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可謂感嘆號的頭號粉絲,但是這一癖好到底有什麼含義呢?
對於感嘆號的使用,只有一個規則——不要用。當然,這麼說有點誇張。事實上,我們的確需要儘可能少用感嘆號:《芝加哥手冊》(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註:出版發行業內最常用的標準,世界英文寫作的經典標準和風格)中寫道,感嘆號「應當少用、謹用,以發揮其應有的效力」。
然而,川普在使用感嘆號時卻很大方。在美國總統辦公室,感嘆號的使用頻率比行政命令的發布頻率還要高。從川普的推特記錄來看,僅在2016年,「@realDonaldTrump」這個帳號發布的推特中,使用感嘆號的就有2251條。
我們換一種統計方式:隨機抽選川普的100條推特,其中只有32條未使用感嘆號。這意味著川普發推特時有68%的可能性會用到感嘆號。
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川普的舉動是否給這一標點符號賦予了新的潛力?感嘆號會被逐漸政治化嗎?這標誌著全新的開始,還是只是一種語法上的濫用呢?
美國的又一位大人物——作家比爾·布萊森寫道,感嘆號通常被用來「表示強烈的情感(出去!),或者帶有緊迫感(幫幫我!)」。他認為,如果標點符號的部分作用在於改變語音語調,那麼另一部分就是用來幫你走出困境的。的確,標點符號可以救命:「Duck」(鴨子)與「Duck!」(閃開!)的含義絕對不同。
布萊森舉的例子中,值得注意的是詞句中包含的緊迫感,對安全感的渴求,及其營造出的恐懼感。難怪紙媒都將感嘆號比作「驚慌者」、「喘息者」、「尖聲驚叫者」;也難怪紙媒一直都是其最貪婪的擁護者。
儘管給人的感覺頗為吵鬧,感嘆號最開始表達的氛圍卻要安靜許多。十四世紀末,感嘆號被稱作「欽佩之點」,十七世紀時,它又用來表達「驚嘆」。不過,感嘆號最原始的含義,還是表達歡迎、欽佩、感謝以及欣賞。同時,感嘆號也具有性別傾向:近期有研究顯示,女性更喜歡用感嘆號,這並非因為她們更加「情緒化」,而是因為她們更常表達自己的欽佩與喜愛之情。
有趣的是,某位評論家這樣註解道,大選期間,智囊團允許川普更加「歇斯底裡」,以更多的「女性特質」來為自己助陣,而他的對手希拉蕊·柯林頓卻因缺少「女人味兒」受到強烈指責——實際上,這都是因為希拉蕊用的感嘆號不夠多。
從「欽佩」到「驚嘆」的轉變歷程很能說明問題:「欽佩」往往與外界有關;「驚嘆」則是關乎你本身。因此,感嘆號可以說是一種語法意義上的自拍。
事實上,感嘆號含義的「表裡不一」由來已久。在蘭德爾·科特格雷夫1611年出版的《法英詞典》中,作者將感嘆號定義為「代表欽佩(與憎惡)的標點」。(作為標點法的一名粉絲,我特別喜歡這種「亦正亦邪」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