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奶奶」脫貧記

2020-12-23 網信河北

4月11日早上6點半,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門所鎮李家窯村,60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郭秀梅騎上電動車,到離家2公裡的萬邦(張家口)農業園區上班。

2013年,位於赤城縣東部的李家窯村,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資源匱乏,成為赤城縣400多個貧困村之一。

郭秀梅給草莓疏果。

「原來可不就是靠天吃飯嘛!如今我在園區上班一年了,每天能掙80-100塊,除了過年的時候休息三五天,其他時間都有活,一年下來,能掙2萬多。」到達園區後,郭秀梅利索地戴上草帽,開始給草莓疏果。

萬邦(張家口)農業園區,共有12個大棚,240畝戶外田,種著西藍花、生菜、甘藍、草莓等不同果蔬。其生長季相互銜接,讓這裡的工人實現了全年無空窗務工。

「咱們的收入有沒有受疫情影響?」記者問道。

郭秀梅給草莓疏果。

「那可真沒有!」郭秀梅抬了一下頭,面露欣喜,緊接著又忙活起來,一邊疏果一邊說:「疫情期間,大棚裡就我和另一個工人,封村之後也沒外人來,安全得很!收入一點兒沒耽誤。」

「咱們之前的收入來源靠啥?」記者又問道。

「家裡種了4、5畝地,一年下來,扣除投入,也就落個2000塊錢。在這兒幹活,做一天有一天工資,不算累,離家還近,多好哩!」

上午10點,室外溫度僅8℃,棚內溫度已達27℃。郭秀梅疏完一壟,站起身來,揩了揩額頭上的汗,繞到下一壟,蹲下繼續幹。「再說,咱這個歲數出去打工也不好找啦!在這兒工作不僅能掙錢,還能學技術,到咱這個歲數真是特別知足。」

萬邦(張家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玉軍接受記者採訪,他介紹,園區共吸納23個貧困戶就業,為貧困戶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緩解了園區的用工難問題。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萬邦(張家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玉軍告訴記者,園區共吸納23個貧困戶就業,年齡都在45歲以上。「這些貧困戶都來自周邊村子,工作細心又踏實,一點兒不輸年輕人。在這兒工作不僅能貼補他們的收入,也解決了園區的用工問題。」

「家裡還有誰在外打工?」記者再次向郭秀梅了解。

一陣沉默後,郭秀梅緩緩說道:「家裡老漢兒得了類風溼,嚴重的時候下不了床,每個月光吃藥就得花2000塊錢。」聲音有些哽咽。

她稍稍調整了一下情緒,接著說:「不過現在好多了,老漢兒能下床了,我在這打打工,他在家給我做做飯。」

「草莓飯」不僅解決了郭秀梅丈夫的藥費,也讓全家於2019年脫了貧。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回想起曾經的日子,加上老伴的藥費壓力,郭秀梅就喘不上來氣,「以前買藥就愁,更別說貼補別的了。如今藥錢解決了,壓力卸下一大半,去年就脫貧了。」

2018年,李家窯村順利通過縣、市脫貧驗收,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9年底,該村247戶503人僅剩1戶2人未脫貧。「2020年,我們將通過產業幫扶、政策兜底等,實現全員脫貧。」李家窯村黨支部書記李金魁說。

「一兒一女都在外地成了家,我們自己就能顧住自己,不用兒女擔心,未來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郭秀梅笑著,眼睛眯成一條縫。

(來源:長城新媒體)

相關焦點

  • 脫貧後的日子是「草莓味的」
    走進藍田縣安村鎮府君寨村,正在村頭草莓大棚裡勞作的幾位脫貧村民喜滋滋地告訴記者,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指導下,經過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的精準扶持和產業引導,村裡5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81人已經全部脫貧。「如今這裡的村民腳下踩的是柏油路,住的是鋼筋水泥的小樓房,吃得好、穿得暖、有錢花,日子是越過越甜啦!」一位村民說。
  • 「奶奶,我想吃草莓」,面對40一斤的草莓,奶奶的做法值得深思
    導讀:「奶奶,我想吃草莓」,面對40一斤的草莓,奶奶的做法值得深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奶奶,我想吃草莓」,面對40一斤的草莓,奶奶的做法值得深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衡陽蒸湘區:發展草莓種植 助農脫貧增收
    一排排嶄新的草莓大棚和滴灌管道整齊碼放在側,田邊的耕地機轟鳴聲不絕於耳,不一會兒,一條平整筆直的草莓種植田溝便開墾出來了。(新竹村莫雅塘組果蔬示範園內正在開墾草莓田溝)據了解,新竹村主導產業以農業為主,特色產業便是草莓及其他優質果蔬種植。
  • 「太康縣脫貧攻堅系列報導」小草莓託起致富
    拓寬貧困村致富渠道,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路上,太康縣城郊鄉陳莊村積極發展「大棚經濟」,將「大棚經濟」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為當地群眾選準、選好脫貧致富路,託起了該村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夢。在城郊鄉陳莊村筱茗農業的草莓溫室大棚裡,記者看到嬌嫩的草莓正散發著盎然生機,一排排綠蔥蔥的草莓苗整齊地排列著,白色的小花仰著粉嫩的花蕊,一眼望去,長勢甚是喜人。層層疊疊的葉子下面結滿了小小的草莓果實,有的已經發紅,馬上就可以進行採摘。太康縣城郊鄉陳莊村筱茗農業負責人王君說:「今年草莓長勢不錯,價格還高,收入估計能達到100萬左右。」
  • 「奶奶,我想吃草莓」,「我們家吃不起」,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奶奶,我想吃草莓」,看到50元一斤的草莓,奶奶做法讓人稱讚又到了吃草莓的季節了,草莓雖然好吃,但價格可一點也不美麗。我經常會在超市聽到孩子吵著要吃草莓、要吃車釐子,但家長卻對孩子說:「這個太貴了,我們家吃不起」。每次看到那個最後欲言又止的小孩,我都會想起小時候那個「懂事」的自己。
  • 「網紅助力涼山脫貧攻堅」活動進鹽源 推介高海拔蘋果、草莓...
    來源:涼山州委宣傳部 宋明 「網紅助力涼山脫貧攻堅」活動12月11-13日進鹽源縣,網紅們推介海拔2500米的鹽源壩子蘋果及2700米的瀘沽湖畔草莓,推介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瀘沽湖,用直播與短視頻展示這塊涼山神奇的地方,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 帶著「親情」去扶貧——記郵儲銀行金寨縣支行「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在郵儲銀行安徽省金寨縣支行,有一位結對幫扶人獲得縣政府授予的「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表彰。她就是餘友枝,一名郵儲銀行金寨縣支行零售金融部的員工,也是該支行結對幫扶梅山鎮洪衝村多名貧困戶的幫扶責任人。扶貧路上,餘友枝帶著一份「親情」,真扶貧、扶真貧,結緣了很多「親戚」。
  • 奶奶在陽臺上種「草莓」,1次結果「1筐籃」,小孫子們搶著吃!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奶奶在陽臺上種「草莓」,一次結果「一筐籃」,小孫子們搶著吃!草莓,酸甜可口,鮮嫩多汁,很多小夥伴都喜歡吃,不過草莓是種比較容易招蟲的植物,大棚裡種植的草莓,農藥汙染還是比較嚴重的,要想吃上放心草莓,可以自己在家裡種。
  • 因擔心沒錢上幼兒園,孫女不讓奶奶買草莓,別讓「哭窮」毀了孩子
    李奶奶有個5歲的小孫女叫可可,由於李奶奶和兒子兒媳並不在同一個城市生活,所以李奶奶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過自己的小孫女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李奶奶也越發想念小孫女,在跟兒子兒媳商量了之後決定過去住一段時間。
  • 小草莓歷「鮮」記~
    小草莓歷「鮮」記~ 2021-01-14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時六一最美的味道是奶奶的手撖面,那時山上野草莓很甜、也勾魂
    2,爺爺的麥黃泡(鄂東土話實際是野草莓)那年那月的六一兒童節,爺爺要忙於農活,可他還是想盡辦法安排時間出來,帶上一兩個孫兒去山上溝溝坎坎裡,尋找麥黃泡、四月籽兒等野果子……那爬山的辛苦過程中,有爺爺的嘮叨:不吃苦那有麥黃泡的甜……
  • Hey,甘肅丨甘小牛脫貧記
    Hey,甘肅丨甘小牛脫貧記 2020-12-24 0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島農業大學獲全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記大功獎勵
    日前,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印發《關於給予部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集體脫貧攻堅工作記大功獎勵的決定》,給予全省事業單位49名個人、25個集體記大功獎勵。  魯網1月6日訊 日前,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印發《關於給予部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集體脫貧攻堅工作記大功獎勵的決定》,給予全省事業單位49名個人、25個集體記大功獎勵。
  • 【脫貧·親歷】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脫貧小記
    【脫貧·親歷】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脫貧小記 2020-07-09 18: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地處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但貧困的帽子也曾讓這座紅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全省唯一一個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 小草莓走出烏蒙山 讓雲南閘塘村民吃上「定薪丸」
    圖為村民在採摘草莓。 尹永權 攝2017年12月,雲南統一戰線脫貧攻堅會澤「同心工程」啟動,在省委統戰部牽頭協調下,由8個民主黨派省委通過掛鄉包村的方式同心聚力會澤脫貧攻堅。其中,民盟雲南省委對口幫扶新街鄉閘塘村。「因海拔高、氣溫低,村民們從前主要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為主。」
  •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記 大山深處有人家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記 大山深處有人家 2017-05-05 22  目前,儘管當地面臨著脫貧任務重,脫貧基礎不穩固,脫貧退出短板多,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諸多「脫貧短板」,但村民長期與貧困抗爭的「印記」隨處可見。
  • 孩子哭著要吃50元1斤的草莓,奶奶就是不買!網友吵翻了
    發帖內容:在超市看到一個孩子哭得不行,因為孩子想吃草莓,但現在草莓是50元一斤,有點小貴,所以奶奶就是不肯買。我也曾經在商場、超市聽到過家長對孩子說「咱們家買不起」這種話。一般來說,50元一斤的草莓對大多數家庭並非完全不能承受,那孩子的需求是否都應該全滿足呢?這中間的利弊權衡?
  • 小草莓託起村民致富夢
    草莓長勢較好。本報訊(文/圖 全媒體記者 高琳琳)昨日晚,家住驛城區蟻蜂鎮魯灣村的魯傳寶和村扶貧專幹樊雪平再次來到草莓大棚裡給大棚升溫。大棚裡飽含著魯傳寶一家人的心血,更凝聚了駐村幫扶隊員的汗水。魯傳寶跟記者講述了他的豐收喜悅。
  • 內蒙古脫貧答卷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