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欣 王文嘉 黃帆
2020年09月09日13:53 來源:人民網-社會頻道
作為國家部署在最西部的「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蘭州大學長期以來始終把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化有限資源精準聚焦,匯各方力量助推脫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蘭大模式」,深度參與到祖國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各項事業當中,書寫了新時代高校助力脫貧攻堅的嶄新答卷。
日前,人民網「大道康莊」全媒體調研行甘肅線報導團來到蘭州大學,並在該校定點幫扶的多地進行採訪,感受到了這所百年名校履行社會責任、助力脫貧攻堅的使命擔當。
強智力:產業扶貧既「輸血」又「造血」
甘肅省定西市是以「苦甲天下」「十年九旱」而聞名的「三西」地區。如何助力這裡的老百姓脫貧致富?蘭州大學在定西市安定區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駐站專家沈禹穎、郭旭生等教授進企業、進政府,在田間地頭設立實驗室,研究提出要以高品質的生態型農作物為著力點,拓展延伸產業鏈。經過不斷嘗試、改進與推廣,引進青貯飼草項目帶動定西市安定區草產業年產值達到20億元,6萬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2018年,蘭州大學成立定西市安定區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定西市安定區草畜產業發展。
甘肅省東西1600公裡,地理跨度大,氣候類型多種多樣,適合發展多類型旱地農業。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鳳民教授醉心集水農業三十載,用生態學思路化解旱地農業難題。資源環境學院丁文廣教授研究實踐扶貧減貧20年,開創扶貧新模式「耦合模式」,實施「母牛滾動銀行」和生態扶貧等公益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扶貧成效。
藥學院倪京滿教授、胡芳弟教授、羅臻教授等因地制宜,幫助甘肅禮縣等13個貧困鄉鎮發展甘草、黨參、大黃等特色中藥產業,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當歸標準化藥源基地8832畝,帶動當地種植農戶人均年增收3000元。通過對藏藥「獨一味」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幫助貧困地區實現了傳統藏藥的現代產業化發展,建成了國內首個藏藥現代化生產線,累計產值33億元,解決貧困群眾13600人就業,極大地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
扎基層:駐村幫扶既「知民苦」又「解民需」
蘭州大學先後從後備幹部中選派24名幹部駐村幫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信息員、戰鬥員、服務員和指導員等作用。
「深入到農戶家中,行走在田間地頭」——這是蘭州大學駐村幹部鄧漢華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白楊溝村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是蘭州大學其他駐村幹部的生活縮影。
從「象牙塔」到「鄉土間」,「沉下去、蹲到底,為群眾多幹點實實在在的事」,成為了他們在「第二戰場」上的樸素誓言。
鄧漢華(中)正在平涼市崆峒區白楊溝村進行農戶收入數據監測。
從高校行政崗位到駐村扶貧幹部,村產業的發展、教育問題、思想觀念的轉變、鄰裡矛盾的調和……村裡的一切都成了鄧漢華心中的牽掛。在他的帶領下,村裡養牛大戶越來越多,規模不斷擴大,形成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曾經撂荒的土地充分流轉,經濟林加有機肥共生互養的雛形已經形成,400畝山楂林種植成功,村裡合作社逐步發展起來,年底預計收益達到30萬元。
自2017年9月以來,蘭州大學副處級以上幹部與平涼市峽門鄉321戶貧困戶建立一對一的幫扶關係,現有包括附屬醫院在內的20名駐村幹部長期駐村與地方幹部群眾共戰貧困,對口幫扶的雲南省石屏縣、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含峽門鄉)、定西市安定區、定西市渭源縣秦祁鄉、慶陽市環縣車道鎮全都退出貧困縣序列。
惠民生:精準施策既重「教」又重「醫」
「這回可給我們家幫了大忙了。」黃世桐的臉上滿是笑容,「既解決了女兒的學費,還能讓孩子在企業裡兼職鍛鍊。」
黃世桐是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秦祁鄉的學困戶,女兒黃娟霞在甘肅衛生職業學院上學。對於只靠務農收入為生的一家人來說,孩子的學費成為家裡最大的一筆支出,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平日裡「不敢過節,能將就的就將就」。自從蘭州大學協調社會企業給黃娟霞解決了3年學費後,全家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多年的貧困戶帽子也摘掉了。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彥濤副教授為平涼二中學生開展勵志教育講座。
這只是蘭州大學教育扶貧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蘭州大學已累計資助建檔立卡戶學生241人次,已累計選派22屆研究生支教團、165名大學生投身到省內貧困縣義務支教,授課超16萬課時,2萬多名學生受益。
醫療是貧困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不敢得病」「看病難」「看病貴」,每一個問題都牽動著蘭州大學幫扶幹部的心。
一方面,為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蘭州大學充分整合優質醫療資源,定期組織附屬醫院和醫學學科專家深入貧困村開展醫療義診、送醫送藥、疾病防護宣傳等,已組織醫療義診30多次,為群眾免費提供20多萬元治療藥品,專家深入貧困地區坐診、會診或遠程診療,接診患者40000餘人次,完成手術2000餘臺,解決了廣大貧困群眾實實在在的醫療需求。
另一方面,為幫助貧困地區補齊地方醫療「短板」,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第二醫院與貧困地區15家市縣級地方醫院籤訂幫扶合作協議、建立幫扶長效機制,組織幫扶地區醫院、衛生院醫護技能培訓60餘次,培訓醫護人員5000餘人,組建醫療扶貧小分隊,選派300多名醫療專家常駐對口幫扶醫院,不斷充實基層醫護力量,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不久前,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奮強剛剛完成駐點任務,一年時間裡,他完成或指導90多例介入手術,幫助當地醫院完善醫療科室建設,培養了3名醫生,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
「最重大的變化是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基本消除,最根本的變化是群眾基本生活條件有了保障,最直觀的變化是發展面貌有了徹底改觀,最難得的變化是發展能力有了重大提升。」談及蘭州大學的幫扶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定西市渭源縣秦祁鄉黨委書記萬維這樣說道。
兩面帶著「溫度」的錦旗。
「傾心盡力解民困,精準幫扶暖民心」「情系貧困伸援手,結對幫扶獻真情」,甘肅省秦祁鄉和慶陽市環縣車道鎮兩面帶有「溫度」的錦旗,充分反映了貧困地區幹部群眾對蘭州大學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的肯定和期待。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際,蘭州大學在產業扶貧、教育鼓勁、醫療幫扶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續寫新時代高校助力脫貧攻堅的樂章。
(本文圖片均由蘭州大學提供)
(責編:劉霞(實習生)、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