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訓場上走來「別人家的班長」■讓專業的人去教擅長的課目
這批新兵趕上了「模塊化組訓」
「以往是自家的地自家耕、自己的兵自己帶,如今不一樣了」
北國飄雪的季節,嶺南大地依然有些悶熱。
南部戰區海軍某訓練基地靶場,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濃濃硝煙味,新兵自動步槍射擊考核緊張進行中。
5號靶位,是學兵一營三連九班新兵胡憲儒。正在據槍瞄準的他,此刻漸漸感覺身體有點不聽使喚。
他緊張是有緣由的。前兩次射擊,第一次全部跑靶,第二次只命中2發。尷尬的成績在心裡投下了陰影,他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當射手的料。
針對他的情況,負責全連新兵射擊課目訓練的七班班長陳正清找來彈著點分布圖,指出胡憲儒訓練中瞄準景況不對的問題,採用「4點瞄準法」同步檢查,不停地耐心糾正。
想著陳班長提醒的要領,胡憲儒冷靜下來,進入狀態,調整呼吸、平緩擊發、不斷修正。
5聲槍響後,成績42環。
「雖然42環算不上什麼好成績,但讓我擺脫了心理陰影。我要感謝陳正清班長,因為他教得好,我才有了突破。」胡憲儒高興地說。
考核結束,胡憲儒所在的學兵一營三連,以95%的合格率遙遙領先。這讓三連代理連長、上士梁浩傑一臉興奮。
今年,是梁浩傑擔任新訓骨幹的第8個年頭。往年「新訓季」,作為新兵班長的他「既當爹又當媽」。班裡新兵的訓練課目教學,幾乎全部由他一人完成。
如今,新兵入營後,代理三連連長的他,面對的則是基地推行的「模塊化組訓」新模式。
「以往是自家的地自家耕、自己的兵自己帶,如今不一樣了。」梁浩傑介紹說,比如承擔「戰鬥技能模塊」射擊課目組訓任務的班長,不僅要教好自己班的新兵,還要負責全連其他班新兵的射擊教學。
從講解原理到槍枝拆裝、從瞄準練習到檢查方法,「教自己拿手的東西,教得到位,新兵學得也帶勁。」
「像胡憲儒這樣被『別人家的班長』教出好成績的新兵不在少數,大家很認可,因為每一名任教的班長都是本課目好手,問題看得準、方法找得巧。」梁浩傑說。
「模塊化組訓」好在哪兒?基地教務參謀劉進解釋說:「通俗點講,就是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新訓是新兵鑄魂、練心、塑形的關鍵階段,必須打好戰鬥力基礎。今年新訓準備階段,這個訓練基地黨委認為,必須大膽創新組訓管理,推行「模塊化組訓」運行機制、實施方法和標準要求,提升新兵訓練質效。
為此,他們將新兵訓練內容進行歸類,把新訓課目劃分為隊列模塊、實用技能模塊、戰鬥技能模塊和軍事體育模塊等4個模塊,通過統籌新訓骨幹的教學力量,集中實施專業教學,確保「讓神槍手來教射擊,讓專業的人去教擅長的課目」。
新訓過半,新兵進步幅度超出預期。數據分析顯示:新兵實彈射擊整體合格率比往年高出11個百分點,共產生14名5發50環的新兵射手。
「從組合效能上發力,將每一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與今年皆大歡喜的局面不同,兩年前的尷尬讓基地教務處處長朱新陽記憶猶新——
近三分之一的新訓骨幹兵齡尚淺,不僅帶兵經驗缺乏,更關鍵的是組訓能力不足。
如今擔任新訓班長的上等兵雷斌還記得,那會,他還是剛入伍不久的新兵。在他看來,班長軍體素質過硬,新戰友們十分欽佩。但隨著新訓的推進,他看到班長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短板。
「他精通的課目,我們學得快,效果也好,而其他課目則成效一般。」那年,他們班除了軍事體育成績不錯之外,其他課目的成績只能用勉勉強強來形容。
「問題不只是班長有『瘸腿課目』……」基地黨委調研發現,在各營連,組訓思路守舊、責任落實不到位、訓練傷增多,眾多短板困擾著新兵訓練工作。
如何鑿山開路破舊局?
「新訓班長不是全能選手,有特長,也會有短板。要讓組訓團隊強大,必須從組合效能上發力,將每一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在一次會議上,教務部門提出了對骨幹進行全面摸底、綜合考量、各取所長、有機結合的組訓思路,引起了大家共鳴。
「光是大大小小的研討會,就開了不下20次。」那段時間,試點先行、論證效果、數量分析、問題講評,劉進成了整個基地最忙碌的人。
「關鍵在於對新訓骨幹進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從中挑選出適合模塊化組訓的人員,再集中專攻精練。」那段時間,新訓骨幹考核、專業技能摸底、人員層次分布等相關數據從各個單位匯集到基地機關。
他們通過反覆調研論證,全面挑選優秀骨幹擔任教練班長,按「突出專長、瞄準專項、分類專練」的原則實施模塊編組,形成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標準化的訓練流程、生產線式的組訓管理,做到「分課目負責、專長化任教、模塊化施訓」,讓新訓骨幹量才授訓、分科教學、流水作業,提高組訓能力。
過去的帶兵班長像是「學霸」,現在的模塊組教學成員更像是「專業老師」
下士陳子豪是基地比武的冠軍,軍事素質各項全優。
「我還需要參加集訓嗎?」首輪模塊化新訓骨幹集訓展開時,不少和陳子豪一樣的骨幹發出這樣的疑問。他們自認為綜合素質過硬,能夠完全勝任班長崗位,再搞這樣的訓練純粹是多此一舉。
陳子豪帶著疑慮找到了集訓隊隊長彭永龍。
「你訓練成績很突出,能保證帶的新兵都像你一樣優秀嗎?」
「你那一套訓練方法,能保證對所有新兵都管用嗎?」
那天,彭永龍給陳子豪打了個淺顯的比方:過去的帶兵班長像是「學霸」,現在的模塊組教學成員更像是「專業老師」。一般來說,「學霸」都各有各的長處,也都存在自己的學科弱項,不同學科還是由相應的「專業老師」來教更好。
「何謂專業?其實就是專注於某一類課目的技能和知識。模塊化新訓骨幹,不僅要有技藝之能,還要有授藝之能。」新訓骨幹餘志穎有自己的體會。
他談到,「有些課目,班長自己有一桶水卻倒不出來;有些課目,班長只有半桶水……新訓成效可想而知。」
集訓中,餘志穎被分到「實用技能模塊」組訓隊伍。通過來自醫院的專業人員授課,讓他在戰傷救護課目上技能更過硬,理解深度、認識廣度也比之前高出了一大截。帶著模塊化集訓積累的「一桶水」,他有了給新兵「一碗水」的底氣和資本,顯得自信滿滿。
在集訓骨幹們看來,「模塊化組訓」改變了以往班長包攬全部訓練課目的固有套路,真正實現了各顯所長、各盡所能。班長們也有精力、有能力集中做好某一項訓練課目的教學研究。
經過集訓,專攻軍體訓練的陳子豪,有了許多新思考。這些新思考,讓新兵曹智凱受益匪淺——
由於身體較胖,軍事體育是曹智凱的弱項。前幾次連隊組織考核,他都未能合格,格外著急。
笨鳥先飛。休息時間,他經常偷偷給自己「加餐」,晚上加練3公裡跑,就寢前堅持100個伏地挺身、100個仰臥起坐、100個蹲下起立。
半個月下來,體重下降了10來斤,成績起色卻並不大,還把自己累得肌肉酸疼,影響了平時訓練。
加碼加練,曾是陳子豪體能訓練的秘訣,沒想到在曹智凱身上卻不適合。這讓負責體能課目教學的陳子豪不得不另尋途徑、因人施教。
根據集訓時學到的方法,陳子豪給曹智凱講解肺活量、協調性、柔韌性、腿部力量等相互間的關係,讓他了解科學組訓原理。
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讓曹智凱心服口服。不到1個月,他的3公裡跑成績就達到了「良好」。
「每個專業都有其固有的特點與規律,模塊化組訓骨幹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對訓練方法進行優化。」陳子豪說。
「我們不是為應付考核而練,而是為了走向戰場」
基地訓練場臨近虎門。鴉片戰爭時,愛國勇士們浴血奮戰,捍衛著「粵海第一重門戶」。
面對古戰場,官兵堅信:只有經過百鍊成鋼的淬鍊,擁有過硬的打仗本領,才能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作為「戰鬥技能模塊」的總負責人,基地副主任沈江華一直都秉承著「要讓新兵走出操場就能上戰場」的理念。
這需要一條縮短新兵對接未來海戰場的成長之路,而模塊化組訓模式就是他們的一種探索嘗試。
「現在除了吃飯睡覺,我們基本上是槍不離身。」
「投擲手雷訓練中,不僅要會投,還要掌握立姿、跪姿和臥姿等不同投擲方法和使用時機。」
「戰術基礎,不僅要求快速通過,而且要掌握對不同地形地物的利用,採取正確的姿勢迅速隱蔽接近、佔領、轉移。」
這些訓練讓新兵們吃了許多苦頭,但實戰化的理念在「兵之初」悄然紮下了根。
「開始大家都有些不適應,但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意識。在我看來,戰鬥意識就是一種戰鬥力的高級元素。」新兵劉祖銘說。
負責戰傷救護組訓的餘志穎,則儘量讓新兵們理解這些訓練細節背後的內涵:「我們不是為應付考核而練,而是為了走向戰場。」
「訓練中,班長通過一些戰爭電影告訴我們,戰傷救護在實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劉祖銘感慨地說,在餘志穎帶動下,他不僅學會了戰傷救護的包紮手法,對戰場上搶救傷員注意事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救護不僅要快速、要實在管用,同時還要兼顧到傷員的痛苦,手法要輕。」劉祖銘說。
「海戰場上有時一個繩結就會影響戰鬥進程,梁浩傑連長在教打繩結時告訴我們,任何情況下都要結合實際,提升操作速度。」新兵林超凡說。
「太刺激了,雖然沒有完全掌握點射的動作要領,但是讓我真切找到了戰場上那種心跳的感覺。」剛體驗自動步槍點射的大學生新兵聞博大呼過癮。
剛參加完戰術基礎訓練的新兵成子祥,向記者展示了磨破的手肘和淤青的膝蓋,「每次肉皮與地皮的親密接觸都是一次痛的領悟。」他呵呵一笑,接著又投入到訓練中。
看著新兵們臉上的興奮,學兵二營營長王瑋琦感到自己更喜歡這群小夥子了: 「原本還擔心他們會吃不消,現在看來有點多餘了。只要組訓方法得當,完全可以事半功倍。」
學歷高、反應快、悟性高,培養好了個個都是好樣的,他相信「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經過三個月的淬火歷練,外練筋骨皮,內強精氣神,將虎氣血性融入血脈,浸入骨髓,他們終將成為更強後浪!」
徐苗波 張懋瑄 王柯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