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月6日攝)劉磊攝/本刊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
11月初冬清晨,嫩江右岸的哈布奇村雪霽天晴。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通過生態移民、旅遊轉型和文化傳承,「三少民族」下山定居,過上現代生活,與各民族攜手前行奔小康,實現歷史性跨越。
走出山林擁抱新生活
靜謐的大小興安嶺山林,見證了「三少民族」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都有「樹中人」之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獵民」。新中國成立前,他們一直保持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著用木桿和樺樹皮搭建的「撮羅子」,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提起曾經的日子,79歲的中妮浩老人用鄂溫克語喃喃回憶:「住在山上,經常沒有糧食吃,冬天連條秋褲都沒有。」
面對現代文明衝擊和生態環境變化,獵民們沿襲多年的遊獵方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發展方式,才能使這個族群發展壯大。」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鄉長張萬軍回憶道。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獵民們紛紛走出山林,搬到新居點,直接跨越原始生活與現代接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各級各方著力解決「三少民族」吃飯難、上學難、行路難、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推進產業開發扶貧。
穿越大興安嶺腹地的一片片青松白樺,一排排雙層木質小別墅映入眼帘。屋內集中供暖,做飯可用液化氣。老人們正在暖融融的屋內愜意地喝茶,婦女們在烤列巴或製作鹿皮畫。這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獵民新居點。
「搬下山後的生活好得超乎想像。」鄂溫克族姑娘範索滿意地說,新居點的房子是國家蓋的,供暖用水免費;交通便利,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方便了;離城市更近,就業渠道也拓寬了。
住在鄂倫春自治旗古裡鄉獵民村的鄂倫春族老人葛淑雲,親眼見證了獵民生活的變遷。回望人生走過的82年,葛奶奶一共換過4套房:撮羅子、土坯房、磚瓦房、樓房。特別是最近一次換房,葛奶奶分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兩居室。葛奶奶心滿意足地說:「過去的心願都實現了,現在歲數大了,只希望再多活幾年,好好享受享受。」
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三少民族」人口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居住在內蒙古「三少民族」自治旗的達斡爾族約8萬人、鄂溫克族2萬餘人、鄂倫春族2000多人。
[責任編輯:章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