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組合起來,就是劉詩暉,一名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男生宿舍樓的宿管員。
日前,「超服氣!浙工大暖心宿管大叔三年寫下18萬字朋友圈日記」一文刷屏工大諸多師生的朋友圈,點讚留言者甚多。
這位年過花甲的宿管員為何會讓這麼多師生點讚?他為什麼堅持多年寫朋友圈日記,又在記錄什麼?錢報記者對話作者,還原一個網紅宿管大叔。
記者印象:喜歡穿西裝的大叔,很熱情
找劉詩暉並不難,打通電話,傳來的聲音也是有「熱度」的,他很熱情,還仔細告訴記者他在的宿舍樓該怎麼走。加了微信,他又馬上發來定位。
見到劉詩暉也毫無疏離感,只是人要比預想中瘦小,但身著淺色西裝襯衣的他看上去很精神。
「劉叔叔,你身上這西裝就是你在朋友圈寫的那送給自己60歲的禮物吧。怎麼上班還特意穿這?」
「對,就是那身西裝,我自己最喜歡的衣服,當時花了1113元,我記得很清楚。我個子小不喜歡穿深色,特意挑的淺色。我剛才去食堂吃飯了,就把工作服外套脫了。這幾天校園的櫻花開得正爛漫,我休息時就會去轉轉,想著會照相啥的,所以穿得正式一點,我還有領帶呢,今天沒打。」
他寫日記則是從2016年開始的,起因也很簡單,當年兒子帶他和愛人去香港、澳門旅遊,回來後村裡人見了都會問問他,為了能更好講述自己的港澳遊,當了多年語文老師的他寫了篇短文。兒子告訴他可以發朋友圈,文字不會丟還方便更多人看。
「好,那我就寫些小故事吧。」劉詩暉的朋友圈日記開啟。
翻閱其朋友圈可以發現,他故事中的人物場景都是他遇到或熟悉的,從家鄉年味到杭州美景,從村裡的養魚大哥到工大的學生,他通過自己的觀察娓娓道來。
到現在,微信朋友圈的日記至少已有18萬字。
本人自述:我要「點亮」自己的生活
劉詩暉生於1957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黃塘村人,當宿管員之前是一名鄉村老師,與杭州結緣是因為小兒子。
2008年,小兒子考上浙工大研究生,為了能與兒子離得近一點,第二年原本在廣東打工的愛人來到杭州,每年寒暑假時,劉詩暉也會來打打短工。
後來,兒子畢業成家離開了杭州,但老兩口和杭州的緣分反而結下了。他退休後,機緣巧合,夫妻倆在工大「定居」,一個做保潔員,一個做宿管員。
宿管員的工作是幹一天休一天,值班那天就是24小時在崗,因此值班室裡還用布簾隔出一個能放床的地,在床頭的桌子上,記者看到放了一疊報紙。
「我特別愛讀報紙,可以學到很多新知識,尤其喜歡你們晚報。」劉詩暉說,「你看,我在你們這個報導中就學到一個新詞——『點亮』,我琢磨了很久,其實我一直喜歡做的事應該就是點亮生活,但以前不知道可以用這麼個詞來形容。」
在記者採訪劉詩暉時,一位女生過來找他聊天,原來是一名大二的理科生,再仔細了解下,女生說特別喜歡和劉伯伯聊天,因為和劉伯伯聊完有滿滿的正能量。
兒子感慨:父親在我心裡是鄉村版的阿甘
「當我看到這條微信推送時,我幾乎淚流滿面。是的,這個在人群中沒有任何違和感和存在感的人,就是我的父親。太過熟悉讓我難以做過多的描述,就像我經常調侃他一樣,在我心裡他就是一個中國鄉村版的阿甘,旁人看來有點憨有點傻,價值觀簡單純粹得似一股清流,做事很執著,對人很真誠,偏執起來像個三歲小孩。
他跟我說過這些樸實的話,『不管你做什麼,都認真去做。有本事沒本事不要瞧不起人,上班就認真做事,吃飯就好點吃別浪費,掙了錢別亂花……』我們很多人在困頓的日子裡自怨自艾、自暴自棄、自甘淪落,我爸,這個血糖一直偏高、頭髮已經變白,牙齒開始脫落慢慢走向遲暮的男人……沒有在窘迫、孤寂和勞累的生活中丟掉對生命的熱愛。
很多和我爸一樣的普通人,他們腳踏實地地生活,為這個世界的運轉默默貢獻自己渺小卑微的勞動。今天,這個世界慷慨地給了他們鮮花和熱烈的掌聲。」
這段長長的留言是劉詩暉小兒子書鎬寫的,其中那句「沒有在窘迫、孤寂和勞累的生活中丟掉對生命的熱愛」打動了很多人。
為什麼用阿甘,書鎬說阿甘堅持跑,而父親堅持寫。
「我爸爸的微信朋友圈有兩類朋友,一是老家的人,二是他在外面認識的人。他的日記主要也是兩類,一是寫他的所見所聞,二是寫老家的故事。爸爸的日記如同一座橋,連起了『家鄉與外面』。家鄉也真有孩子因為他的日記而產生努力學習要到外面看世界的動力,也有外界朋友因其日記更加了解我們家鄉。所以,雖然父親的文字稱不上多麼優美,但他特別有成就感,因為他一直希望得到認可。」
書鎬說,父親熱愛生活的態度深深影響了他和哥哥。