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陽下鄉記》唱響「民族歌劇新樣本」

2020-12-19 青島新聞網

匯聚國內頂尖創作團隊

綻放青島出品新實力

「一棵大槐樹,記住鄉愁,記住村魂。一個好幹部,積聚能量,凝聚人心。」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是此次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山東省唯一參評「文華大獎」的劇目。該劇根據同名熱播的電視劇改編,以第一書記這一人物形象切入「精準扶貧」這一重大現實題材,講述了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主動請纓,到偏僻的大槐樹村擔任第一書記,以赤子之心化解種種矛盾,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為了將歌劇版《馬向陽下鄉記》打造成民族歌劇精品,青島市歌舞劇院根據本院在歌劇創作上多年積累的優勢資源,最終決定用喜歌劇的形式將這一人物搬上舞臺,吸引了國內創作大腕聚集,可謂實力紛呈。

據悉,《馬向陽下鄉記》集結國內頂尖創作團隊: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團長黃定山擔任總導演,著名戲劇導演、劇作家代路,著名編劇廉海平擔任編劇,著名音樂製作人、軍旅作曲家臧雲飛作曲。集合青島市歌舞劇院精英演員,傾力打造一臺「具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的當代鄉村喜歌劇。」

《馬向陽下鄉記》5月28日、29日晚在上海大劇院演出,其中,藝術節組委會對28日的演出進行了網絡在線直播,官方統計單場點擊量達到了176.2萬,點讚人數超過六萬,掀起了一股觀劇熱潮。

對此,專家主創們表示,他們仿佛已經在「馬向陽」身上洞見了民族歌劇的復興之光,它所創造的一個嶄新的民族歌劇樣本,正是對復興之路的傳承、創新與探索。青島市歌舞劇院的青年演員們說,「這是一次我們的勝利,一部歌劇將青春的力量凝結、釋放」,也讓自己看到了潛能,驚訝於奮發之後可塑的實力。

三年磨一劍夢想實現

青島歌劇「精品創作系列」再攀高峰

「劇組拼搏了近三年,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確實特別激動,特別興奮!」張樂群代表《馬向陽下鄉記》登臺領獎,捧著文華大獎獎牌的他直言「夢想成真!」

「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們,為《馬向陽下鄉記》傾注了心血和汗水,可謂三年磨一劍,成就了民族歌劇的又一勝利,「能夠獲獎,首先離不開領導專家。」張樂群表示,強大的主創團隊成就了這部戲的完美呈現。「我們集全院之力,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今天能有這個結果,也讓劇院更加自信。」

《馬向陽下鄉記》是青島歌舞劇院創排的第二部收穫文華大獎的作品,2013年舞劇《紅高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得文華大獎,張樂群認為創作精品是劇院發展的頭等大事,有信心在其他藝術形式上也能創作出精品,《馬向陽下鄉記》再次驗證了歌舞劇院隊伍堅忍不拔的精神。張樂群表示,明年是青島市歌舞劇院建院60周年,「在各級領導的幫助指引下,我們這一屆的領導班子與劇院全院演職員共同努力交出今天這樣一份答卷,是對六十年的一份獻禮。這個成績是這六十年所有歌舞劇院同仁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圓了六十年的一個夢。」張樂群表示,歌舞劇院將要重新出發,「思考如何更好地創作,攀登更高的山峰。」

38部入圍劇目「優中選優」

勇獲唯一民族歌劇頭銜

「我市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經過層層評選,最終獲此殊榮實屬難得!」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自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起,文華獎由原來的幾百個獎項大幅壓縮至20項,僅保留10部「文華大獎」劇目和10位「文化表演獎」藝術家,大大提高了「文華大獎」的獲獎難度和含金量。本屆藝術節「文華大獎」參評劇目在申報之初,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就要求每個省市和國家級文藝院團只能從各類舞臺劇目中限報一部作品,而且在首演時間、完成演出場次、參演人員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從評審過程來看,首先要求全國各地申報的51部作品在上海集中展演,再從中評選出38部入圍「文華大獎」評選劇目,最後只有10部作品獲得「文華大獎」。我市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經過層層評選最終獲此殊榮實屬難得。

5月15日至5月31日,全國51臺優秀劇目在上海的19個劇場演出102場,包括戲曲、話劇、兒童劇、曲藝劇、歌劇、舞劇、音樂劇、交響音樂會、民族音樂會、雜技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當天閉幕式上揭曉了本屆文華大獎10部優秀劇目,分別為:話劇《谷文昌》、話劇《柳青》、秦腔《王貴與李香香》、豫劇《重渡溝》、蘇劇《國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天路》、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

作為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中國藝術節自1987年創辦以來,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成為展示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盛會。十二藝節的舉辦恰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文化和旅遊部組建之後第一次舉辦中國藝術節。十二藝節以「逐夢新時代——向國慶獻禮,向人民匯報」為主題,充分展示近年來文藝創作的豐碩成果和文藝工作者的精神風貌。

專項資金助力「唱好戲」

近400個精品項目扶持獎勵

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由青島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根據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改編,是青島市2018年度、2019年度重點扶持的文藝精品創作項目。談起長久不懈的藝術打磨過程,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自2017年8月在青島大劇院首演以來,就在不斷演出和加工提高過程中,榮獲了多項榮譽。該劇在立項之初,就於2017年7月從全國報送的140餘部劇本中脫穎而出,成為原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共9部);2017年12月,該劇參加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在南京舉辦第三屆中國歌劇節演出;2018年3月,參加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在北京主辦的「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2018年5月,入選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滾動扶持劇目(共3部);2019年3月,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

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榮獲「文華大獎」,得益於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懷和重視,更得益於青島市委、市政府設立的全市文藝精品創作專項資金的經費扶持。青島市文藝精品項目扶持獎勵專項資金和工作自2013年啟動以來,先後對舞劇《紅高粱》、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話劇《家有遺產》等近400個文藝精品項目進行經費扶持獎勵,資金總額超過2億元,為繁榮我市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

相關焦點

  • 助力脫貧攻堅 民族喜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打破傳統形式,以「喜...
    脫貧攻堅題材的《馬向陽下鄉記》民族歌劇於11月25日、26日在國家大劇院傾情上演,據了解,這部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已經是第四次來京演出,不同以往的是,這部民族歌劇打破傳統形式,而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喜歌劇的形式,來展現「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這部劇遲遲未開始排演,因為在等待黃定山導演的檔期。
  • 《馬向陽下鄉記》捧得文華大獎 帶你重溫「青島出品」歌劇奪獎之路
    5月28日晚,青島原創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首度唱響上海大劇院。聚焦當下農村生活、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馬向陽下鄉記》,帶著泥土的芬芳來到上海,讓歌劇這種舞臺藝術中的「陽春白雪」,有了中國式的煙火氣息。除了主題鮮明、題材新穎,獨具匠心的舞美設計,也給上海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用喜劇演繹精準扶貧故事
    3月6日、7日,由山東省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該劇聚焦精準扶貧,塑造了下鄉扶貧的「第一書記」馬向陽這一人物形象。來源於人民生活的藝術創作,再加上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這臺戲兩年三度進北京演出,收穫不俗反響。《馬向陽下鄉記》講述了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扶貧濟困的感人故事。
  • 《馬向陽下鄉記》:喜歌劇也能說大事兒
    中國歌劇研究會首席顧問羊鳴認為:「這部戲是今年文化部重點扶持的一部民族歌劇。中國民族歌劇的樣式並不單一,可以舉重若輕,寓教於樂。」《馬向陽下鄉記》雖然寫的是重大現實題材精準扶貧,但並沒有板起面孔教訓人,而是為觀眾展開了一幅清新的農村畫卷,「忙得腳打屁股蛋,嚼舌根都沒閒空」等俏皮話拉近了觀眾與舞臺的距離,臺上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觀眾身邊。
  •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勇奪「文華大獎」
    6月2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落幕,第十六屆文華獎揭曉,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等10部作品榮獲「文華大獎」。「2013年我們劇院創排的舞劇《紅高粱》曾獲得第十四屆『文華大獎』,時隔六年這次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又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特別感謝各位專家、評委和觀眾們的肯定和鼓勵,讓我們創作團隊深感鼓舞和振奮!這也為我們劇院在現實題材的創作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民族喜歌劇的創作探索出了一條新的可行之路!」
  • 青島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贏在哪?一起來看看背後的故事
    當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原創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舞臺上接過文華大獎的獎牌,可能許多人會有此一問。此次集結上海的全國51部參評作品中共有38部入圍「文華大獎」評選劇目,青島原創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經歷層層選拔,最終成為十分之一「文華大獎」得主,也是唯一一部獲此殊榮的歌劇作品,實屬難得。
  • 《馬向陽下鄉記》喜捧文華大獎
    6月2日晚,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山東選送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獲得文華大獎,這也是繼舞劇《紅高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文華大獎後,青島出品的文藝精品第二次獲此殊榮。「青島市歌舞劇院在短短六年裡,舞劇、歌劇都擁有了文華大獎!」該劇製作人、青島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表示,這對一個市級院團來說,在全國是少見的。
  • 助力脫貧攻堅《馬向陽》唱響國家大劇院
    25日、26日,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舞臺迎來《馬向陽下鄉記》,這部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是第四次來京演出,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喜歌劇形式,在國家大劇院高歌「第一書記」扶貧故事,展示極具山東特色的民族歌劇。
  • 《馬向陽下鄉記》編劇代路:從80萬字中挑出兩萬字 寫出一部魯版...
    《馬向陽下鄉記》編劇代路(右二)。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6月5日訊(記者 高忠業 見習記者 劉丹 王爽)6月2日,由青島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演出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榮獲我國專業舞臺表演藝術的最高政府獎——「文華大獎」。
  • 《馬向陽下鄉記》獲文華大獎,青島歌舞劇院更有自信
    日前,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山東選送的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獲得文華大獎,這也是繼舞劇《紅高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文華大獎後,青島出品的文藝精品第二次獲此殊榮。6月4日,該劇製作人、青島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接受了記者採訪,解讀了這部劇的創作幕後。
  • 「風華國韻」走進青島藝術學校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的女主演為學...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9月23日,由青島市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出的「風華國韻」民族音樂會在青島藝術學校音樂廳絢麗上演,全校近800名師生觀看了這場音樂會。本場演出中,演奏家們除演奏《北京喜訊到邊寨》《瑤族舞曲》等傳統曲目,還帶來了全新打造的新形式民族音樂,與電子音樂相結合的《賽馬》《彝族舞曲》,讓在座師生對民族音樂有了全新的感受。
  • 為時代放歌「歌舞中的70年」《馬向陽》在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舞臺藝術謳歌不盡的偉大主題。作為反映新時代的優秀現實題材劇目之一,歌劇《馬向陽下鄉記》以民族喜歌劇形式講述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扶貧「第一書記」、帶領鄉親們奔小康的故事。
  • 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 《馬向陽》精彩亮相
    6日、7日,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在北京天橋劇場精彩上演,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從200餘部全國優秀作品中遴選的14部優秀劇目之一,該劇不負眾望,精彩出演,贏得專家觀眾好評。
  • 跟著黃渤和主創團隊 聊聊既進得了城、又下得了鄉的「馬向陽」
    演員 黃渤 主創團隊 專家點評 《馬向陽下鄉記》是新世紀以來第一部民族喜歌劇,劇本、音樂和表導演藝術(甚至指揮)都包含著不少詼諧、幽默、誇張、輕鬆、風趣的喜劇成分,作為民族歌劇重點扶持項目和扶貧題材重點扶持劇目,「馬向陽」既進得了城,又下得了鄉 ——
  • 《馬向陽下鄉記》的追夢人群像解讀
    2014年熱播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在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中脫穎而出,給人真實、感人、唯美的體驗,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圍繞著三農問題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剖析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困境,尋找到發展之途,塑造了一批有理想、有工作熱情、熱愛生活的國家建設者形象,他們勇敢追逐夢想
  • 《馬向陽下鄉記》登陸衛視 萌書記陪你過羊年
    、北京世紀萬峰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青島鳳凰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40集清新田園風農村喜劇《馬向陽下鄉記》將於2月15日登陸黑龍江衛視晚黃金檔。  更重要的是,《馬向陽下鄉記》風格清新幽默,將國產電視劇界陳腐的鄉村劇市場進行了一次刷新:它既沒有重啟賺人眼淚的苦情路線,也沒有延續撓人假笑的世俗風格,不以家長裡短的瑣事為重點,不用誇張虛假的表演為賣點。其清新的風格、獨特的視角、幽默詼諧的故事,以及對新時期中國農村真實現象犀利的描述。開創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新格局。
  • 我國民族歌劇創作70年曆程回眸:英雄人民和偉大時代的深情歌者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劇照  民族歌劇在新時期的雙璧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多元化歌劇觀念和生態中,我國正歌劇和音樂劇得到了飛速發展並湧現出一批優秀劇目;相比之下,民族歌劇雖僅有總政歌劇團創演的《黨的女兒》和《野火春風鬥古城》兩部劇目問世,但其思想藝術整體水平的高質量和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卻令它們無可爭議地成為民族歌劇在新時期的雙璧。
  • 李琦出席飛天獎 獻唱《馬向陽下鄉機》主題曲
    李琦出席飛天獎 獻唱《馬向陽下鄉機》主題曲李琦作為電視劇 《馬向陽下鄉記》主題曲的演唱者,當天也到場出席,現場演唱了主題曲《追夢者》。  第二季中國好聲音冠軍李琦自出道以來,曾被不少影視劇欽點,電影《何以笙簫默》、電視劇《金玉良緣》等熱門影視劇都曾留下李琦的溫暖「獻聲」。此次飛天獎上,由吳秀波領銜主演,李琦獻唱主題曲的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獲現實題材優秀電視劇獎,李琦也有幸到場助陣。
  • 駐村前看了三遍《馬向陽下鄉記》,他像馬向陽一樣選擇留守
    這個駐村前看了三遍《馬向陽下鄉記》的「第一書記」,如今,真的成了馬向陽,為村民創造著一個又一個驚喜。▲羅強給孩子上音樂課臨行前看三遍《馬向陽下鄉記》今年38歲的羅強,是重慶軌道集團經管中心團委副書記,共產黨員。2017年,他主動請纓,成為雲陽縣泥溪鎮協合村的駐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