 觀點|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果真如此嗎?
    幾千年留下來之俗語云: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果真如此嗎?我們人世間還有不為自己孩子創造一個好生活好未來之父母嗎?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流傳千古!以90後為代表現實中的孩子們卻不以為然,他們一般不大喜歡「適應社會」,甚至對父母們的所謂諄諄教誨嗤之以鼻,而更多地傾向於去「改造社會」。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不能說沒有要求孩子遵從「孝」道之成分。以臭不可聞「二十四孝」為代表教義,傳統壹民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之「孝」道,已然為現代人類文明所不齒,在此不再多論。
  • 《帶著父母去旅行》:感人肺腑的孝道旅行紀實書
    《帶著父母去旅行》:感人肺腑的孝道旅行紀實書 發表時間:2014-02-08    來源:光明網字體: [大] [中  王凱、王銳兄弟《帶著父母去旅行》一書,是對他們三次「感恩號」之行中典型事件的真實記錄,讓讀者溫情感受他們一路上的歡笑與感動。最原汁原味的孝道之行;前所未有的旅遊方式;深入內心的旅遊內涵,王家兄弟用第一視角完整展現「感恩號」的孝道長徵。在感恩的路上,哥倆秉承「孝行天下,情暖萬家」的理念,觀賞美景的同時,不忘宣傳中華孝道,讓孝心之行深入千家萬戶,讓每個家庭能夠幸福和睦!
  • 看《安家》裡的母親——潘貴雨,還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嗎
    每當有人說起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犯下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無法擺脫的痛苦時,總有一些不看具體情況,只知道扛著道德大旗的人,張口就來一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文:青青寫原創,轉載請註明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被現代人如此使用對嗎?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孩子呢?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天下的孩子生下來就有錯嗎?就需要被呵斥、被指責,甚至被痛打嗎?一個被廣告詞覆蓋的世界,處處都存在著把你牽著走的廣告詞,比如說關於教育方面的: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請問,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
  • 原創音樂情景劇《孝道行天下》溫暖青城
    臧金龍冬奧技法班學生演繹原創舞臺美術類節目《陽光最環保》原創音樂情景劇《孝道行天下孝道行天下現場樂隊編鐘和空靈鼓在演出現場,由內蒙古晨旭藝校黨支部書記臧金龍創編、「點讚組合」的臧鑫格(內蒙古新時代好少年、抗疫模範少年)和臧大為(最美草原娃)領銜演繹的原創音樂情景劇《孝道行天下》用不一樣的方式溫暖了美麗的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