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不止一個場合與朋友聊到文章中的感嘆號的問題。可以這樣告訴讀者朋友們:只要你發現一篇文章——任何體裁、任何類型的文章——的感嘆號過多,那麼你都可以直接斷定,這就是一篇質量拙劣、水平低下的文章。感嘆號是一個反專業性的標點符號,這是寫作的公理。
當然,有人會反駁:是,記者寫新聞特稿,學者寫學術論文,感嘆號確實是專業大忌(相信也不會有記者和學者做這種事);但從散文、詩歌、通訊到小說、報告文學,需要抒情之處數不勝數,作者想表達讚美和憤怒,或謳歌,或咒罵,感嘆號都是順手即拾的一味湯藥,直接刺激讀者的視覺神經,「多好啊!」但這種表達感情的方式,只屬於《林海雪原》那個時代;當然,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但就技術層面的閱讀體驗而言,它已不適用於今天這個時代更理性的情感表達方式了。所以避免使用感嘆號,首先是文字情感表達方式的長時段變遷所致。
那麼就又會有人反駁了:你看看今天的自媒體公眾號吧!從標題到內容,逗號句號沒有都不要緊,感嘆號怎麼能缺呢!其實在應然層面,「新媒體感嘆號」是一個反常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用最簡單的分析可以概括如下:移動網際網路讓閱讀門檻大大降低了。讀者群體的膨脹,實際上稀釋了原有的文化精英;而新湧入的這部分讀者呢?除非生存需要,否則他們本來是不會看任何紙質文字的。那麼營利性自媒體如何提高這一部分用戶的黏性呢?那就是要製造他們愛看的內容——和20世紀40年代的西西里無線電、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電視節目一樣。而對主流文字攝取量較低的受眾,往往更偏愛生理感官刺激性強的信息。而在所有標點符號裡,感嘆號其實是最具有刺激性的。因此,「震驚體」就這樣誕生了。
「震驚!」「剛剛!」「實錘!」在新媒體「震驚體」中的感嘆號的這種刺激性,若用以表達憤恨,轉化為挑釁性;若用以抒發讚美,這種刺激性會轉化為盲目性。久而久之,受眾個體的理性決策將不復存在。他們會更加輕易地相信廣告、更加輕易相信他人的判斷,最終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最終墮入一個虛幻的、自媒體們製造的「美麗新世界」中。這就是為什麼避免使用感嘆號的第二點:讓你的讀者保持一個獨立思考、清醒理智的頭腦。寫文章也好,寫文案也罷,不是炒辣椒,要雅致,要從容不迫,要文質彬彬,這才是為良好的閱讀生態著想。
避免感嘆號的第三點原因,是真知識生產的需要。
創造新知識,真的很難——而這一點並不是人人皆知,特別是夜郎自大的新媒體們。今天漫天過載的大部分信息,要麼是換個妖嬈的外殼來包裝重複過往的知識,要麼是不可靠的虛假知識。其實,辨別某一信息是有價值、有新意的真問題真知識,還是重複的舊知識,有一個粗糙而簡單的小辦法:數數這條信息裡有幾個感嘆號。故作喧囂的信息,無需看下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要避免使用感嘆號的三個原因:閱讀體驗上,適應情感表達的時代特點;價值輸入上,培養理性獨立的讀者群;內容乾貨上,生產有著真正密度的知識。當然,實際寫作中還是很難的,我們還是問問自己:這樣的作者有多少?合適的讀者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