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凝聚中國力量,藝術放飛復興夢想。6月2日晚,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山東選送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獲得文華大獎,這也是繼舞劇《紅高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文華大獎後,青島出品的文藝精品第二次獲此殊榮。
「青島市歌舞劇院在短短六年裡,舞劇、歌劇都擁有了文華大獎!」該劇製作人、青島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表示,這對一個市級院團來說,在全國是少見的。
□ 本報記者 薄克國
唱響藝術節
《馬向陽下鄉記》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歌劇取材於現實生活,聚焦精準扶貧時代題材,講述了一位農科院的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當第一書記扶貧濟困的感人故事。對故鄉充滿感情的馬向陽帶著一腔熱血來到家鄉,一心要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用一顆赤誠的心巧妙地化解了重重矛盾,帶著大槐樹村的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馬向陽下鄉記》集結了國內頂尖創作團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政治部歌劇團團長黃定山擔任總導演,著名戲劇導演、劇作家代路,著名編劇廉海平擔任編劇,著名音樂製作人、軍旅作曲家臧雲飛作曲。集合青島市歌舞劇院精英演員,傾力打造了一臺「具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的當代鄉村喜歌劇」。
《馬向陽下鄉記》5月28日、29日晚在上海大劇院演出,其中,藝術節組委會對28日的演出進行了網絡在線直播,官方統計單場點擊量達到了176.2萬,點讚人數超過6萬。
熱心觀眾留言說:「這是一部非常有感染力、充滿正能量的作品,演唱伴唱都非常棒」「《馬向陽下鄉記》很好地體現了山東農村的發展」「人物設置非常生動,有山東地方特色,我們感受到了山東人的樸實、詼諧的文化氣息」「演員謝幕了,劇中人物依然活躍在腦海中」……
歌劇從無到有
欣聞獲獎消息,總導演黃定山用「應該高興又應該平靜」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說:「一部作品能夠在中國藝術節上獲獎,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因為所有能夠參加中國藝術節的劇目,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在這樣一個優秀作品如林的藝術節上獲獎,當然高興。」
黃定山認為,《馬向陽下鄉記》對時代和人民的關注使這部歌劇在喜劇的基調上呈現出厚重深刻的思想,「解決貧困不但是中國的國家政策,也是一個關乎全人類的命題。走近生活、關注人的命運是文藝作品的根本。觀眾和評委都能夠喜愛《馬向陽下鄉記》,也說明了這一點。」黃定山還提到,《小二黑結婚》之後,民族喜歌劇在中國有幾十年的空白,《馬向陽下鄉記》的成功,說明個性化的藝術創作永遠能得到觀眾的認可。
「很激動,這次和青島市歌舞劇院這麼優秀的團隊合作,非常好。」軍旅作曲家臧雲飛認為,「《馬向陽下鄉記》能從青島走到山東,再走到北京,走到上海,真是了不起,也祝賀青島市歌舞劇院,希望以後能在一起多多合作,為廣大觀眾奉獻出更多的音樂作品。」
劇中「梁會計」的扮演者施旭剛原先是一名呂劇演員,回憶排練的那些日子,他依然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是一部獲得文華大獎的歌劇演出團隊中的一員。他說:「一步一步走過來,我慢慢找到了建立起在舞臺上的自信,表演越來越自如。我在舞臺上真的很快樂,仿佛在享受角色的過程,雖然下來有時候挺累的,但是在舞臺上很快樂。」
編劇代路認為,除了得獎,這部劇的意義還在於,它造就了一批歌劇演員,奠定了青島歌劇從無到有的基礎,這個意義比得大獎還要重要。
夢想照進現實
「劇組拼搏了兩年多,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確實特別激動,特別興奮!」張樂群代表《馬向陽下鄉記》登臺領獎,捧著文華大獎獎牌,直言「夢想成真!」
「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們,為《馬向陽下鄉記》傾注了心血和汗水,能夠獲獎,首先離不開領導專家。」張樂群表示,強大的主創團隊成就了這部戲的完美呈現。「我們集全院之力,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今天能有這個結果,也讓劇院更加自信。」
《馬向陽下鄉記》是青島歌舞劇院創排的第二部收穫文華大獎的作品,2013年舞劇《紅高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大獎。張樂群認為,創作精品是劇院發展的頭等大事,我們有信心在其他藝術形式上也能創作出精品。
張樂群表示,明年是青島市歌舞劇院建院60周年,「在各級領導的幫助指引下,我們這一屆的領導班子與劇院全體演職員共同努力交出今天這樣一份答卷,是對60年的一份獻禮。這個成績是這60年所有歌舞劇院同仁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圓了60年的一個夢。」他表示,歌舞劇院將重新出發,「思考如何更好地創作,攀登更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