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以「攜手共建青少年網絡信息安全空間」為主題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青少年網絡信息安全論壇在鄭州舉行。相關領導、權威專家、教育實踐者、平臺企業代表圍繞青少年網絡保護立法、實踐、企業責任與社會責任等建言獻策,共同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其中,360網絡安全大學總經理姜思紅受邀參會,並以「樹立青少年網絡安全觀」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360網絡安全大學總經理姜思紅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止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4.5%,與此同時青少年網民達2億以上。
「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隱藏著青少年進入網絡空間的種種安全問題。」姜思紅說道,36%的青少年遭遇過網絡欺詐信息,33%的青少年遭遇過色情信息騷擾,29%的青少年遭遇過網絡欺凌。
無疑,自媒體時代的快速崛起,讓網絡信息的來源愈發複雜,青少年在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包括電信詐騙、網絡謠言、不良網站泛濫在內的諸多不良幹擾。而徐玉玉事件更讓大眾清晰認識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與犯罪也會對現實中的青少年身體或心理會帶來切實的傷害。
在此背景下,360從2016年開始就關注到青少年上網安全危害問題,發布了《青少年上網安全分析報告》,為保護青少年上網安全提供思路。同時,360網絡安全大學還深入青少年教育融合當中,在2018年5月份與鄭州九中共同開辦了360創新班,與鄭州九中一起深入到青少年的教學教育當中,將青少年網絡安全的教育教學創新、科技創新與學校一同進行實踐。今年360網絡安全大學還將與與鄭州九中共同成立青少年網絡安全科普的體驗基地,也將參與和鄭州市金水區「青少年網絡安全區域教育共享聯盟」,共同推動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
網絡非一方淨土,但也並非洪水猛獸。具體如何做好青少年網絡安全的教育工作?姜思紅提出:「30%在於技術管控,70%在於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
在對青少年教育引導方面,要以「中正之道」,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技術的先進性會自動將信息進行過濾篩選,最終得到的信息會根據個人的喜好變得同質化,而青少年在獲取信息時候需要更加多元化,以此建立更多元的認知世界。
在技術管控方面,常見的技術手段有生物指徵技術,用於進行陌生訪客識別以及身份特徵識別管控;網絡技術對不良信息阻斷以及對青少年上網時間進行控制;除此之外還有數據分析技術對網絡信息進行管控並對威脅信息進行預警。
網絡是信息共享與交互的平臺,通過教育引導與技術管控可以降低青少年網絡使用風險。同時,也要注重對青少年的日常防範教育工作,姜思紅總結了四個方面:
一是防沉迷,防止青少年上網時間過度,過度沉迷於低俗娛樂信息,還要防止隱藏在正常的視頻、書籍、動漫、影視劇等中的軟色情、軟暴力;
二是防誘騙,網絡信息的公開與信息交互的便捷使誘導變得隨意,要防止青少年被引導發布不良信息、犯罪、甚至進行心理打擊自我傷害,不隨意接受網絡陌生人的好友添加,以及陌生郵件釣魚;
三是防詐騙,網絡詐騙已經成為網絡安全新常態,並且呈一老一小趨勢發展。要做到不隨意相信中獎、遊戲裝備贈送等連結信息,遇到各種支付或者銀行要求堅定拒絕;
四是防洩露,首先做好個人信息防護防止青少年個人信息信中洩露,考試、入學、升學等集中信息管理的安全。其次,需要提高青少年防範意識,不隨意將個人信息、家庭情況、學校等信息給其它人,特別是網絡上留存信息,及時做好與監護人的溝通。
通過上述種種教育引導以及防範手段,最終讓青少年做到「三會」,即會甄別、會求證、會思辨,提升其自主網絡安全意識以及自主網絡風險的防控能力。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青少年的網絡信息安全教育不僅是家庭學校面臨的問題,更需要社會力量一起從技術、娛樂、信息傳播等多方面持續關愛青少年。姜思紅表示,未來,360網絡安全大學將在教育領域持續關注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引導樹立好青少年正確的網絡安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